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既然数学阅读如此重要,为何数学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数学阅读?为此,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阅读材料这四个方面探讨数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够贴切,脱离学习实际
阅读教材本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学生才会有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数学教材里有部分阅读材料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材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比赛成绩——53.80、49.80,来解决小数的加法计算问题,这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只能先解决小数减法计算的问题,而题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多少又很难解释,要说明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学生也很难理解。稍微聪明一点的学生会质疑:书本上的成绩“0”不是都保留着吗?怎么现在计算结果的“0”就要去掉!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设想如果改为人民币的相关阅读材料,不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于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就会更加高涨吗?
2.教师忽视阅读,教学蜻蜓点水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有28处提到了“读”。但据调查,90%以上的教师说不清楚“什么是数学阅读教学”。这说明数学阅读教学严重被忽视,以致教师觉得可有可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面对这项调查结果感到十分焦虑。许多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教学不重视,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计算教学、解题教学,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考试又不考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会浪费时间。当然也有教师非常“重视”数学阅读,教材只要有阅读方面的材料就让学生去看、去读,一遍读不好就读两三遍,可这样不求甚解的阅读收效甚微,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理解数学阅读教学要怎么读。数学教学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区别的,语文阅读更侧重体会文字背后意境,而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更倾向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以及思考背后潜藏的数学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
3.学生缺乏思考,阅读囫囵吞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而现在很多学生不会阅读题目,不能从题目中很快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题目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囫囵吞枣地乱写,不会冷静思考,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关。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纵观我们的概念教学课堂,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在浅层式的学习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一般“以问题情境导入—初步验证—初步形成概念—再次举例验证—概念最终形成—巩固练习”的流程进行教学,这样一个教学流程看似完美,但是否固化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教师是否还在哪些方面有疏忽?学生是否有了感悟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多点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读中感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得深入浅出,必须创设数学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最终形成学习技能。
4.材料类型单一,局限眼前实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学习材料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数学阅读是否也需要向课外进行延伸?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深感阅读课外书籍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张荣盘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关注远方,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努力突破眼前的局限,穿透近在咫尺的实惠,遥望远方和宏大。”[2]我们要把目光投射远些,让学生突破教材局限,不要只停留在课内阅读教材的单一形式上,停留在应试层面上,停留在考出高分就好的眼前实惠上,而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会进行广泛的数学阅读,在课余时间里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很多,如《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数学城历险记》等。这些课外书籍中有许多有趣、诱人的数学故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不断地丰富数学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素养。因此,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阅读,寻找时机让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杨孝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写作——优秀教科研论文赏析[R].南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
1.教材不够贴切,脱离学习实际
阅读教材本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学生才会有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但数学教材里有部分阅读材料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很难理解。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材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中国队和加拿大队的比赛成绩——53.80、49.80,来解决小数的加法计算问题,这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于是只能先解决小数减法计算的问题,而题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多少又很难解释,要说明得数末尾的“0”一般要去掉,学生也很难理解。稍微聪明一点的学生会质疑:书本上的成绩“0”不是都保留着吗?怎么现在计算结果的“0”就要去掉!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设想如果改为人民币的相关阅读材料,不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易于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就会更加高涨吗?
2.教师忽视阅读,教学蜻蜓点水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数学课程标准》中,有17处提到了“阅读”,有28处提到了“读”。但据调查,90%以上的教师说不清楚“什么是数学阅读教学”。这说明数学阅读教学严重被忽视,以致教师觉得可有可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面对这项调查结果感到十分焦虑。许多数学教师对数学阅读教学不重视,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计算教学、解题教学,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考试又不考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会浪费时间。当然也有教师非常“重视”数学阅读,教材只要有阅读方面的材料就让学生去看、去读,一遍读不好就读两三遍,可这样不求甚解的阅读收效甚微,关键是这些教师没有理解数学阅读教学要怎么读。数学教学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区别的,语文阅读更侧重体会文字背后意境,而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更倾向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以及思考背后潜藏的数学问题,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的。
3.学生缺乏思考,阅读囫囵吞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而现在很多学生不会阅读题目,不能从题目中很快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题目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囫囵吞枣地乱写,不会冷静思考,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关。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纵观我们的概念教学课堂,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在浅层式的学习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师一般“以问题情境导入—初步验证—初步形成概念—再次举例验证—概念最终形成—巩固练习”的流程进行教学,这样一个教学流程看似完美,但是否固化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教师是否还在哪些方面有疏忽?学生是否有了感悟和思考?我认为教师如果在概念教学中多点阅读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读中感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得深入浅出,必须创设数学阅读教学的契机,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最终形成学习技能。
4.材料类型单一,局限眼前实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学习材料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数学阅读是否也需要向课外进行延伸?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深感阅读课外书籍对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性。张荣盘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关注远方,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努力突破眼前的局限,穿透近在咫尺的实惠,遥望远方和宏大。”[2]我们要把目光投射远些,让学生突破教材局限,不要只停留在课内阅读教材的单一形式上,停留在应试层面上,停留在考出高分就好的眼前实惠上,而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学会进行广泛的数学阅读,在课余时间里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以推荐给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很多,如《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数学城历险记》等。这些课外书籍中有许多有趣、诱人的数学故事内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不断地丰富数学课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素养。因此,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阅读,寻找时机让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杨孝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写作——优秀教科研论文赏析[R].南京: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