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歌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研究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_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经典歌曲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史、新中国的建设史、改革开放的奋进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是一种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艺术形式[1]。将红色经典歌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提升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拥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红色经典歌曲的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及思想价值


  (一)红色经典歌曲的艺术价值——音乐层面的典范性
  红色经典歌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2]。诸多作品,既吸收、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合了西方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交响大合唱”《黄河》就是这样一部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并将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创作技法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1938年9月,在中华民族奋起抵抗侵略者的生死存亡之际,光未然带领抗联演剧队奔赴前线鼓舞士气,在路过黄河时被黄河船工们一边吆喊着号子一边在狂风暴雨中与海浪对抗的情景深深地震撼,很快创作出诗朗诵《黄河吟》,紧接着这首诗激發出冼星海的创作灵感,并创作出由八个乐章组成的《黄河大合唱》初稿。在经过大量演出实践之后,冼星海于1941年对作品进行再次加工,增加了“序曲”部分,并且将管弦乐队进一步完善,以“交响大合唱”《黄河》定为终稿。这部作品既贴近生活又不被本土音乐语言所局限,作品将民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融合、将我国五声调式与西方大小调式相融合、将劳动号子与圣咏合唱相融合,并运用了如三声部卡农模仿、功能和声等大量西方作曲理论与创作技法,最终成就了这部传世之作。之后,这部作品相继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以及其他演奏形式,频频上演于国内外的音乐舞台。
  (二)红色经典歌曲的时代价值——社会层面的传承性
  红色经典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历史发展来看,红色经典歌曲也从未因为传统而脱离大众,削弱它的时代价值。在各个时期里被流传下来并广为传唱的红色经典歌曲,和同时代诸多方面的音乐理论研究成果,至今对文艺与美学思想的引领以及当下的音乐创作都不失现实的指导意义,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及音乐创作者宝贵的学习资料。“人民音乐家”、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劫夫作词作曲、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我们走在大路上》,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响彻中国大地。这首歌作为时代的标志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堪称红色经典歌曲中的典范。它既有抒情性的旋律写法又有进行曲的风格;它的语言简短、朴实,却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用音乐形式展现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现在来看,歌曲是结合实践而作,创作本身又体现了对民间歌曲、戏曲等艺术的借鉴,使得它们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服务大众的精神层面,这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视与传承,以及后来在不同时期、环境下结合实践的艺术创作方式都受到了其深深的影响。
  (三)红色经典歌曲的思想价值——精神层面的引领性
  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教育功能,其精神内核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培育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3]。著名词作家张藜和著名作曲家、原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秦咏诚共同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以“快闪”等形式唱响在海内外华人之中。经典带动流行,真情打动人心。《我和我的祖国》词曲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歌词意境深远,饱含深情,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和赞美;旋律在细腻中蕴含着豪放之情,于柔美中散发出阳刚之气,具有一种刚柔相济、直抵心灵的艺术张力与感染力[4]。这首歌曲传唱三十多年,历久弥新,不仅是因为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更是由于歌曲表达了每个人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赤爱,凸显了每个人与祖国母亲之间血肉相连、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感,承载了每个人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和精神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红色经典歌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之初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24年12月成立的安源党校开始,到1933年3月成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其课程中均包含党史课,说明了党史学习教育在这一时期初步展开;延安时期,以整风运动为标志,党史学习教育达到了一个高潮;解放战争时期,党史学习教育遵循延安经验并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红色经典歌曲适应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取得较大发展。例如,由李焕之改编的合唱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以鄂豫皖红军攻占河南商城、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斗争史实为背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是以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王震率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军垦屯田为背景。歌曲传遍大江南北,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号召力。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在高校公共政治课体系中设置党史课程,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党史学习教育已从党员扩展到群众[5]。
  这一时期,党史学习教育以红色经典歌曲为载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例如:由霍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的《社会主义好》,是以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激发人民团结力量、巩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首革命歌曲;由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是以大庆油田创业初期石油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背景,歌颂了石油工人胸怀祖国的崇高志向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中国共产党着重推进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在高校中恢复开设党史课程,并对之进行一系列改革。
  这一时期,文艺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红色经典歌曲集中展示了党带领人民实现的伟大跨越。例如:由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歌曲,以改革开放和探索创办经济特区为大的历史背景,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的丰收景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由晓光作词、士心作曲的《在中国大地上》,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为背景,讴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伟大成就。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至今,党内先后集中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主题教育。2021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完成了由教育常态化到建立教育长效机制的转变[6]。
  新时代,红色经典歌曲紧扣时代脉搏,讴歌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例如:由陈道斌作词、王黎光作曲的《走在小康路上》,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念;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不忘初心》,是以党带领人民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豪情。
  (五)红色经典歌曲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红色经典歌曲也伴随着走过了百年历程。红色经典歌曲是一系列革命、建设、发展的实践活动,记录着战火纷飞的硝烟、激情燃烧的岁月、改革开放的春风、海晏河清的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当惊世界殊”的历史伟业;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的红色精神谱系是我们党薪火相传的根脉,祭奠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牺牲一切的英雄,将信仰作为生命的归途,那是指引未来的精神力量;红色经典歌曲厚植爱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生发豪迈气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绽放出时代光芒!

