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被我耽搁了的艺术家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95年4月28日正午,我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把我生了下来。
   做妈妈之前,她在工厂里做工人。生我以后,她被以在家带孩子不方便上班为由,彻底下了岗。
   1997年,我两岁。妈妈决定出去找找事干,挣点外快补贴家用。
   找亲戚朋友们打听一圈后,她包下菜市场里的一个柜台,卖起了童装。
   每周两次,她深夜两点起床,我已经睡熟,她坐爸爸的摩托去黄州商场,再坐大巴车去往武汉的汉正街打货。
   凌晨三點坐车去武汉的,大多是手指脏兮兮的中年男人,或者嗓音洪亮的肥胖女人。妈妈那年28岁,头发染成时髦的栗色,个子矮小,在上车的人流里,总被错认成是哪个乘客的孩子。
   车程接近两小时,乘客几乎都是去汉正街的,她可以安心地睡上两个小时,等着被邻座起身的动静给弄醒,然后迷迷糊糊地下车,在车站公厕旁的馄饨摊吃一碗浇满辣椒油的馄饨。
   打完货后,八点多再坐车回黄州,往柜台上摆新进的童装。
   一年半以后,童装生意越来越难做,一件衣服挣不了几毛钱。妈妈便卖掉了摊位,做起全职的家庭妇女。
  二
   2001年,我上小学一年级。爸妈终于下定决心,找外公外婆借了点钱,在江堤旁边买了套房。
   选在那里一是因为价格便宜,二是因为街对面就是黄冈市图书馆。他们想给我打造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爸爸依然经常出差,我妈早上骑自行车送我去学校以后,回家收拾打扫一番,做个午饭,就又要出门去接我。
   小学时,一到放学的点,我就特别期待在窗口看到我妈。因为和别的家长比起来,我妈打扮时髦,看起来年轻漂亮。
   有一次,我跟她讲,同桌女生夸她好有气质。妈妈说:哪有哪有。却捂着嘴笑了起来。
   之后每次来接我,她都要精心打扮一番,衣服也换得更勤了些。
   我上五年级时,我爸终于也下岗了。
   他在家里思索了好几天,决定去做他几年前不甘心干的工作——乒乓球教练。
   妈妈担心我爸一开始收入不稳定,也可能是在家待了几年,无事可做,就在她一个当小学老师的朋友那里,争取来一份编教材的兼职。
   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要找好模版,自己写和画图。
   那段时间,晚上我在书桌前写作业,我妈就搬个椅子坐在我身后,再拿块板子垫在床上当桌子,每天写写画画。
   我问她:“你还会画画?”妈妈说:“那当然。我小时候画画可好了。看不出来吧?”
   我妈前前后后编了近十本教材。半年后,她才结束了这份兼职。
   又过了半年,她收到教材样书,附带寄来的一万块钱稿费,是我爸好几个月的工资。
   她把钱放到一边,把我拉过去,指着书上她的名字说:“看,你妈也是出过书的人了。”
  三
   我上初中时,迷上了看课外书。从《最小说》到《萌芽》,再到村上春树、王小波的小说,课下没看过瘾,上课时候也偷偷地看。
   我爸相当反对这件事。他说,看这些没用的,只会耽误学习。他想把我攒钱买来的书都扔了。我妈拦下了我爸。她态度之坚决,我和我爸以前从未见过。
   我有点糊涂。我妈对我一向严厉,什么都管,怎么这事儿反而完全向着我了?
   那天晚上,见我写完作业,我妈走进房间来问我:“你喜欢看什么书?”
   我随便说了几本。
   她说:“希望你保持下去。知道我为什么准你看课外书吗?”
   我说:“不知道。”
   她站起身,去她房间的床头柜里翻了半天,拿出一个本子递给我。
   我翻了翻,是一些卡通动物和人像画。我说:“你画的吗?”
   我妈说:“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些,总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后来被你外婆发现了,给撕得干干净净。这是我偷偷留下来的一点儿。”
   她顿了顿,说:“你妈很有艺术细胞的。我小时候别人给家里做了个音响,可以放唱片的那种。你外公托人从上海买了些胶质碟片,半透明的那种,便宜。我就经常在家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夜曲》和《蓝色多瑙河》。晚上我把音响搬回房间一遍遍地听,早上再搬回原来的位置。后来被你外公发现,给没收了,就再也听不成了。”
   我说:“你可以现在重新开始画画啊。”
   她愣了愣神,苦笑着摆摆手说:“不讲了,我做饭去了。你想吃什么?”
