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与诉讼时效的适用探索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w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效合同能否应用到诉讼时效制度上,这在我国现有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而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在这方面也并没有达成共识.合同无效与无效合同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合同无效包括了相对无效与绝对无效,还有部分无效与全部无效,因此就衍生出了更多的法律条款和与之相对应的请求权,所以在进行适用诉讼时效的时候就应该使用不同的应对方法.绝对无效的合同不应该进行诉讼时效的适用;而相对无效合同的撤销以及更改期间就为除斥期间;合同在宣布无效之后双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可以适用诉讼时效的要求,而如果结果不是民事性的,就不应该适用诉讼时效.我国现有法律需要根据合同无效制度能否对诉讼时效进行适用出台明确条款,并且对特殊情况也需要出台相关条款.
其他文献
现阶段针对律师的职业伦理、从业资格以及律师接受委托从事法律援助、刑事辩护等方面,我国法律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使律师辩护相关法律一定程度上得到完善.同时在律师刑事诉讼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刑事辩护相关的制度和实践加强研究,对相关法律进行进一步补充及完善.本文就目前有效辩护制度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效辩护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为了解决生态城市群规划法律指导政策落实力度不足的问题,将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作为研究视角,对跨域性生态城市群规划法律制度建设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现行城市群规划法律制度与生态城市群规划法律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采用增设跨域性生态城市群规划群体参与制度的方式,充分考虑社会群体的真实意愿,了解市场发展对此方面的真实需求,确保群体表达内容在法律制度中得以有效体现.同时,改进法律制度中监督检查内容,完善跨域性生态城市群规划法律制度责任机制,落实法律制度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引导、指示、评价、预测、教育等功能,使建设的法律
近些年来,我国的行政执法水平有显著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依法行政力度及效果均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更加需要以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作为基础.此次研究首先阐述依法行政的内涵及重要意义,随后从宣传教育、责任规范、监督管理、容错机制改革以及法律建设几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国依法行政的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文简称为《民法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文简称为《民事诉讼法》)之间存在较多可协调之处,《民法典》既是对实体法规范的整合,又是对法律规定的进一步探索,《民事诉讼法》的调整在《民法典》出台后进行,具有滞后性.本文介绍《民法典》的实施与《民事诉讼法》协调的基本思路,探讨二者在诉的制度、审理程序、证据制度方面的协调工作,以期为我国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协调,为民事主体权利的保护提供路径帮助.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行,刑事检察工作职权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任务不断增多的同时,刑事检察工作中存在的人员配置不足、监督力度不强、信息共享不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将结合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实际,对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冒名顶替的问题直接影响教育公平,对公民的身份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姓名权等合法权益造成侵害,严重损害社会法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冒名顶替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冒名顶替已经入刑,保护公民的身份权益,符合积极主义的刑法理念,填补现有的刑法体系中对于冒用他人身份获取受教育、就业权利等行为规制的空白,但从刑法的规定上看,在保护的法益范围、量刑幅度等方面依然存在需要完善之处,以发挥刑法谦抑性以及打击犯罪行为的积极作用.
微量物证是指能够证明犯罪的微小的物质材料或者痕迹,它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鉴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微量物证种类极其繁多,各种现场可能有不同的微量物证,比如种子、花粉、木屑、毛发、纤维、玻璃、油漆、橡胶等.通过专业的仪器及检测方法,可以确定其来源,还原现场,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力证据,本文则主要介绍了微量物证在交通事故中的应用分析.
作为法医临床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伤残鉴定意见可为司法机关分析、处理、判决案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是确保司法审判顺利进行的重要部分,其准确性可对司法公正、秩序造成直接影响.对于受害者、加害者来说,其自身利益、人身损害赔偿等也与伤残鉴定意见密切相关.因此,司法机关须以严谨的态度分析、解决伤残鉴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并予以全面整改措施,以提高司法机关伤残鉴定准确性[1].本文主要对法医伤残鉴定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予以统计,以供参考.
通过对恩施市人民检察院2016年以来办理的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的发案原因、涉案主体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析刑法出罪、办案质效提升及营商环境优化等问题.
在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我国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民法典》新设立的居住权是在新时代新发展下应运而生的.居住权的设立必然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带来一定的社会意义.然而,对居住权设立规制、制度仍需细化完善,尤其是居住权在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在《民法典》中尚未涉及或规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细化完善.本文就是对《民法典》设立居住权涉及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