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正处于自信心理建立的初期阶段,他们的自信来源于生活学习。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设法运用多种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锻炼心理,顺利地走向成功。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信 培养
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是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自信是推动各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自信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有了自信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阻碍,克服自卑,有了自信才会扬长避短。21世纪呼唤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而这种新型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信。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很难正确评价自己,不同的评价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即自信心理和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会遏制人的各种潜力的发挥。而自信心理则是推动各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驱动力,同时也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自信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需要自信,自信也需要体育运动来培养、发展或提高。这是因为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精神体现,没有对自身的信心就无法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一方面,经常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成功和失败体验,经过体育活动的成败考验,学生能够逐渐地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自信。
二、培养中学生自信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学会肯定自己来建立自信心。
首先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给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告诉他们:现代心理学早就发现除了少数低能、白痴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大多数人都有在一些方面相对占有优势的发展潜力。例如有的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有的同学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绘画能力好。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的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努力挖掘,就很可能在有些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目的地参加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活动,告诉他们“只要你充满信心,认定目标,努力去使信念变成现实,你的信念就一定成为现实”。(美国的杰出人物鲍勃·摩尔)在体育活动中蕴藏成功和失败,既是客观的(如:体能的提高或降低),又是主观的(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例如对初一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任教初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体育运动的特长和运动爱好。在了解情况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不同项目体育课上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让特长得到发挥或展示,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如:体形较胖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投掷课展示他们的特长,而体形瘦小的学生则可在技巧课上展示特长。在他们的弱项上,要耐心地辅导和鼓励,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优势,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能拿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认为自己人不行,产生自卑心理,应拿自己优势跟别人的弱项比,你会觉得自己也有比别人优越的地方。同时还要跟自己过去比,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进步。”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也行,我也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使他们对自己的努力不仅能够从外界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而且能够从内部主观的角度来评价。
(二)不断肯定学生,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来建立自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赏罚。”赞美如同阳光,它能驱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制约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自卑阴云”。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早期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们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和积极态度,而适度的成功体验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不断上进。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对运动能力低的学生运用“门坎效应”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降低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巧的难度,从而给学生成就体验;通过示范讲解、小组讨论、自选伙伴、自选难度等手段创设体验成功法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以点燃他们心中的奋斗之火,使这些学生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当然,有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用贬低否定的语言,更不要责骂学生,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适度的挫折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完全相反的范畴。在学生的早期经验中,成功固然有助于建立自信,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至于因一次乃至数次失败而气馁。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在早期的顺境中通过体验成功而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并不一定能保证其经得起人生的各种考验而成为生活学习的强者。对于那些只能经历成功而不能承受失败的学生来说,仅靠几次成功建立起来的自信心,难免不被以后的失败冲垮。要使学生将来有所成就,不仅仅要让他们在人生之初体验成功,更要让他们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适度地经历挫折。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学比赛、年级比赛,校运动会等,使学生体会成功与失败,让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和战胜自我,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人,才能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师应设法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成长。
自信心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学生的自信的发展不仅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关,而且对他们的人格、学习、道德行为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身体和心理教育的双重作用,自觉地运用体育手段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体育心理学,1996.4.
[3]赵丽霞.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渤海大学学报,2005.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信 培养
自信是一种反映个体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是学生在学习和体育锻炼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自信是推动各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自信才会冷静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有了自信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克服阻碍,克服自卑,有了自信才会扬长避短。21世纪呼唤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人。而这种新型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自信。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很难正确评价自己,不同的评价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即自信心理和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会遏制人的各种潜力的发挥。而自信心理则是推动各种能力发展的一种驱动力,同时也是“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呢?
一、自信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大多数体育运动都需要自信,自信也需要体育运动来培养、发展或提高。这是因为体育运动是人类“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精神体现,没有对自身的信心就无法面对各种困难和障碍。一方面,经常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能,从而能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成功和失败体验,经过体育活动的成败考验,学生能够逐渐地形成一个比较准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增强自信。
二、培养中学生自信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学会肯定自己来建立自信心。
首先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给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告诉他们:现代心理学早就发现除了少数低能、白痴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大多数人都有在一些方面相对占有优势的发展潜力。例如有的同学学习成绩非常好,有的同学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绘画能力好。如果一个人在人生的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努力挖掘,就很可能在有些方面有所成就。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这方面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目的地参加学校开设的兴趣班活动,告诉他们“只要你充满信心,认定目标,努力去使信念变成现实,你的信念就一定成为现实”。(美国的杰出人物鲍勃·摩尔)在体育活动中蕴藏成功和失败,既是客观的(如:体能的提高或降低),又是主观的(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例如对初一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任教初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体育运动的特长和运动爱好。在了解情况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不同项目体育课上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让特长得到发挥或展示,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如:体形较胖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投掷课展示他们的特长,而体形瘦小的学生则可在技巧课上展示特长。在他们的弱项上,要耐心地辅导和鼓励,一旦有了进步,就要及时地表扬,告诉他们:“这就是你们的优势,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优势而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能拿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比,认为自己人不行,产生自卑心理,应拿自己优势跟别人的弱项比,你会觉得自己也有比别人优越的地方。同时还要跟自己过去比,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进步。”这样学生就能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也行,我也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使他们对自己的努力不仅能够从外界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而且能够从内部主观的角度来评价。
(二)不断肯定学生,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来建立自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赏罚。”赞美如同阳光,它能驱散笼罩在学生心头的制约着学生健康成长的“自卑阴云”。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早期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们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和积极态度,而适度的成功体验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成功者的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不断上进。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对运动能力低的学生运用“门坎效应”法、分层递进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降低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巧的难度,从而给学生成就体验;通过示范讲解、小组讨论、自选伙伴、自选难度等手段创设体验成功法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责备,多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以点燃他们心中的奋斗之火,使这些学生感到“我还行”,“我还有希望”。当然,有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用贬低否定的语言,更不要责骂学生,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在适度的挫折中培养学生自信心。
成功与失败是一对完全相反的范畴。在学生的早期经验中,成功固然有助于建立自信,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至于因一次乃至数次失败而气馁。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在早期的顺境中通过体验成功而培养起来的自信心,并不一定能保证其经得起人生的各种考验而成为生活学习的强者。对于那些只能经历成功而不能承受失败的学生来说,仅靠几次成功建立起来的自信心,难免不被以后的失败冲垮。要使学生将来有所成就,不仅仅要让他们在人生之初体验成功,更要让他们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适度地经历挫折。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教学比赛、年级比赛,校运动会等,使学生体会成功与失败,让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超越和战胜自我,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人,才能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师应设法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温暖的集体中成长。
自信心的教育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学生的自信的发展不仅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关,而且对他们的人格、学习、道德行为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身体和心理教育的双重作用,自觉地运用体育手段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李洪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体育心理学,1996.4.
[3]赵丽霞.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渤海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