你“以为”的就是你“认为”的吗?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ao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特质,是几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条件保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一只狗无论叫得多么起劲,它也无法告诉你,它的父母虽然穷但却很诚实。”这一朴素的话语却道出了语言的特性,那便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那么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时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呢?不是拉丁语系中的字母,亦不是汉语中的单个语素,而是词汇。由于现代汉语词汇极其丰富,在诠释新词时我们会使用学过的词语,然而只重视其相同部分却忽视差异性。因此,在实际语言应用中,词语混淆现象十分普遍。本次论文通过描写和分析的方法研究一组常用词的差异和联系,旨在探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情况和用法的演变,借此提高用词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维护语言的权威。
  关键词:易混词语;辨析;常用词语
  作者简介:李晓媛(1996.5-),女,汉,山东省潍坊市人,本科,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一、前言
  词汇,即由成千上万词语组成的、一种语言里所有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词汇既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又可独立成句,由此看来,用词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汉语中易混词有很多,对于它的性质和存在范围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借鉴诸多学者的理论成果认识到,首先,易混词与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简单的包含或并列关系;其次,易混词按其性质不同有诸多划分方式,本次论文以有共同语素的两个易混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解剖、辨析,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汉语,让语言成为表情达意的更为准确恰当的工具。
  二、你“以为”的就是你“认为”的吗?
  “互训”是一种较常用的诠释词语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用这个词来解释它的同义词,如《说文解字义证》中“老,考也”和“考,老也”。在口语交际中,很多人把“认为”和“以为”当做一组同义词,《辞典》里对该词的注释也用了“互训”的方法,但通过分析语料笔者发现,“以为”和“认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你“以为”的并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认为”的解释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以为】 认为”。通过研究大量语料我们发现,在一种语境下“以为”和“认为”是可以换用的,例如,“我以为你和小光很早就协调好了”,因为都表示说话人的看法和判断,换用为“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尽管可以互换,我们仍旧可以读出二者在语气上的差异。该例中若是“我以为你和小光很早就协调好了”,那么说话人的语气是十分肯定、明确的,含有不容置疑的意味;而“认为”由于表示的是个人的看法,因此含有不确定的意味,十分委婉、谦逊,有“我这样想不知是否正确”的含义,与“认为”的语用区别通过语感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因此在换用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具体的语用条件。
  在下面的语境中,二者就不可以互换了,例如,“我以为你去北京了,没想到在这又碰见了”,这里的“以为”便不可以换为“以为”了。结合《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的“以为多用于与事实不符的论断,认为一般只用于正面的判断”,我们可以总结道有“以为”有“认为”不具备的另一种语用条件,即说话人做出的是与事实不相符的判断。当说话人说出这个判断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么,既然说话人已经明白事实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还要说出与事实相反的判断呢?一方面,说话人想表示对听话人的关注和关心;另一方面,他也想表示对于听话人情况不了解的委婉歉意,为谈话的下一个主题提前做好预设,例如“我以为你出国了,所以婚礼没有告诉你”。即是我的主观判断出现了失误。因此,“以为”在这里做出的判断是与事实相矛盾的,而“认为”一般表示说话人明确的看法和判断,不存在与事实是否相符的语用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以为”在很多语境中表示的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判断,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一般情况是不用与被动句的。例如“那些被认为是经典的东西会一直流传下去”就不能说成“那些被以为是经典的东西会一直流传下去”。然而,隨着网络用语的流行,被字句的使用开始泛化,如“GDP被增长”、“人民被富裕”……这些都暗含了一种嘲讽的意味,那么照此形势,“被以为”便可以用于无权无势的平民对于权威的控诉,即这不是主体的自觉判断而是相关人士强加给予的。“被以为”是否能够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和语境,这取决于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的包容与否,同时这也证明着语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综上,“以为”和“认为”在一种语境下是可以互换的,但仍然有语气上的差别,更多情况下二者在口语交际中是各执其职,因此简单地运用“互训”来解释两者也是不全面的,你“以为”的并不就是你“认为”的。
  三、小结
  语言作为认为人类文明传递发展创造的条件工具,其规范性使用至关重要,通过辨析易混词我们不仅可以分清它们的区别,还可以挖掘汉字文化背后的底蕴。日常生活中易混词众多,很多情况是被人们忽视而互用,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语用情况并不完全是科学严谨的。笔者以描写分析的方式深层次挖掘易混词的本质和区别,希望借此维护语言的权威,在更大范围内掀起研究汉语易混词语的风潮,为汉语系统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其健康长久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本文主要阐述农村中特有的集市、族谱、村志、丧葬仪式等,以江苏北部某农村为例来探讨农村中的传统风俗生活习惯。  关键词:集市;族谱;丧葬;村志  作者简介:吴冬雪(199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本文是克智口头说唱文学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克智”不仅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要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彝族传统文学中最活跃,应用最广,也最具艺术生命力的民间文学形式之一,因此研究“克智”文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彝族“克智”;彝族;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贾巴鲁黑(1969-),男,彝族,大学本科,四川凉山广播电视台
摘 要:本文作者运用关联原则,对请求言语的误解现象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交际者的理解过程,理解策略和关联语境对实现请求意图的影响。研究的目標并不仅仅是发现误解现象,还要探索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误解;关联理论;认知语境  作者简介:金艳水(1991-),女,汉族,河南商丘市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汉语的不同时期,“也”在语法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对“也”在传世文献中的语法演变进行全面描写,以便从整体上瞭望其在语法上的演变脉络。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也”进行历时描写:一是“也”的基本用法,二是句中“也”如何从语气词演变到副词;三是句末语气词“也”是如何变化和消亡的。  关键词:“也”;语法演变;历时描写;  作者简介:田森(1992.10-),男,汉族,山西侯马人,在读硕士研究
摘 要: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及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其文化也与人们的精神世界相互交融。酒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酒文化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由此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饮酒习俗,至今还有很多酒俗保留了下来。  关键词:中国酒文化;中国酒习俗;中西饮酒礼仪  作者简
摘 要:孩子是上帝珍视的宝贝,他们不愿居于狭隘,总想挣脱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他们原本热情洋溢,真实洒脱。但不知何时开始,圆滑的笑容爬上孩子的嘴角,无邪的笑容褪去,标榜着“成熟”的少男少女的心灵提前硬化。本文试通过分析,探讨童趣,童心,童真消逝的原因,期望能还以孩子最童真的快乐。  关键词:童年;童真;童真的消逝  作者简介:罗黎筱(199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一年级学生,浙江师范大学行
摘 要:相较于双宾语句式,兼语式的发展相对不足,有些研究人员甚至把兼语式划归为一些已经存在的特殊句式当中。对于兼语式的研究产生于现代汉语,而对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研究不足,本文试图更进一步地说明兼语式在古代汉语中就存在的事实,并且和双宾语句相比较,辨析二者区别联系。  关键词:辨析;古汉语;双宾语;兼语式  作者简介:彭星,女,安徽滁州人,硕士,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
目的:研究Bmi-1、NANOG与EZH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一种可能的实验依据。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