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但是它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为例,旨在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感的体验﹑感悟、产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关键词: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90-0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最终的归属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尤为突出。然而,打量当前历史课堂,在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的问题却不少,“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师把情感教育的目的公开说给学生,而不是通过历史的情境和细节来促使学生去感悟”,这种“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一课时,遵循以上渐进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以求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步:运用对比,精选史料,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从判若两人的历史图片中体验人性之美恶
“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如何向“90后”的学生展示敌人的凶狠残忍控诉日军的罪行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思索日军人性变化的原因,从而能理性爱国呢?笔者利用PPT播放了精心选择的一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日军细菌战的图片,以此揭露日军的灭绝人性。在播放图片时,笔者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性言论,教室里鸦雀无声,但是我能感到学生情感的波澜,内心的震撼,有的学生甚至脱口而出,太可恶了!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大家:通过这组图片,日军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残忍”中,笔者出示了另外一张图片“日军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的合影”,这张图片又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这张图片很温馨,一点也看不出日军的残忍,通过前后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什么使日军从人性变成反人类的兽性呢?教师引导学生从日本的传统及军国主义等进行分析,进而提问面对山河破碎,敌人凶残,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依然比较激动,但由于有了对人性的分析,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理性,在抗日烽火的年代,我们会拿起武器,斗争到底,但今天,我们要更好的作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认真学习。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日军的人性与反人性,通过形象具体的原始照片,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感受日军的暴行,激发学生强烈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通过人性与反人性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痛恨军国主义,理性爱国,关爱生命,正确认识当今中日关系。
二、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感悟民族利益至上
抗日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国共关系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回忆1927~1936年国共关系,在学生回答出国共对峙后,教师要指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的危亡,作为国内两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会怎么做呢?
投影: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摇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停止内战,捐弃前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使学生感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合作精神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国难当头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步:从胜利与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如何突破以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呢?笔者先投影了三幅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清政府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出现第四幅图片: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从四幅图片中,学生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历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精神,树立战胜困难、相信自我、坚定信心、忍受挫折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第三步:从对战争不同的反思中使学生吸取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即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呢?给学生提供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的一组材料。
1.2005年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
2.日本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中日间的冲突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同国民党联手的中国共产党,作夺取政权的战略,决定了同日本长期作战的方针。日本被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从1938年到1941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3.1970年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4.正确对待历史可以赢得朋友。
——施罗德(德国前总理)
通过以上对比,促使学生进一步对战争进行思考,正确对待历史,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
在对比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的是學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具有不可测量性,因而在三维目标体系达成中有它的特殊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与感动中,启迪学生的心灵,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最好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性,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策略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聚合.历史教学:情感培养“显性化”的危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2]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关键词:对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90-0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核心,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最终的归属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尤为突出。然而,打量当前历史课堂,在如何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的问题却不少,“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师把情感教育的目的公开说给学生,而不是通过历史的情境和细节来促使学生去感悟”,这种“漠视学生独立思考权、选择权和个性权为主要特征的灌输式思想教育”,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笔者在执教《抗日战争》一课时,遵循以上渐进规律,运用对比的方法以求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第一步:运用对比,精选史料,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从判若两人的历史图片中体验人性之美恶
“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如何向“90后”的学生展示敌人的凶狠残忍控诉日军的罪行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思索日军人性变化的原因,从而能理性爱国呢?笔者利用PPT播放了精心选择的一组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日军细菌战的图片,以此揭露日军的灭绝人性。在播放图片时,笔者没有发表任何评论性言论,教室里鸦雀无声,但是我能感到学生情感的波澜,内心的震撼,有的学生甚至脱口而出,太可恶了!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问大家:通过这组图片,日军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残忍”中,笔者出示了另外一张图片“日军在入侵中国前与家人的合影”,这张图片又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很快地回答出:这张图片很温馨,一点也看不出日军的残忍,通过前后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是什么使日军从人性变成反人类的兽性呢?教师引导学生从日本的传统及军国主义等进行分析,进而提问面对山河破碎,敌人凶残,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依然比较激动,但由于有了对人性的分析,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理性,在抗日烽火的年代,我们会拿起武器,斗争到底,但今天,我们要更好的作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认真学习。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日军的人性与反人性,通过形象具体的原始照片,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感受日军的暴行,激发学生强烈的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通过人性与反人性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痛恨军国主义,理性爱国,关爱生命,正确认识当今中日关系。
二、从国共关系的变化中感悟民族利益至上
抗日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国共关系是怎样的呢?先让学生回忆1927~1936年国共关系,在学生回答出国共对峙后,教师要指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的危亡,作为国内两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会怎么做呢?
投影:
材料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摇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大敌当前,国共两党停止内战,捐弃前嫌,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别担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中,使学生感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合作精神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悟国难当头之时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步:从胜利与失败的对比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如何突破以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呢?笔者先投影了三幅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学生通过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使清政府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接着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出现第四幅图片:侵华日军代表向中国政府代表递交投降书。这幅图片又说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从四幅图片中,学生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艰难历程,体会中华民族百折不饶的精神,树立战胜困难、相信自我、坚定信心、忍受挫折的信念,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祖国命运的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
第三步:从对战争不同的反思中使学生吸取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即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怎样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呢?给学生提供德国和日本对待战争不同的态度的一组材料。
1.2005年10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日上午再次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这是小泉2001年4月就任首相以来第5次参拜靖国神社。
2.日本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被描述为“两个日本官兵在上海被射杀,导致中日间的冲突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战争同国民党联手的中国共产党,作夺取政权的战略,决定了同日本长期作战的方针。日本被拖入了无休止的战争。日本希望和平解决,从1938年到1941年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中方提出和平方案,但都没有成功。”
3.1970年12月7日上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第四位总理维利·勃兰特双膝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在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中永恒定格。前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非但没有因为下跪而丢丝毫脸面,反而使德国人赢得了世界的谅解和尊重。
4.正确对待历史可以赢得朋友。
——施罗德(德国前总理)
通过以上对比,促使学生进一步对战争进行思考,正确对待历史,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
在对比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的是學生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具有不可测量性,因而在三维目标体系达成中有它的特殊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与感动中,启迪学生的心灵,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的最好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这种客观性,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策略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聚合.历史教学:情感培养“显性化”的危害[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2]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