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认真学习了《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策略》一讲,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不由想起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作文是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高度概括,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所以,作文教学是培養和提高学生思维、知识、思想品质等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之一,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训练的核心与灵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加强作文教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逻辑性和形象性,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及表述技巧。”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智力差异,所以他们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在作文过程中常出现以下的情况:要么讨厌作文,害怕作文;要么内容空洞,无血无肉;要么废话连篇,言之无序;要么病句百出,错字繁多等。如何改变学生这种作文状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么,如何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此谈谈本人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引导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1.关注农村趣事
农村儿童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等各种因素,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自卑胆怯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怕别人讥笑。因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儿童的发展,包括习作水平的提高,他们说假话、说套话。所以教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树立做人的自信和习作的自信。
2.关注自然景物
农村孩子长期置身于大山之中,林中的野花野果,泉水叮咚,鸟儿结队;田野里娇嫩的秧苗,莲花的朵朵开放,稻谷的迎风点头,他们习以为常,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拥有一双会欣赏的慧眼。
3.关注生活事例
农村孩子有自己独具魅力的生活,放牛放羊的酸甜苦辣、想念父母的点点泪花、捉鱼捡贝的有趣经历……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积累。
二、授之以渔,激发习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学习写作的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难题。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读写结合
借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好词佳句以及优美的段落,积累词汇、品尝写作艺术,指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并适当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作文指导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通过回顾课文,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2.课内素描
通过开展课内素描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练好片段作文的基本功。让学生观察同学的外貌、写同学的外貌、读外貌描写片段猜猜写的是谁;让学生观察老师或学生表演一系列动作、语言等,引导学生说、写看到的表演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然后指导学生说、写看到的剧情。
3.先“玩”后写
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活动前指导观察的顺序、方法、重点,活动后指导学生说、写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先“玩”后写,学生的兴趣盎然,可以有效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因材施教,张扬习作个性。
农村孩子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嗅着稻花的幽幽清香,抚摸着雪白的棉花,品尝着赛雪梨的萝卜,捕捉着鲜活的鱼儿,目睹着吐丝结茧的蚕儿……农村田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民族地区的教师不能有崇城“心理”,用城里孩子的习作理解来要求农村孩子,一个人的习作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习作的视角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要对习作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习作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习作方式,搞好写作、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关注下,学生才会表真情、吐真意,写出让人震撼的作文。
四、提供平台,体验习作成功。
1.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习作竞赛。
在课外习作的组织指导中,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伙伴,并组建课外习作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周的习作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习作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如每写一个日记或是记一段发现或感受,便加一颗星,期末给星星多的学生以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同学们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课外习作的长久兴趣,使“乐于习作,认真习作”在班上有良好的氛围。
2.开展交流活动,学会评价欣赏。
我们知道人都有一种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依据这一特点,每周举行一次习作交流活动。让孩子们站在欣赏的角度去评价欣赏对方的习作。小到欣赏对方习作的字、词、句,大到欣赏对方的立意构思,以及习作态度,甚至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赏促学的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可以在交流中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进步,共享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积极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内容具体、生动,感情流露自然、真实。以上几点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浅见。当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本人愿同广大的语文教师一起,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正确方法。
一、引导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1.关注农村趣事
农村儿童由于家庭、社会、教育等各种因素,他们都或多或少有自卑胆怯的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怕别人讥笑。因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儿童的发展,包括习作水平的提高,他们说假话、说套话。所以教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树立做人的自信和习作的自信。
2.关注自然景物
农村孩子长期置身于大山之中,林中的野花野果,泉水叮咚,鸟儿结队;田野里娇嫩的秧苗,莲花的朵朵开放,稻谷的迎风点头,他们习以为常,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拥有一双会欣赏的慧眼。
3.关注生活事例
农村孩子有自己独具魅力的生活,放牛放羊的酸甜苦辣、想念父母的点点泪花、捉鱼捡贝的有趣经历……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善于积累。
二、授之以渔,激发习作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学习写作的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难题。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读写结合
借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好词佳句以及优美的段落,积累词汇、品尝写作艺术,指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并适当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作文指导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通过回顾课文,创设写作情景、激发写作兴趣。
2.课内素描
通过开展课内素描写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观察、练好片段作文的基本功。让学生观察同学的外貌、写同学的外貌、读外貌描写片段猜猜写的是谁;让学生观察老师或学生表演一系列动作、语言等,引导学生说、写看到的表演情景;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然后指导学生说、写看到的剧情。
3.先“玩”后写
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活动前指导观察的顺序、方法、重点,活动后指导学生说、写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先“玩”后写,学生的兴趣盎然,可以有效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因材施教,张扬习作个性。
农村孩子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嗅着稻花的幽幽清香,抚摸着雪白的棉花,品尝着赛雪梨的萝卜,捕捉着鲜活的鱼儿,目睹着吐丝结茧的蚕儿……农村田园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民族地区的教师不能有崇城“心理”,用城里孩子的习作理解来要求农村孩子,一个人的习作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同,习作的视角也会产生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时,要对习作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有的放矢,做好习作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习作方式,搞好写作、提高效率。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为自我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在这样的关注下,学生才会表真情、吐真意,写出让人震撼的作文。
四、提供平台,体验习作成功。
1.组建兴趣小组,开展习作竞赛。
在课外习作的组织指导中,可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伙伴,并组建课外习作小组,自己命名并列在教室后面的板报上,每周的习作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习作交流,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评比,以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如每写一个日记或是记一段发现或感受,便加一颗星,期末给星星多的学生以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竞赛,不仅引发同学们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同组成员间的相互鼓励,维持对课外习作的长久兴趣,使“乐于习作,认真习作”在班上有良好的氛围。
2.开展交流活动,学会评价欣赏。
我们知道人都有一种被人欣赏的需要,而这种需要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依据这一特点,每周举行一次习作交流活动。让孩子们站在欣赏的角度去评价欣赏对方的习作。小到欣赏对方习作的字、词、句,大到欣赏对方的立意构思,以及习作态度,甚至表现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赏促学的方法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们可以在交流中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进步,共享成功的快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积极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内容具体、生动,感情流露自然、真实。以上几点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浅见。当然,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本人愿同广大的语文教师一起,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