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促进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养成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从日常自立人手制定的校园心理剧方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日常自立分卷在长沙市某小学整群抽样2个班级施测,选取各班得分最低27%的儿童,以班为单位分别组成实验组(n=10)和控制组(n=10),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实验组进行日常自立养成干预.结果:①实验组的后测得分和追踪测试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F=22.48,P<0.001),控制组后测和追踪测试得分较前测得分也有显著提高(F=6.9,P<0.01);②以前测分数为协变量,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的后测(F=20.94,P<0.001)及追踪测(F=4.74,P<0.05)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以日常自立为主题的校园心理剧干预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日常自立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父母性取向支持、归因方式在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的多重中介机制.方法:选取313名男同性恋大学生,使用内化同性恋嫌恶量表、父母性取向支持量表、归因方式量表、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男同性恋大学生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性取向支持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且父母性取向支持与归因方式在内化同性恋嫌恶与焦虑间存在显著的链式中介效应.结论:增强父母的性取向支持和改善自身的归因方式,是缓解高内化同性恋嫌恶男同性恋大学生焦虑水平的有效措施.
目的:初步检验情绪特异性共情问卷(Emotion Specific Empathy Questionnaire,ESEQ)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在369名大学生中,测量中文版ESEQ、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和人际综合诊断量表(IRAS),间隔4周后重测ESEQ.结果:多质多法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中文版ESEQ与原英文版ESEQ的拟合结果一致,即ESEQ可评估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特质,每种特质包含生气、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奇六种情绪,总量表拟合指数为:CFA=0.99,T
目的:探索母亲抑郁如何在生活中影响其子女的日常情绪.方法:采用日记法,对169名6~8岁儿童的母亲进行连续11天的调查,收集了1690份个体内数据,考察母亲抑郁如何通过其日常情绪影响儿童日常情绪.结果:多水平分析发现,母亲抑郁水平可显著预测母亲自身的日常情绪;母亲日常情绪在母亲抑郁与儿童日常情绪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母亲抑郁会通过其日常情绪间接影响儿童日常情绪.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行为、犯罪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了解精神病态者的功能缺陷与成因对预防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等非常重要.既往有研究者针对精神病态的成因分别提出了情感缺陷理论及注意缺陷理论.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有研究者从系统的角度针对精神病态的功能缺陷提出了整合的观点,以弥补既往理论只能解释某一方面功能缺陷的不足.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整合受损理论.本文将逐一梳理以上关于精神病态功能缺陷的理论研究进展,并结合目前的研究证据提出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从而为制定更好的针对精神病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借鉴.
目的:探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压力知觉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识别高中生抑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安徽省滁州市231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女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男生,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压力知觉总分和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②童年期创伤总分与压力知觉总分、抑郁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③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在高中生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中介作用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5.22%.结论:压力知觉在童年期创伤与抑郁间起
目的:基于霍妮基本焦虑理论以及认知-背景理论,本研究探讨自卑感、安全感在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与亲密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目睹父母婚姻暴力量表、自卑感量表、安全感量表以及亲密恐惧量表对7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自卑感、安全感和亲密恐惧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在控制了性别、成年前父母的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以及恋爱总次数后,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能显著正向预测亲密恐惧;(3)自卑感和安全感在大学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经历和亲密恐惧之间的单独中介作用均显著,且自卑感和安全感
物质使用障碍是近年来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物质使用障碍的相关病耻感会影响对物质使用障碍的治疗与康复,增加社会疾病负担.本文对国内外有关物质使用障碍病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目前物质使用障碍的病耻感普遍存在.现有证据表明,健康教育、增加接触及减少歧视性描述等方式或可改善相关病耻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
目的:探讨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集体效能感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集体效能感、安全感、认知偏向对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的预测作用.方法:以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量表(PTGI-RT)、中国军人集体效能感量表(CES-PS)、安全感量表(SQ)和正负性认知偏向量表(APNI)为研究工具,在新兵集训一个月后(T1)、两个月后(T2)、三个月后(T3)三个时间点对600名新兵进行问卷施测,用SPSS、Amos和Mplus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新兵集训应激后成长随时间的发展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②新兵集体效能感随时间
一次单元心理干预指尽可能让当事人在一次有限时间内获益最大化的干预模式,它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热线援助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系统文献梳理,发现求助问题、咨询师、当事人、心理疗法是影响干预效果的四大因素,在考虑有效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一次单元心理热线援助会谈框架,以期为心理热线工作提供参考.未来研究应采用更严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心理干预模式进行过程效果比较,利用先进技术探索语言和声音如何影响共情.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被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相互预测关系.方法:采用社交焦虑问卷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问卷对2所高校的391名学生进行间隔8个月的两次数据采集,运用AMOS 23.0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社交焦虑和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在两次测量中均呈正相关(T1r=0.58;T,r=0.63,P,<0.01);基线水平的社交焦虑能够预测8个月后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β=0.13,P<0.001),但基线水平的被动社交网络使用不能预测8个月后的社交焦虑水平(β=0.06,P>0.05).结论:社交焦虑可能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