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学科能力生根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课为例,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来实现学科能力生根。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教学优化 学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30 - 03
  学科能力是指学科课程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能力生根,即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终身必备的能力基础,让各种能力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之根。
  学科能力生根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目标定位精准,方能使教学流程的设计更加科学,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加合理。着眼于学科能力生根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不唯知识,而做到知识与能力并举,且此能力为真正的学科基本品质。教学流程设计科学,方能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师生作用得以合理发挥,使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着眼于学科能力生根的课堂教学流程应该不唯教师的教,而做到教与学并举,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应该不唯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做到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举,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
  笔者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节课中,通过对知识点内涵的剖析和知识间关联的梳理,确定本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笔者反复比较了知识传授中渗透能力培养的方法,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进行重组,对教材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整,采用问题链的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推进,完成对“酶”的逐步深入探究。
  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设置问题: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的功能是什么?光合作用、有氧呼吸、脱水缩合都是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哪些方法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2 验证实验:加热和加无机催化剂均能加快反应速率
  2.1 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
  H2O2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可通过气泡产生的速率和卫生香复燃情况衡量反应速率,学生按照表1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步骤:为什么要设置1号试管?什么是对照实验?学生得出结论:1号和2号对照,说明加热能加快反应速率;1号和3号对照,说明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2.2 进行理论升华,掌握变量控制方法
  教师结合实验步骤,设置问题链引领学生思考,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要控制自变量,排除无关变量,观察因变量。问题链如下:
  ① 该实验中哪些因素是可以变化的?
  ② 该实验中需要人为改变的因素是什么?该因素的改变会直接导致哪一个因素的变化?
  ③ 3支试管中H2O2的量和浓度为什么要保持一致?它们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④ 如何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⑤ 如果各组过氧化氢放置时间过久,浓度很低,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优化策略:教师通过实验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升华,这就是杜威的“做中学”。教师通过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终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和原理,实现能力生根。
  3 探究:细胞中过氧化氢快速分解的原因
  3.1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教师:H2O2是细胞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必须快速分解掉,细胞中的H2O2为什么能快速分解呢?细胞内有与无机催化剂作用类似的物质吗?是通过加热来加快反应速率吗?你的假设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给大家准备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如果细胞中有某种物质,研磨后可将这种物质释放出来,增加与H2O2的接触面积。煮沸后的肝脏研磨液即可模拟经过加热的细胞。
  学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大多数学生的假设是细胞中存在催化剂,设计的实验方案如表2所示。学生实验后得出结论:细胞内确实存在着与无机催化剂类似作用的物质。在H2O2中加入2滴煮沸的肝脏研磨液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说明细胞不能通过加热来加快反应速率。
  3.2 回顾经典实验找出科学本质
  教师提出问题:细胞中的催化剂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呢?是需要活细胞才起作用呢,还是有这种物质就能起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样两个疑问阅读一段科学史,并思考:巴斯德、李比希、毕希纳的观点分别是什么?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最终得出结论:细胞中的催化剂是酶,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
  优化策略:教师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提供探究的舞台,通过实验探究还原事实本来面貌,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生根。学生通过回顾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找出酶的本质,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完善。教师在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巩固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纠正少数学生提出的“加氯化铁”做对照的错误。
  4 探究:酶的性质
  4.1 定量实验感知酶加快反应速率却不改变产物的生成量
  教师提出问题:4号和1号试管对照,说明什么?4号和3号试管对照,说明什么?4号试管中气泡产生速率比3号的快,是不是产生的O2量就多呢?随着时间的变化O2产生量怎样变化?
  学生画出坐标曲线图。教师提出学生所画曲线是否正确,需要做定量实验检验。
  教师展示注射器这一生物学上常用的定量实验器材,并提出问题:怎样衡量氧气产生的多少?
  学生说出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问题:注射器能否吸完过氧化氢接着吸肝脏研磨液?