   “青椒肉丝。”我把本子递给她。
   那时,我瞥见她的手掌,粗糙,指节宽大,被油烟熏得发黄,的确不像能握画笔的手。
  四
   高中时,我变得彻底叛逆起来,变得厌学、暴躁,几乎每天都要跟我妈吵架。
   有时候我脾气来了,吼她:“你当时就不应该把我生下来。”
   我妈则更大声地吼回来:“你以为我想啊。我恨不得把你再塞回肚子里去。”
   然后一个人去阳台上哭。
   我总是十分纳闷,至于这么伤心吗?
   高中毕业,果然没有被算卦先生说中——我通过艺考,才考了个家乡的二本。
   但我妈还是松了口气,她说:“有书读就好。你自己去学校住吧,别再待在家里了。”
   我不在家后,我妈好像彻底没事儿干了,天天在家看电视,等着我爸回家。时间久了,她实在憋不住,但也不知道干点儿什么好。
   那会儿,我老是找他们要钱,一会儿买个新的山地自行车想玩骑行,一会儿买个单反相机想玩摄影。但玩不了多久,就厌了。
   有个周末,刚吃完饭,我打算看会儿电视。我妈洗完了碗,去房里拿了一袋薯片凑过来,神神秘秘地问我:“你那个单反,怎么不玩了?”    我说:“不想玩了,觉得没啥意思。你要是看着烦,就卖了呗,基本还是新的。”
   我妈说:“卖了多可惜。我就想问问你,那东西怎么玩。我上次出门散步,看见小区里有大爷拿着这玩意儿,到处拍花,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要不你教教我?”
   我说:“很难的,你肯定没耐心学。”
   但她还是堅持想学。我就从最基本的光圈、快门、感光度讲起。她听了一会儿,就说听不懂。我扔给她一本摄影入门的书,让她自己看书学,别打扰我看电视。
   我没有想到,她真的学了进去。
   几个月后,她开始经常给我发她拍的照片,问我:“你妈拍得怎么样?”
   一开始,我会指指点点地告诉她,这里曝光过度了,那张构图不好。
   渐渐地,我也给不了她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虽然我没对她说过,但我心里知道,她的拍照水平已经比我高了。
  五
   有一天,我正在宿舍打游戏,她突然给我打来电话,嘘寒问暖了几句。
   我问她:“照片拍得怎么样啊?”
   她说:“摄影挺好玩的,就是太可惜了,你妈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看到那些摄影软件上的大神,拍的各地风景,真是太美了,我又没机会去拍。黄冈的那点儿破景色,我都拍遍了。”她叹了口气,“我觉得我突然找回了小学时候的那种热情。摄影不过瘾,我决定重新学下画画。”
   室友催我赶紧挂电话,一起开团。我敷衍我妈几句:“那挺好的,你好好画吧。我觉得你肯定能行。我现在有点事儿哈。”
   然后挂掉了电话。
   三个月以后,我回到家里,一进门就喊:“妈,有什么好吃的等着我吗?”
   没人回应。我换上拖鞋,走去厨房。她不在。我爸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问他:“我妈呢,怎么没烧饭?”
   他哼了一声,“她忙着创作哟,哪有时间做饭。”
   我往房间走,发现她坐在我的书房里,面前摆着画架,椅子旁放着一个石膏像。她戴着老花眼镜,手握着铅笔,眯着眼在宣纸上画画。
   大学毕业以后,我跟家人商量,打算离开黄冈,去北京闯闯看。
   我妈说,去吧,挺好的,正好把书房腾出来给她。她打算把书房改造成她的专用画室。
   临走之前,我和老妈聊了很久。我们已经多年没有这样当面平和地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她:“黄冈还有专门为成人开的绘画班吗?”
