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学习 促进主动发展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课前准备了一张猪八戒的图片,上课时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面去描述图片的特征,其他学生不看图片,而是通过前面同学的特征描述猜出图片上的内容。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十足,很快找到了答案。接着教师话锋一转:“你们为什么猜得这样准确呢?是因为前面的同学对猪八戒的特征抓得准。生活中有对特征的描述,数学中也有,比如长方形,你们都能从图形中找到它,但如果让你们像描述猪八戒的特征那样,把它的特征描述出来,让别人一下就能猜到它是长方形,你们行吗?”学生跃跃欲试,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了。
  二、注重过程,发挥合作优势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智力水平、身体素质、情趣爱好都有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舞台,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其做法。
  解法一:
  (1)3+2=5 (2)100×=60(公顷)
  (3)100×=40(公顷);
  解法二:
  (1)3+2=5 (2)100÷5×3=60(公顷)
  (3)100÷5×2=40(公顷);
  解法三:
  (1)3+2=5 (2)100÷=60(公顷)
  (3)100÷=40(公顷);
  解法四:
  (1)100÷(1+)=60(公顷)
  (2)100÷(1+)=40(公顷)。
  以上种种解法,均得益于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的结果。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切实体验到了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的乐趣,学会了交流、互助、分享、欣赏。
  
  三、提供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提供探究素材,留给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质疑、讨论等具体活动萌发、提高创新意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索要求。对学困生的要求是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探索方式,体现编者的意图。对中等生的要求是用一块三角形纸片,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变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对优等生的要求是探索把一块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跟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或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探索和实践,拼出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不尽相同,但推导出的结果却相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从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创新成为可能。
  
  四、挖掘因素,渗透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将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作相互比较后,又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并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开展有效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能根据缠绕法和滚动法、折叠法测算出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屏幕上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圆形),用我们刚才探讨出的方法还行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组织讨论,最后认为可以像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那样,找到圆的周长同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追问:“你认为圆的周长同哪一部分有关系?”学生认为圆的周长同直径有关系。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结合小狗和小白兔跑的路线猜想:圆的周长同直径是几倍的关系?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是3倍的关系,有的认为这个倍数应当在3倍至4倍之间。这时教师又设置悬念:“通过观察猜到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要想知道准确的结果,我们应当验证一下。”学生纷纷动手进行验证,从而走向了探索问题的道路。在这里,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数学方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教师又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的合情推理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的数学意识不断增强,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这次生物课改的核心,它既是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也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变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课内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探究性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很多优越性,这种方式对
法国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自18世纪末提出、19世纪中叶确立之后,通过宪法精神、大众宣传、节日与仪式、国家领导人的演说和学校教育等各种手段,逐渐以国家意志从社
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对学生提高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起作用,而且还是我们实施美育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独立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那么,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可见“倾听”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倾听”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聆听
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当前的英语教学普遍比较重视英语语法教学,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致使不少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仍然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新知识。对于词汇、句子的积累,语法知识的理解,学生也主要是靠在课余时间进行强化记忆。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这种“强记”往往不能持久,长此以往,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开不了口,听不懂,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英语
如何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热情,获得终身受用的体验和感情,已经成为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利用教材导语及插图,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相比旧教材,新教材在每个章节前均设置了一段导语,用朴实、客观的语言来引入课题,但多数趣味性不强,与插图的配合也略显
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说话”的源头来自对生活的认知,获得这种认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观察。  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世事洞明皆学问”。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    一、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源于兴趣,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
2008年3月,四川省西昌市在全市中学开设了“中学生禁毒防艾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其配套教材安排了14节课的教学内容,每周安排了一个课时。下面,笔者就第九课《应对焦虑与压力》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关于“压力与焦虑”的教学处理    课前,教师可以选定学生熟悉的《生命之杯》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两首歌曲,上课时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体验听这两首歌曲时的情绪变化。然后,指名两个学生分别谈谈听歌曲时的
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再现历史与现实,能描画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练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教育和感染。  国家教委《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这成为了我们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一、“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数学已经渗透到了每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呢?   视角之一: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