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提升企业形象的战略选择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形象是公众心目中的企业整体印象和口碑。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中小企业形象方面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中小企业企业形象的提升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形象;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形象现状
  企业形象是指概消费者和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企业整体印象和口碑,是企业的角色与特点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产品定位、企业环境、员工素质、企业家、公共关系、社会责任等等都是企业形象体现的主体因素。树立企业形象是树立企业的愿景目标、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形象的战略设计,将企业形象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播给消费者,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支持企业。
  企业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其价值可以超过有形的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其品牌价值、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等方面还很难让公众认知,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偏低。有的企业虽然也广告宣传,但是,他们没有把企业形象塑造当成一项战略;部分企业对企业形象价值和意义,不了解,不重视,不培育和塑造。
  中小企业企业形象的塑造还处于引进、启蒙、实验和探索的阶段,对打造企业形象,缺乏科学研究和理论指导。在企业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消化不良的现象,有时候当一些制度制定出来,到了实施的时候却走了样子,没有严格而科学的按照规划去做,实施与规划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形象的内涵认识不清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形象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面子工程;没有把企业形象的建设放在是否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没有反应自身企业的特色,忽略了企业形象在凝心聚气方面的作用。
  (二)思想意识滞后
  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缺乏建设意识,企业形象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人文凝聚,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整体形象在凝心聚气、品牌打造、长远发展方面的意义,企业形象建设停留在低端的水平上,疲于应付,建树不多。
  (三)企业形象缺少特色和个性
  有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认为企业形象建设是雷同的,因此,建设企业形象时,没有考虑企业的愿景目标和产品特色,粗略的描绘出企业形象和文化或者简单模仿其他企业,总体上没有特色和个性,单调无味。
  (四)企业形象建设创新欠缺
  创新是企业建设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企业文化建设、形象建设的源泉。部分企业形象建设还是按照老套路,为了应付而应付,总体水平偏低,没有创意,给人感觉层次低,没有新颖的概念和体现,没有时代特色和现代技术体现,缺乏创新。
  三、对策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晴雨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造:
  (一)努力提升产品服务和质量
  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形象在消费者眼中的直接表现,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商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销售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首先就要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将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来抓,建立标准化质量体系,全面监控和提升质量,形成重品质、重质量的精神风气。
  在竞争中求生存,创名牌,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创造出企业最佳效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会在消费者和公众中形成一种形象,间接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企业的出现产品和服务质量问题时,企业形象也会遭受灭顶之灾。
  (二)做好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愿景理念,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应根据企业自身特色,精益求精,深耕细作的去打造、传承、积淀,才能够久远,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企业形象的体现,同时企业自身的文化,员工的精神面貌更是企业形象的内涵和特色,因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必须要树立一流的企业文化,团结奋进、人心凝聚的员工精神面貌,形成企业精神,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员工精神面貌是企业形象建设的关键。对员工进行文明礼仪,素质提升,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树立员工新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应讲求信誉,诚信、诚实、公平、公正、开拓创新精神、积极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三)处理好社会关系,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必须与政府、公众、媒体、客户加强沟通,融洽关系,为企业长远发展铺路。与政府沟通合作,建立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广交朋友,坦诚以待,建立良好的媒体关系,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参加公益活动,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提升企业的形象,因此企业应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多让企业上镜,取得公众认可和支持,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和企业形象。
  (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形象的晴雨表,需要通过公关活动去创造和争取。企业应大力宣传,诚信经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给公众树立良好的印象,赢得公众支持。应注重舆论宣传,加强与公众和消费者沟通,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支持企业;企业应将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定期调研分析,及时更新改进,确保企业在消费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形象树立。中小企业要企业形象为根本战略,细心打造,大力推广,让自己的企业形象永远占据公众心中,让企业长远发展。(作者单位: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伟.企业形象塑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10(12)
  [2]肖黎.中小企业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0)
  [3]毛清华.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7(26)
  [4]林立.浅谈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形象塑造[J].中外企业家.2015(1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方式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诊治的9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
【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企业在新时期的转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促进企业科学决策、合理发展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财务预算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能够保证企业的科学管理。文本在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关键词】财务预算 创新 企业管理 经济效益  财务预算的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平衡记分卡理论以来,平衡记分卡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导企业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创新四维度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有机协调和平衡:短期与长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预设指标、外部和内部业绩。作为国内外众多企业已成功应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农村信用社使用平衡记分卡进行战略实施和业绩评价
本文以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创新提效为题目展开相关论述。首先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其意义方面、价值功用方面进行了说明,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当下的发展现状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的高职教育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的素质渗透和体现在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塑造和影响着它所带领的班级学生价值观总体走向,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关键词】职业素养;班级管理;管理育人    随着我国宏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角色以及素质的要求也发生了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异丙酚在妇科宫腔镜手术麻醉中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宫腔镜手术妇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异丙酚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每组30例.记录两
绿色食品水稻育秧后,还要做好插秧、整地、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本田整地前要清理和维修好灌排水渠,保证畅通.要实行单排单灌,单池面积700~1000平方米为宜,减少池埂占地.耕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类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增多。建筑工程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而设计阶段的技术经济研究成为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如果在造价管理过程忽视技术经济,就很可能导致工程项目成本提升,技术可行性下降。本文从技术经济概述、技术经济作用研究着手,具体探讨了技术经济研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经济;应用  技术经济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
【摘要】会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事业单位增强财务风险的能力有着保障作用。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一具体问题直接制约了会计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立足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力求寻找适合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实现的方
【摘要】辅导员与学生亲近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本文在对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进行归类的基础上,从共鸣心、亲近和共同成长三个方面对亲近关系的基本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划分为新鲜期、挣扎期、调整期、维系期和共同成长期五个阶段的亲近关系构建路线,为辅导员和学生亲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亲近关系;关系构建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状况,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