  学生:不能。因为反应速率太快,气体漏出。
  4.2 演示实验感知酶反应前后性质不发生改变
  教师提出问题:
  一段时间后O2产生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H2O2已耗尽呢?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演示两组实验:加1 mL过氧化氢到试管中,继续产生气泡;另一组加酶到试管中,反应并不再发生。实验现象也说明酶在反应前后自身的性质和数量不发生变化,可以重复使用。
  优化策略:教师通过定量实验的精准数据来进行数学模型的检验;通过短短的演示实验,可以迅速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实验形式的变换有效地维持了学生高涨的探究欲,也进一步实现学生定量实验设计能力的生根。
  5 探究:酶的作用机理
  5.1 问题引领,动画体验
  教师设置问题:
  ① 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 分子由常态转变为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什么?
  教师讲授活化能的概念和相关曲线,要求学生结合动画思考:
  ① 加热促使H2O2分解的机理是什么?
  ② 催化剂促进H2O2分解的机理是什么?
  ③同Fe3 相比,H2O2酶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各条件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本质是:加热能提高分子能量;氯化铁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这也是酶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
  5.2 数据分析,建构模型
  根据表格中H2O2分解所需的活化能的数据,学绘制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并在图中标出氯化铁和酶所降低的活化能(图2)。
  优化策略:通过动画的直观演示和科学数据的精准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认同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原理。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和分析数据,实现信息的获得、处理、运用能力以及图表转换、模型建构能力的生根。
  本节课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有效地达成了实验变量控制、实验探究、定量实验设计、模型建构等多项能力生根的教学目标。学科能力生根是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关注每一堂课,才是使学生走向能力生根的正道。
其他文献
1 “酶的专一性实验”——选择斐林试剂    本实验将等量的淀粉酶分别加入到淀粉和蔗糖溶液中,通过用斐林试剂检测是否生成砖红色沉淀,来判断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进而验证酶的专一性。本实验只能选择斐林试剂作鉴定试剂,而不能用碘液,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而不能鉴定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所水解,因为不管蔗糖是否被水解,反应后的混合物都不可能遇碘液呈现蓝色。
摘要 教师在创设实验情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试剂、创新材料等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最终构建细胞呼吸的概念,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酵母菌 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教材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选自人教版高中生教科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培养学生生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细胞中的糖类大致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下列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 )  A. 纤维素 B. 蔗糖  C. 淀粉 D. 葡萄糖  2. 下图为组成生物体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通式,其中不同种类氨基酸的区别在于(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学习风格、知识与技能水平、偏好以及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特点,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实施相应的差异教学。  1 设计背景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的“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节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三的“胚胎工程”中關于卵子的结构中的“卵黄膜”和受精阶段中的“防止多精人卵的屏障”的描述不够具体和详尽。其实,不同动物的卵子结构不尽相同,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下面小结海胆和哺乳动物的不同之处。    1 卵黄膜    1.1 海胆  海胆卵的结构是:卵子外面有厚膜,称卵黄膜。其上有能与精子结合的受体分子。卵黄膜之外还有一胶质厚膜。受精时顶体释放水解酶使卵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对2011年以来CNKI中《中学生物学》《生物学通报》等4本生物教育专业期刊发表的概念教学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自2011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形成了以刘恩山教授为代表的主要研究团队,但该领域的作者合作程度不高,且缺少跨学段的合作;研究热点以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  关键词文献计量 概念教学 中学生物
题目:用18标记的水(10%)和未标记的水(90%)参与光合作用,则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含有放射性的氧气所占的比例为( )  A 10% B 15%  C 19% D 9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已经远远大于人类学习记忆的速度,传统单一枯燥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势必被新的教学模式取代,唯有教育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才能成为教育改革的下一站。以BYOD为基础的混合式模式教学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未来教学改革的趋势所在。从新型模式的概念、引入原因以及它的利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以及分析,对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建设以及教学
摘 要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好插图,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笔者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新授课为例,进行生物学插图教学的案例设计。  关键词 插图教学 教学设计 生长素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材插图就是指生物教材中具有科学性和学科性、蕴含教学信息、辅助教学的图片和表格等。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