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质量红利r——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来源 :人口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ysk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近年来劳动力的减少持续引发担忧.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探讨了人口红利和人口质量红利的关系,并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以往历次人口普查、《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对两者人口基础和经济贡献的最新情况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我国人口红利正从传统人口红利向人口质量红利转变.一方面,人口红利缓慢式微,表现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持续下降,老龄化和高龄化进一步加速,人口总抚养比由减转增,人口数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人口质量红利逐渐显现,表现为: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大幅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人口质量红利替代人口数量红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更大的积极作用.应通过发展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以及推进积极老龄化,进一步挖掘人口质量红利.
其他文献
年龄的增长是否必然带来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往的实证研究仍存在争议.使用CLHLS数据,区分不同人群,采用两部模型研究年龄和临近死亡时间与老年人医疗费用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低龄群体中医疗费用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高龄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费用显著下降;在死亡样本中医疗费用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存活样本中并未发现年龄的显著影响.然而,临近死亡时间越短则医疗费用越高,这一规律在各群体中保持稳健.临近死亡时间并未显著影响失能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却显著提高了一年内死亡样本的照料费用.研究表明,寿命的延长并未导致医疗费
坛罐山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岷江支流东醴泉河南岸,2020年3月至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面积600平方米,出土及采集石制品246件.石制品大多以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断片/碎屑及石锤、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刮器、重型刮削器、锯齿刃器、使用砾石等工具,共有3组可拼合标本.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坛罐山遗址为成都平原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
三星堆遗址区北端发现的4件灰褐色大玉料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推断玉料或产自遗址附近龙门山脉南段,但缺乏实地调查与玉器、玉料及产地岩矿的科学鉴定材料支撑.以三星堆出土的两件大玉料为研究对象,考虑当时运输条件及运力,以及对龙门山地区地质资料和矿产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溯源调查方法,由近及远从三星堆遗址循湔江往上游根据河流漂卵石成分进行示踪研究,初步确定玉料产地靶区后刻槽取样,对比分析靶区岩层、河流漂卵石及三星堆大玉料的岩石薄片测试数据,寻找与玉料生成环境相匹配的矿带.溯源调查及详细的岩矿薄片鉴定表明:彭州
板棚式支烧具是一种由棚板和支柱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窑具,具有间隔和支烧等多重功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落灰对器物釉面的污染.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这类窑具在隋唐时期的巩义窑、邢窑就已出现,主要用于烧造唐三彩,也用于装烧白瓷和其它釉色的瓷器.盛唐时期随着唐三彩制作中心的西迁而传入陕西黄堡窑.安史之乱爆发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板棚支烧法随着人口的流动进入山东和安徽,并逐渐扩散到周边区域.北宋时期枣庄和宁阳等地的许多瓷窑都流行这种装烧方法,金代初期还偶有使用,金代中期以后消失.因为稳定性不高,这
2017年6月至7月,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等对处于三峡库区消落区的丰都壕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出一片丰富的窑业堆积.本次发掘出土了执壶、碗、盘、盏、罐、瓶、香炉等大量瓷器以及支钉、支圈、垫环等窑具,出土遗物的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该遗址与附近的石板溪、沙溪嘴、大沙坝、老院子、铺子河等窑业遗存出土的陶瓷器在种类、胎釉、器形等方面均相似,这批陶瓷遗址与三峡地区已认识的涂山窑等窑址区别明显,当为自成一系的窑业遗存.壕沟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峡江地区两宋时期的民窑状况、商品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
马王堆一、三号墓各出土有一幅T形帛画,两幅帛画的长度和宽度均不相同.三号墓T形帛画较长,是由于帛画上部“人首蛇身”人物位置的下移造成的.仔细观察还会发现,两幅帛画中的“人首蛇身”人物无论从面容衣着,还是体形特征来看,都不是同一人物.不仅如此,他们的性别表征与帛画下部人间的墓主也显示出一致性.结合《楚辞·远游》所载楚地登昆仑、经天门、入帝宫升天成仙并周历天地的升天成仙信仰来看,帛画上部的“人首蛇身”人物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各种人皇或神怪,而是墓主升天成仙后的新生形象.虽是如此,很明显一号墓帛画中软侯夫人端坐于日
运用CHARLS 2011、2013、2015年三期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准自然实验框架,分析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中老年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城乡和收入两个角度对制度实施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大病保险制度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中老年居民住院医疗服务及健康,增加中老年居民住院概率1.03%,提高住院次数0.022次,提高住院总费用10.4个百分点,总体健康水平提高0.023个单位;制度实施主要促进了农村和中等收入群体的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的改善,对低收入人群住院医疗服务
科技支撑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养老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对科技支撑养老服务发展有四点基本认识:实现多元养老主体的协同、实现多类养老资源的整合、实现多种养老方式的融合和满足养老的多样化需求.在理论上,科技支撑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是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使养老服务从“碎片化”走向“整体性”治理,有助于促进养老服务体系治理机制的动态均衡.但科技支撑养老服务发展仍面临数据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人财物短缺、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供需匹配能力不足等问题.探讨了科技助力养老服
选取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男性分年龄人口死亡率,采用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对男性人口死亡率进行动态预测,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探寻更加适合中国男性人口死亡率的预测方法.研究表明,Lee-Carter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在男性人口死亡率预测中各有优劣,长短期可搭配使用;Lee-Carter模型具有更佳的拟合优度和短期预测效果,但预测区间的范围较窄,且死亡率改善速度为常数的假设不符合人类生物规律;贝叶斯分层模型适合长期预测,预期寿命服从逻辑斯蒂分布的假设较为合理,然而通过模型生命表将预期寿命转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有力保障,而主动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效率.聚焦传递型社会资本、跨越型社会资本与整合型社会资本与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关系,分析了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不同类别社会资本影响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不同类别社会资本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并不一致:传递型社会资本和跨越型社会资本均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整合型社会资本对老年人主动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呈现“倒U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