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法下乡与现代国家建构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法下乡》的理论视角是"现代国家建构".这一视角至今仍可被用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基层法治发展."送法下乡"是现代国家建构的序幕.随着现代性的深入,"乡土中国"发生变迁,村庄社会呈现出"结构混乱"局面,"迎法下乡"需求凸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令人瞩目的成就,使"迎法下乡"在物质层面成为可能."建设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下乡"等现代国家建构在法治维度的重要工作持续推进,则为民众知法用法提供了巨大便利.此外,关涉基层的法治规划、立法与法律实施,也都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而上述一切,都建立在我国优越的国家体制和强大的国家能力上.
其他文献
实践样板的生动经验表明,我国社会治理正在大步迈向数字化转型的多场景样态,而数字化场景在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嵌入,不断阐释出新的治理逻辑与规则框架.去中心化与信息裂变特征持续增强的数字化场景,一方面增强了社会治理多元参与主体的话语权与共享性,体现出更加扁平化的社会权力配置重塑趋势;另一方面,新空间与新秩序的产生,也继而冲击了原有社会的组织形态与主体角色,识别难、虚拟化、无组织等都成为制造新社会问题的矛盾源头.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治理规则的不断重塑过程,不仅要通过制度边界和技术边界框定数字转型在可行可
《求索》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每逢单月10日出刊,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刊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本刊秉承以学术为中心的办刊理念,走"质量高、风气正、有尊严"的办刊之路,积极参与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期刊
单位制转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房改房交易纠纷.在一些三线企业职工住房改革中,有不少基于良好信任关系的私下交易,卖方将福利变现,买方超前或超额分享到福利.当住房彻底商品化产生溢价并发生纠纷时,虽然卖方在法律上占优势,却通常并不彻底推翻此前的私下交易.住房作为单位福利的性质,三线建设"战友"般的同事关系,以及叠加了拟制亲属关系的"类乡土性"社会结构,生成了折中治理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
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伦理的载体,但在人如何成为伦理文化形态的载体问题上,存在着发生学意义上的不同理解,这主要体现为生物学与文化学的差异.伦理载体不一定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只能是某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关系秩序性、权利对等性、形式多样性等特点.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伦理主体是实体性的主体,而伦理实体又是主体性的实体,但伦理实体与伦理主体不能等同或者直接同一.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的对象化往往被视为伦理载体(自然).由人的想象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还可以虚拟出伦理实体(网络),甚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体越来越具有类人化的特征,对原来专属于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事实上,伦理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道德主体的范围,对于是否应该赋予人工智能体以道德主体地位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从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体本身是否具有意识、情感等实际情况来看,它目前不可能拥有道德主体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对伦理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潜在的风险.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文学接受理论又称之为"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由于对"期待视野"研究尚欠深入,因此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式有效地建立起来.实际上,"期待视域"是基于读者先验结构与文本体验建构互动生成的阅读"召唤结构"."期待视域"基于"图文缝合"运行机制的结构图式,弥合了当下与过去之间的历史间距,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为实现文学接受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方向和主客体融合的交流平台."期待视域"效应取决于结构图式定位的准确程度,在于
王闿运的经学思想延续了今文学派的治经思路,体现了经邦治国、济世安民的经学宗旨,对经学的烦琐和空腐皆有所针砭."不攻宋学"与其经学立场密切关联,缘此立场他对宋学学说和代表人物的批评不留情面.宋代理学是宋代历史文化的主流学术思想,体现官方意识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王闿运讥贬宋学的观念势必影响其对宋代历史、制度、学术、人物的评论.王氏对《宋史》的评论表面上一直坚守其经学立场,事实上在具体史事、制度、人物的评论上则常常不自觉地游离于主题之外.《湘绮楼日记》为我们研究王氏的宋学观和宋史评论,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
与读者的互动贯穿惠特曼《草叶集》始末,是《草叶集》深受世界读者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惠特曼强调读者参与诗歌连贯性塑造的必要性,以及读者在诗歌欣赏中所扮演的参与性角色,并通过一定的策略以实现诗人与读者的融合.从身体修辞、顿呼与表演性对话等方面来探索《草叶集》中诗人与读者关系的建构,能更好地理解惠特曼的诗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