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鱼类物种状况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来源 :水生生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类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域生态环境良好的指示类群.为合理评估长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文章提出将土著鱼类物种数和珍稀特有鱼类物种数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相关的评价基准和等级划分标准.以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评估了长江干流及代表性重点水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显示,当前长江上游干流和下游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游;支流赤水河的生态环境质量良好,大型湖泊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质量中等.从时间上看,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等一系列保护措施的实施,长江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不同程度地好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中眼藻属(Mesostigma)被认为是与高等植物亲缘关系最近的单细胞鞭毛藻类,是研究高等植物起源的关键类群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中眼藻主要分布于静止的淡水水体中,诸如池塘、水库和小型湖泊等,然而中国至今仍未有该藻的报道.本研究在重庆合川和福建九龙江采集到2株单细胞鞭毛藻类,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并基于18S rDNA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株藻为中眼藻属的绿色中眼藻(Mesostigma viride).此外,研究从三峡库区的环境DNA中也鉴定出中眼藻的存在,且主要出现在秋季,说明秋季可能是在中国
微型生物群落在水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很好地反映不同生境的水质特征.《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是我国首个生物监测国家标准,被证明是一种快速、经济、准确的监测方法.然而,由于PFU法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费时耗力且不易标准化,严重阻碍了该方法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近年来,环境DNA(eDNA)技术的快速发展突破了微型生物形态鉴定的瓶颈,能高效、准确地鉴定出水环境中包括微型生物在内的各种水生生物.为此,文章提出微型生物群落eDNA-PFU法,即基于eDN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建议修复葛
单星藻隶属于绿藻纲环藻目栅藻科,多为单细胞或聚合群体,属内已知种类多发现于气生、亚气生生境,在天然抗氧化剂和食品色素生产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目前关于该类群的基础分类学研究相对薄弱,阻碍了这些优质藻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研究从重庆市及周口市采集到2株单星藻,经形态学及18S rDNA、ITS和tufA三个分子标记鉴定为单星藻属一新种,命名为重庆单星藻Coelastrella chongqingensis sp.nov..重庆单星藻显著的形态特征是细胞壁近似光滑或仅具细微皱纹,不具有典型单星藻类群纵
为弄清倒刺鲃两极虫(Myxidium spinibarba)的宿主多样性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类组成,研究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比较分析了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倒刺鲃两极虫的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寄生于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倒刺鲃两极虫株系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9.9%—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1,符合种内变异;寄生于不同宿主倒刺鲃两极虫的株系在系统发育树中嵌合聚支,且
运用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分布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模式标本产地)的伞形蜈蚣藻Grateloupia corymbcladia Li et Ding和亚栉状蜈蚣藻G.subpectinata Holmes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伞形蜈蚣藻藻体直立,紫红色,软骨质,高15—30 cm.主枝扁平,末端延长为亚扁形,宽2—5 mm.藻体主枝两侧分布有小羽枝和1—2回羽状分枝;辅助细胞生殖枝丛类型为Grateloupia型(5cpb-4auxb型),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产生,以上特征与亚栉状蜈蚣藻
以云南省玉溪市和河南省焦作市新采集的2株淡水胭脂藻标本为材料,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联合我国已报道的其他胭脂藻序列信息,构建该属植物可靠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其现代地理分布模式,对胭脂藻属进行了祖先地理起源重建.基于rbcL、psbA和UPA序列,利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高度一致,研究中的标本与鸡公山胭脂藻H.jigongshanensis聚合为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了很高的支持率,根据分子生物学证据,将其鉴定为鸡公山胭脂藻.通过研究中所采集2株鸡公山胭脂藻的形态特征
基于分子辅助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将采自山东省青岛市(模式标本产地)的聚果蜈蚣藻(Grateloupia sorocarpus Li et Ding)在蜈蚣藻属中的分类地位进行重新鉴定,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单生或丛生,质地黏滑软骨质,紫红色,高5—15 cm,主枝宽1.5—2 mm,厚约1 mm,1—2回羽状分枝,具有扁平或棍棒状的小羽枝,小枝基部缢缩,对生、互生或偏生.(2)雌配子体的生殖结构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和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分别由6个细胞和5个细胞组成(6cp
为满足关于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的国家需求,文章构建了水生动物种类指数.该指数以鱼类和底栖动物等动物的种数和重要类群的资源量为评价参数,以同类水体可达的最高水平或评价元年数据为参照.与多参数指数和预测模型等常用的生态健康评价方法相比,水生动物种类指数法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便于全面推广应用.
长江是复杂的生态系统,但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尤其是人类扰动所致的变化,长江中的几种极其重要的大型物种先后因此而走向“灭绝”,或“极可能灭绝”,或“极度濒危”,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以现存于长江中的大型物种的生存状况为核心,建立一项新的生态考核指标,以综合表征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为“十年禁捕”和《长江保护法》的顺利实施提供科技支持.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是长江中极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