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翻译认知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去总结翻译技巧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及双语交际能力。总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巩固和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翻译能力模式;翻译认知能力;英语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74-02
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翻译观,使得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者更加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从认知的角度去审视翻译,更能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翻译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翻译在形式上表现为语码的转换,但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移植过程。”[1]由此可见,翻译能力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是译者认知能力的体现。翻译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到翻译教学的少之又少,而且很少涉及翻译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从翻译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能力与翻译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基于Gop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以译者自身的体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它不同于翻译认知能力,是翻译认知能力的体现。关于翻译能力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Jean Delisle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的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能力和技巧的运用能力[2]。Bell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源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目的语语言知识、语篇类型知识、对比知识、以及涵盖语法、社会语言学等方向的解码、编码、技能(总称“交际能力”)[3]。Orozco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转换能力、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超语言能力、工具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人际能力和策略能力[4]。苗菊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5]。
除此之外,西班牙的PACTE小组也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他们第一次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2000年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子能力、非语言子能力、翻译知识、工具能力、策略子能力、心理生理因素组成。随后,Gopferich对12名“跨文化交流”文学学士课程的学生和10名至少有10年的口笔译经验的专业译者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工具和探究能力、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和策略能力方面,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明显地不同于一般双语者。因此,基于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Gopferich提出了翻译能力构成图。现将此模式的各子能力介绍如下:
▼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主要指在两种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获得的操作知识。包括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以及词汇知识。
▼翻译路径激活能力(translation routine activation):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包括译者的自我观念和职业观念以及译者经常翻译的主题以及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路径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
▼翻译专业能力(domain competence):如,翻译是如何运作的、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实践知识。
▼工具和探究能力(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使用的传统的或者是电子工具,进行翻译探究的能力。
▼策略能力(动力)(strategic competence(motivation)):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评价翻译过程以及结果;激活其它子能力以及弥补它们的缺陷;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心理和生理能力(psycho-motor competence):包括各种类型的认知因素、态度因素以及心理运作机制。
现将PACTE和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进行对比,如图(1)和图(2)[6]所示:
基于两个翻译能力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instrumental是个多义词,为避免误解,Gopferich用工具和探究能力来代替PACTE小组的工具性子能力。他把PACTE模式中的翻译专业知识分为专业能力以及翻译路径激活能力,而且更注重译者的认知能力。Gopferich的研究结果表明:翻译路径的激活能力,在阐释翻译能力习得方面具有解释力。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重组已有的知识,而不仅是新知识的积累。而重组现有的知识则是指译者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并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当译者再次遇到相似的文本时,就会激活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策略能力作为翻译过程的动力,支配并协调其它各子能力的运作。它作为一种元认知能力,可以确定各子能力的优先权以及规定它们之间的层级性。
二、翻译认知能力
在翻译活动中,认知对象是原作,认知主体是译者,译者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翻译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进行培养的。事实上,翻译路径的激活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不谋而合。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洛克认为:“人类的认知就是信息加工。”[7]由此可见,认知能力就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人们的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推理和判断力。Langacker认为:“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主要是基于日常感知经验之上的。”[8]这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感知能力、比较和类推能力、心智扫描能力、抽象化能力、隐喻能力。
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在翻译中,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正确选择认知视角的能力、认知结构的建构能力以及认知思维能力。而翻译能力是译者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的,是翻译认知能力的体现。简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译者头脑中已有的翻译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比较图1、图2所示的两个翻译能力模式,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把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和翻译专业能力独立开来则更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能力。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文体验的认知过程。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学生。对学生翻译认知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基于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首先,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去总结翻译技巧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及双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应该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心来完成翻译任务。要养成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养成在译文完成后多次校对的好习惯。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巩固和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巩固并完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检索与之相关的认知结构。总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巩固和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肖坤学.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06,(1).
〔2〕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6.
〔3〕Bell 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 / New York: Longman,1991.
〔4〕Orozco, J.2000.Buildin 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A].In Schaffer , C.& B. Adab (eds.) . Develop in 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 jamins.199 - 214.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6〕Sharon O’ Brien.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 [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33—60.
〔7〕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7.
