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之我见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man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作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学习好语文和其他学科的最基本的方法,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现笔者就优化语文阅读习惯,浅谈几点思考。
  
  一、 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有难易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收获知识的目的。
  边读边思考,就是让学生读完一部分内容要适时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并把读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再往下读。等读完全文,原来不理解的地方就会一目了然,也就想通了。读完全文,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听、边想,从而消化原有的疑问点,还能加深或更新对内容的理解,而再产生的新疑问,还应当通过再读书、再思考予以解决,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例如:讲解阅读课《桥之思》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初步了解了有关桥的知识,认识桥的作用与美丽。其中,第三节“无形的桥”的构筑与存在,是该课文的重点内容,被学生在初读时做上了记号,在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精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并在阅读理解中体验。也就明白了“无形的桥”就是一座心桥,是一座相互尊重、谅解、关注、信任的心桥,这样的桥不仅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使学生们体会到路桥虽不可少,但心桥更珍贵,从而唤起多种情感的共鸣,增强了学生学语用语文的意识。
  而阅读不仅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想象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思考边想象,从而体会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进行自读,并边读边想像威尼斯的样子。有的同学读出了威尼斯小艇样子的美,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像小艇的美,再请学生说一说小艇的样子,并对照课件小艇的样子,从而让学生既认识了小艇的外形,充分理解课文,又提升了学生的想像力,训练了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二、边读边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思结合,边读边记,就是要客观地判断与衡量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读有所思,读有所得。通过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包括圈、点、划、批注和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只有经过不断的阅读,长期的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文时才会有大量生动的语句涌向笔端。因此,培养学生随文批注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笔记积累的方法,可以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形式多样,可以是摘录式、体会式的,也可以是提纲式、批注式、书签式的,还可以弄成札记或卡片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借鉴古人的一些作法:例如王渔洋读书时,遇到隽永的典故或词句,就会用纸条抄下来,贴在墙壁上,时时朗诵,熟了就揭去,换上新的,久而久之,也就积累很多了。
  
  三、精略相结合的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与略读既是“主体”与“补充”的关系,又是“准备”与“应用”的关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法。
  略读,也称粗读,是对读物“观其大意,求其大要”的阅读方法。略读全文,了解大意,是阅读的第一步骤。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从头至尾完整地读一遍全文,从而对文章的体裁、作者、内容、写法等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获得一个粗略的总体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文章时,应当注意略读方法的训练,其重在让学生学会把握文章大意,准确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并要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就要做到避免出声读,只用眼,不用口,不重复,加快阅读速度,并从中有选择地捕捉自己需要的重要信息。
  而作为一种为了充分理解文章而进行的阅读方式,精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教材中所精心编选的课文,一些精品美文和经典作品都值得精读。精读是指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进行认真读反复读,在阅读时咬文嚼字、细细品味、反复研究,对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立意取材、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争取获得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认识。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于重点词语和精彩句段加以圈点,作出醒目的标记,以加深印象。
  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就是略读全文,了解大意;精读重点,品味领悟。从略读到精读的过程,是一个人的知识不断丰富,阅读能力甚至作文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阅读、自觉阅读。作为教师,应当立足于课堂,延伸于课外,探求阅读教学的多种途径,逐步优化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中汲取文学营养,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