三、以黨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将红色经典歌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以红色经典歌曲贯通“四史”教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站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的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要夯实前行之路,回望与重温“四史”,不断探寻和把握各个时期的历史经验。以红色经典歌曲为线,把握百年党史的主题脉络,贯通“四史”,引导大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伟大智慧和显著成效,以史鉴今,资政育人。[7]
  第二,以红色经典歌曲推动“四史”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结合
  “四史”教育要勇于创新开拓。以红色经典歌曲为基,通过对其的背景研究、音乐分析、情感解读、二度创作等,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全过程育人,引导大学生把学习成果内化为理想信念和品德修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助推“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作用。
  第三,以红色经典歌曲促进“四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四史”教育要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参观、走访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基地中,了解党史党情,以红色经典歌曲为魂,通过传唱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其的理解,涵养浩然正气,汲取精神力量,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第四,以红色经典歌曲增强“四史”教育责任感、使命感
  “四史”教育要注重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树立文化自信。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在其中传承。以红色经典歌曲为怀,引导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本文系2021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年度立项课题“红色经典歌曲资源融入‘四史’教育研究”(SYSK2021-02-033)的研究成果。
  注释:
  [1]郭恺:《红色音乐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探析》,《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第46页。
  [2]梁威:《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与策略》,《戏剧之家》2020年第15期,第146页。
  [3]李可刚:《红色经典歌曲对大学生的正向影响探析》,《戏剧之家》2021年第2期,第101页。
  [4]魏巍、魏煌:《关于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词曲创作》,《人民音乐》2020年第3期,第79页。
  [5][6]丁俊萍、赵翀:《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历程和经验》,《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5期,第30、32页。
  [7]张立杰:《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求知》2020年第8期,第27页。
其他文献
声乐艺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表演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声乐审美在声乐练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注重声乐练习中的声乐审美意识,才能够更加深刻地帮助他们感受理解声乐作品中所传导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本文主要就声乐审美概述入手,重点对于声乐审美在声乐练习中的作用、如何培养声乐审美以及相关思考及分析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  声乐练习过程中,很多学习者都会更加注重声乐练习技巧,而忽视了声乐审美培养的重要性。但是,
一、凝神科研 如痴如醉  钱亦平1946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仁康先生是钱亦平的启蒙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她终身受益。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毕业后,1965年直升至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现音乐学系)本科,五年后毕业。随后就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记者。1979年,正值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第二年,钱亦平追随父亲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
瑞士,与世隔绝的湖光山色,其神秘的音乐与桃花源般的生活一直吸引着我,说来也巧,笔者有幸作为2019届中央音乐学院交换生,被派往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学习,如下,展开我对瑞士音乐学习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一、历史教育之底色  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Haute école de musique de Genève,HEM),其前身是日内瓦音乐学院,该院前身由两个机构组成,分别是:日内瓦音乐学院
决定离开木偶剧团,但是去哪,苏统谋并没有想法。文化局局长给了他一些选择建设,最后苏统谋选择了文化局。于是,1987年,苏统谋正式调入文化局,1999年退休后又延聘3年到2002年,在文化局工作了共15年。这15年,他管理文化市场、组织文化活动、经营外包剧团,工作出色,深得领导、同事和其他文艺界人士信任,并继续收集整理资料,为退休后大量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一、文化艺术管理  到了文化局,苏统谋开始
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无论是中国的元杂剧,还是欧洲的宫廷音乐,音乐艺术与舞台呈现始终保持着重要的联系,音乐作品的呈现与舞台密不可分,我们从很多历史遗迹和史料中可以清晰地找到相关资料。那么,音乐与舞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他们之间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这些问题是探究音乐与舞台之间艺术关系的重要途径。  音乐在舞台上,看不见、摸不着,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包括我们最近在电视上经常看
《论语》中的话语与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不仅在历史久远的过去,同时在当下的中国仍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本文将《论语·泰伯》中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与个人音乐表演中的想法联系到一起,从儒家学派的角度分析钢琴表演。  《论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书籍,它的教化意义和作用对于后世的人们是有深刻影响的。《论语》的存在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有对于久远历史的承载,这本名著中饱
音乐表现力是一个人借助音乐进行表达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演奏者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感体验。有着“乐器之王”之称的钢琴音色多变、音域宽广,在伴奏、合奏、重奏、独奏等诸多场合的表现力都极为突出,因此,不管是听觉训练,还是音乐创作,钢琴都是最主要的选择之一。一、钢琴演奏技巧的重要性分析  在音乐表现中,节拍、旋律等要素是音乐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内容要想得以充分展现,就离不开恰到好处的演奏技巧,尤其对于钢
在我国已出土的乐器中,1987年出土的七孔贾湖骨笛是世界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1],迄今约9000年历史,可见中国笛子的历史悠久。笛子属吹管类乐器,随着笛子这一乐器的发展,其演奏形式趋于多样化,演奏技法日臻完善与成熟。当前,我国主要的有曲笛(亦称昆笛)、梆笛两种。曲笛常用昆曲伴奏以及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梆笛用于梆子腔伴奏以及北方各地方乐种的合奏。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日益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
2021年9月2日,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成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将形成“深沪京”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也标志着我国以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楼市经济开始转向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股市经济。  楼市经济转向股市经济是中国经济发
编者按: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完善内需体系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持续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共计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由此,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