   她说:“哪呀,就是美术生艺考培训的机构。黄冈这破地方,哪有中年人学画画的。那老师都比我小十几岁呢。”
   我望着我妈,想象她每周日上午,背着书包去画室,坐在一群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中间,戴着老花眼镜,专心听老师上课的样子。
   那一年,她48岁。
   那群学生一定经常偷瞄她。在那间为艺考生开设的教室里,她的存在显得突兀又奇妙。想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妈有点儿陌生。
   2019年年底,我妈生日。我和她视频说,生日快乐。
   她说谢谢,然后给我发了几张她画的画,问我怎么样。
   我其实已经分辨不出优劣,嘴上还是说道:画得挺好的。
   这时,我爸凑过来说:你妈现在已经魔怔了,一天到晚画个不停。
   我妈接过话茬:养你这么大,我也老了。好不容易不用我操心,现在我要做自己了。
   挂断视频,我突发奇想,找几张她发给我的照片和画,发了个朋友圈写道:老妈的作品。
   评论里一通夸赞:这是你妈妈画的?你妈也太有才了吧。
   最后一条评论里,我一个朋友写道:你妈真是个被你耽搁了的艺术家。
   我回复他:是啊。
  沈宇泽摘自微信公众号“全民故事计划”
其他文献
1  “好的爸爸,我知道了,拜拜。”林音挂断电话,盯着屏幕上红色的三个字“已挂断”,抿了抿嘴唇。  林音换好新校服,背上书包出了门。站在家门口,林音深深吸了一口气,默数五秒,狠狠地把气喷了出去。初秋的清晨像是有着一层细细的烟尘,让微弱的日光显得金灿灿,树叶子已经闪出淡淡的黄。北方的秋天很奇妙,瑟瑟的风带着夏日汽水与秋日暖阳的气息,像是把两个季节揉在一起,包裹着杉树、冬青和人们。这个早晨,真是美好到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
在东车站的长廊下和女人分开以后, 自家又剩了孤零丁的一个。频年飘泊惯的两口儿,这一回的离散,倒也算不得甚么特别,可是端午节那天, 龙儿刚死,到这时候北京城里虽已起了秋风, 但是计算起来, 去儿子的死期,究竟还只有一百来天。在车座里,稍稍把意识恢复转来的时候, 自家就想起了卢骚晚年的作品《孤独散步者的梦想》的头上的几句话:  “自家除了己身以外, 已经没有弟兄,没有邻人,没有朋友,没有社会了。自家在
我今天带刘腿去游乐园,照例坐在外头倾听人间百态的时候,遇到一位奇女子:  在游乐场门口,有一个妈妈,声音很尖利地在说:我就不明白了有些家长,自己在家瞎吃东西,你要是不在家吃,孩子都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个东西,她怎么会要吃呢?!此时刘腿正在喝酸奶饮料,我感到一阵心虚。她继续说,我们家从来不吃豆腐,她就一点不想吃豆腐!多好!  这位妈妈情况是这样的,她跟朋友两家带着两个小孩来的,两个小姑娘撒进游乐园之后彼
人生的目标第一是趋利,第二就是趋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什么说人生的第一目标是趋利?因为趋利就是不给社会添加负担,趋利了你就不是一个靠乞讨为生的人,不是一个靠救济为生的人,你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所以趋利只要在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就是你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当你趋到对应的利的时候,你就应该开始人生的第二目标——趋名。这个趋名不是要你成为名人,成为你出门时所有人
家里有几个颜色鲜艳的半透明塑料碗,是小时候专门用来做果冻的。有时候翻箱倒柜,一不小心看到了,儿时夏天的记忆陡然涌上心头。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一到蝉声阵阵的时节,于热浪氤氲中,大人从中药铺买来琼脂,在厨房里用一口小奶锅开始煮琼脂,做果冻。当时,市面上其实已经有了方便的果冻粉,用热水一冲再放冰箱里一冻即可,做出来也是红红绿绿的,煞是好看。但我家长辈挑剔得很,说那样的果冻吃下去,纯然是色素和香精而已,要想
问题如下: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回答如下:  这实际上是一个立法原则的问题。  在秦汉法律体系下,也就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法律(实物为睡虎地秦墓、岳麓书院藏秦简中记载的“秦律”)一直沿用到西汉初年(实物为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再经汉武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等多代修订,之后一直贯穿东汉,适用到三国时代的一系列法律中,“流”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刑罚。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汤做菜,配荤搭素,无不适宜。“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淡香,是味觉上的美。”女作家孟瑶说,“它可以和各种佳肴同烹,吸收众长,集美味于一身;它也可以自成一格,却更具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吸引力。”  豆腐可以和各种鲜艳的颜色、奇異的香味相配合,使樱桃更红,木耳更黑,菠菜更绿。当你忙碌或食欲不振的时候,做一味香椿拌豆腐或是皮蛋拌豆腐,都十分可口。  若时间允许
闻一多说, 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一个人的烙印,这个人就是庄子。  人们喜欢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但在物道君看来, 他既不是圣人, 也不是神人,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洒脱率性的人。就连美学大师李泽厚也说:“ 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 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庄子的洒脱, 不是僵死不动的教条, 而是充满诙谐的寓言故事; 不是照葫芦画瓢的苦思, 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他的一生不是一尊目光
趁着雨歇,走出门外,踏着厚厚的杂有麦秸的淤泥,在村子里穿行。男人站在绿叶簇簇的房前采摘梅子,女人在地里种植甘薯。   田里大都插了秧,苗稀水涨,田田嫩黄,蛙声四塞。水从一块田流向另一块田,汩汩有声。只有梅雨时节才会听到如此浩荡的水声啊!   河流如膏脂,碧潮满满,一捆金黄的麦秸,上下浮沉着漂走了。岸边的芦苇,有一些吐穗了。孩子们折断芦苇铺在地上,坐着钓鱼。   空气沉闷而凝重。看,村里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