〔8〕Langacker, R. W.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关键词:翻译能力模式;翻译认知能力;英语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274-02
传统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翻译观,使得翻译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者更加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从认知的角度去审视翻译,更能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为翻译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翻译在形式上表现为语码的转换,但本质上是一个认知范畴的移植过程。”[1]由此可见,翻译能力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而且是译者认知能力的体现。翻译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到翻译教学的少之又少,而且很少涉及翻译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因此,本文从翻译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翻译能力与翻译认知能力的关系,以及基于Gop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能力
翻译能力是以译者自身的体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它不同于翻译认知能力,是翻译认知能力的体现。关于翻译能力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Jean Delisle认为翻译能力包括: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的能力,其中包括语言能力和技巧的运用能力[2]。Bell认为翻译能力包括源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目的语语言知识、语篇类型知识、对比知识、以及涵盖语法、社会语言学等方向的解码、编码、技能(总称“交际能力”)[3]。Orozco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转换能力、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超语言能力、工具职业能力、心理—生理能力、人际能力和策略能力[4]。苗菊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5]。
除此之外,西班牙的PACTE小组也对翻译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他们第一次提出了翻译能力模式。2000年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修订,他们认为翻译能力由双语子能力、非语言子能力、翻译知识、工具能力、策略子能力、心理生理因素组成。随后,Gopferich对12名“跨文化交流”文学学士课程的学生和10名至少有10年的口笔译经验的专业译者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工具和探究能力、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和策略能力方面,专业英语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明显地不同于一般双语者。因此,基于PACTE的翻译能力模式,Gopferich提出了翻译能力构成图。现将此模式的各子能力介绍如下:
▼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主要指在两种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获得的操作知识。包括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以及词汇知识。
▼翻译路径激活能力(translation routine activation):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包括译者的自我观念和职业观念以及译者经常翻译的主题以及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路径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在译者的大脑中。
▼翻译专业能力(domain competence):如,翻译是如何运作的、翻译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实践知识。
▼工具和探究能力(tools and research competence):指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使用的传统的或者是电子工具,进行翻译探究的能力。
▼策略能力(动力)(strategic competence(motivation)):选择合适的方法策略;评价翻译过程以及结果;激活其它子能力以及弥补它们的缺陷;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心理和生理能力(psycho-motor competence):包括各种类型的认知因素、态度因素以及心理运作机制。
现将PACTE和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进行对比,如图(1)和图(2)[6]所示:
基于两个翻译能力模式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instrumental是个多义词,为避免误解,Gopferich用工具和探究能力来代替PACTE小组的工具性子能力。他把PACTE模式中的翻译专业知识分为专业能力以及翻译路径激活能力,而且更注重译者的认知能力。Gopferich的研究结果表明:翻译路径的激活能力,在阐释翻译能力习得方面具有解释力。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重组已有的知识,而不仅是新知识的积累。而重组现有的知识则是指译者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并以认知结构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当译者再次遇到相似的文本时,就会激活先前储存在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策略能力作为翻译过程的动力,支配并协调其它各子能力的运作。它作为一种元认知能力,可以确定各子能力的优先权以及规定它们之间的层级性。
二、翻译认知能力
在翻译活动中,认知对象是原作,认知主体是译者,译者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翻译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进行培养的。事实上,翻译路径的激活过程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不谋而合。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洛克认为:“人类的认知就是信息加工。”[7]由此可见,认知能力就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人们的大脑加工信息的能力,它包括感知力、想象力、记忆力、推理和判断力。Langacker认为:“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主要是基于日常感知经验之上的。”[8]这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基本感知能力、比较和类推能力、心智扫描能力、抽象化能力、隐喻能力。
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在翻译中,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正确选择认知视角的能力、认知结构的建构能力以及认知思维能力。而翻译能力是译者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的,是翻译认知能力的体现。简言之,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译者头脑中已有的翻译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比较图1、图2所示的两个翻译能力模式,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把翻译路径激活能力和翻译专业能力独立开来则更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能力。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文体验的认知过程。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注重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学生。对学生翻译认知能力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基于Gopferich的翻译能力模式,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首先,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翻译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去总结翻译技巧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双语能力及双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应该积极的调动起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心来完成翻译任务。要养成使用翻译工具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养成在译文完成后多次校对的好习惯。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巩固和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巩固并完善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检索与之相关的认知结构。总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要巩固和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吸收新的知识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肖坤学.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研究,2006,(1).
〔2〕让·德利尔.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96.
〔3〕Bell 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 / New York: Longman,1991.
〔4〕Orozco, J.2000.Buildin 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A].In Schaffer , C.& B. Adab (eds.) . Develop in 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 jamins.199 - 214.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6〕Sharon O’ Brien. Cognitive Explorations of Translation [M].Lond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33—60.
〔7〕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7.
〔8〕Langacker, R. W. 2000.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