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形象国内传播研究综述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2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亦有其自身特定的形象,军队也不例外。近年来军队形象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研究主要涉及四个主题军队形象理论,军队形象塑造,新媒体军队形象,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本文即對前三个主题的研究内容做综述。
  关键词:军队;形象;新媒体
  “形象”一词,原指事物的感性具体的形状相貌。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形象一样,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亦有其自身特定的形象。军队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有其自身的形象。袁传荣在《公共关系学新论——组织形象管理》一书中认为,组织形象是关于组织总体状态的舆论。由此,军队形象即是关于军队总体状态的舆论。
  有关军队形象的研究突出表现在四类高度受关注,相互有交叉的主题上,即军队形象理论,军队形象塑造,新媒体军队形象,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因为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军队形象在新媒体平台的国内传播,所以主要关注了前三个主题,着重梳理第三个,即新媒体中的军队形象相关研究。
  一、军队形象理论研究
  在对军队形象的界定方面,汪彦良在《军队形象论》中提到了军队形象是对军队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的综合反应,而忽视了受众,作为认知主体的本质性的认知。在文琦的《军队形象塑造》中,军队形象是军队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它由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所构成整体形象识别系统。
  对于军队形象还有一些其他角度和理论的研究。譬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及其形象价值(朱建荣)》就提出了军队形象的机制,用价值学说解释分析价值形象。
  军队形象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了“军队形象是什么?”的问题。军队形象的概念里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作为塑造和传播主体的人民军队,另一个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社会公众。军队形象的概念本身体现了一种传播过程,形象的形成即是传播效果的达成。
  二、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从塑造主体来看,军队形象塑造的主体是人民军队,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其形象如何,对人民军队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李铭的《关于人民军队形象对外表述的问题》从塑造主体,即党和人民军队的角度来分析了军队形象对外表述的关系、内涵和原则,但研究单向/不够全面,且论述缺乏实例,不生动。
  从塑造方法来看,在文琦的《军队形象塑造研究》中,作者先论述了军队形象的基本含义,再列举了影响军队形象的不利因素,最后论述如何塑造军队形象,其对塑造军队形象的论述与不利因素一一对应。作者在文中提到军队形象变化的趋势有两种,一种越来越好,一种越来越坏。在新媒体时代,这样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军队形象变化趋势还可能是不稳定的,无可预料的。蔡惠福的《塑造和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是建立在具体军队新闻报道上的剖析,并提出了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树立军队形象的具体对策。文章发表于2000年,彼时新媒体还没有充分发展,因此观点相对较旧。
  三、新媒体军队形象研究
  现有的新媒体军队形象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概括网络或新媒体特点,指出军队形象传播的问题,最后提出措施或對策。例如,《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研究(李剑)》等。这类研究从数量上看最多,但是缺少对具体案例的理性分析,总体来说比较笼统,理论性不足,说服力不够。
  第二类,分析具体事件中军队利用新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实践,总结经验,得到启示。例如,《军队媒体处理突发事件舆情的启示——以天津“8·12”爆炸事故消防员形象塑造传播为例(王锦尧)》等。这类研究分析的是具体案例中的军队形象传播,涉及传播的多个阶段和多种新媒体形式,对军队形象的分析较为立体全面,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具有可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第三类,分析微博上的军队形象传播。其中有三个主要研究角度。
  1.分析某一条微博的传播
  《符号矩阵理论视角下军队形象塑造解读(高思远)》以“@军报记者”发布《南京政治学院为毕业学员配发佩剑和军人身份牌》微博引发社会舆论为例,将新闻微博内容和评论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帮助理清网络上关于此条微博评论的脉络,探索负面舆论产生压制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分析某一个微博账号的传播
  《军队微博舆论环境镜像研究——以“军报记者”为例(卢广婧璇)》一文就以“军报记者”账号为研究对象,探究该账号的运营特征、舆论环境的基本情况、微博的传播效果和原因,考察其在涉军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效果。
  3.分析多个账号多条微博的传播
  《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军队形象传播研究(马向慧)》。该文以“@军队记者”、“@央视新闻”、“@人民网”三个新浪微博账号中关于军队的内容为样本,分析微博平台媒体塑造的军队形象、报道框架以及网民反馈。本研究结合“三层框架分析”取向设置内容分析的类目和编码,主要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共八个类目进行分类和编码:一是高层次框架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为微博主题、微博来源两个类目。二是中层次框架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为报道切入角度、报道通用框架两个类目。三是低层次框架的建构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微博关键词、微博语言、表现形式三个类目。四是网民反馈分析,主要分为评论态度类目。
  第三类军队形象研究主体是新浪微博这一具体的新媒体形式,更有针对性,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这些文章为今后的具体某种新媒体(微博、微信)军队形象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目前吸附树脂的应用己遍及许多领域,形成一种独特的吸附分离技术。由于结构上的多样性,吸附树脂可以根据实际用途进行选择或设计,因此发展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用途的特殊品种。这是
介孔材料由于其均一可调的孔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丰富的介观结构以及物质组成、可控的宏观/微观形貌、可官能化的内外表面等一系列优点,在催化裂化、大分子吸附和分离
可光分解的聚合物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超分子自组装可通过外界刺激响应信号实现对组装行为的灵活调控,能够得到组装结构规律且多功能、可控制的新型材料。得益于优良的刺激响应能力,可控的光分解自组装聚合物材料,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前,大多数聚合物的光响应能力都是基于聚合单体活泼的光物化特性,单体类型较少,响应模式单一,因此发展新的光分解聚合物制备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具有潜在光活
学位
线性聚醚氨基嵌段聚硅氧烷(BPEAS)是一种结构新颖的有机硅后整理剂,兼具氨基硅油理想的柔软性和聚醚硅油优异的吸湿性能,在纤维织物的后处理方面,既保持了氨基硅所特有的柔软、
骨胶来源于胶原蛋白,是一种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是环境友好型胶粘材料,溶于水后具有非常高的粘接强度。环境或溶剂的改变容易导致骨胶分子构象,甚至结构的改变。此外,骨胶分子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