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逆风”中弱势开局稳健增长前景可期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b63255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海关总署8日公布数据,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23万亿元、进口0.86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0.8%、3.2%和19.7%。尽管经过季节调整后上述降幅有所收窄,但仍出乎市场预期。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进出口弱势开局,显示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随着中国各项稳定外贸举措逐渐发挥效应,并不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年进出口仍有望保持适度平稳增长。
  1月份中国对美国、东盟出口有所增长,对欧盟、日本出口则分别同比下降了4.4%和20.4%,内地对香港出口也下降了逾一成;同期,在前十大贸易伙伴中,除了从台湾进口同比微幅增长0.7%外,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均为下降。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分析说,2014年1月份出口增速是两位数,今年1月出口负增长既有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的因素,也反映出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势严重分化,尽管美国复苏势头有所巩固,但欧盟、日本以及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低迷难以显著改善需求。
  数据显示,2014年占中国外贸份额70%的24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增长都在3%以下,其中16个国家进口增长只有1%甚至是负增长。此外,个别地区政治风险上升、局势动荡,都对中国外贸构成不确定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学智认为,除了外部经济“逆风”外,中国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也是出口走低的重要原因,这集中表现在1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乏力,同时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有所下降。
  他表示,当月进口降幅的加深,一方面是继续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抑制,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过剩产能仍将延续一段时间。
  不过刘学智提醒说,长期以来,每年年初中国外贸数据往往會受农历新年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通常3、4月份以后的数据才能更加清晰地反映进出口运行情况。
  就外贸未来走势,专家们认为,从全年看外贸运行外部环境总体略好于去年,加之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加快推进,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正在构建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新兴贸易方式蓬勃发展,中国外贸有望保持适度平稳增长,但同时面临的风险也不容小觑。
  根中国海关总署对近3000家出口企业进行的月度网络问卷调查,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8.6,较去年12月下滑1.5,连续第四个月回落。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项下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这些先行指标都预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中国出口仍然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此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认为,去年中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下降约12%,而外贸出口约有一半为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将对出口形成中期制约。
  中国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表示,当前各国普遍把扩大出口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去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高到12.2%,未来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这要求中国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巩固传统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扶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一些国家央行采取货币宽松政策,国际外汇市场风云变幻,竞争性贬值风险集聚,也成为影响外贸走势的变量之一。
  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张骥提示,汇率风险对外贸企业产生巨大压力,企业需要总结经验并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规避工具做好应对预案。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所面临的社会竞争愈加激烈。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与基础财务管理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明显较低,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竞争性发展需求,我国企业更要对内部控制与基础财务管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完善对策。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摘 要】 我们将以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新机制为目标,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的中心任务,按照“收支并重、内外兼顾、查改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聚焦热点,在财政收入征管、财政资金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不断加大检查力度,為规范财政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振兴当地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财政监督;会计监督;廉政建设  我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在省局
技术和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得时间竞争成为短生命周期产品最重要的竞争战略。压缩订货提前期在提高销售商需求预测精度的同时却使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增加,分析了分散决策下提前期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