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常见方法,如何提升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结合当前流行的微博、微课等微形式,提出将笔记内容精炼,提取其中的精华,形成“微识”,助力高效学习。
  关键词:微识;笔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3
  做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做笔记过程要求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从而具体地操作知识信息[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做笔记可以从不同程度上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以及利用;学习者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做笔记上述的重要功能,因此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做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几本。尽管多数学生认真做了笔记,但很少有学生回去主动翻阅笔记。究其原因主要是笔记太厚,内容太零碎,学生不愿花时间去阅读,从而导致笔记本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翻阅笔记,充分发挥笔记应有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微识”的由来
  当前,各种带“微”的媒介如微博、微信、微课等风靡全球。这些“微事物”具有内容简洁、重点突出、传播快捷的优点,充分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由此笔者想到,能不能把这种“微理念”引入到学生的笔记当中呢?为此,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微识”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两个礼拜为一周期,将这期间记录的笔记以及做过的练习,针对特别重要的或者容易错的知识点,整理出20句话,这样刚好一页纸的量,一学期下来也就10页纸左右。那样到了期末考试或以后的大考,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将所整理的内容熟悉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其要点突出,有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适合在高三第二学期使用,该学期正是提升阶段,由高三第一学期时全面细致的复习转为知识融合、能力提升阶段,相当于由原来的将书读厚,使其知识体系丰富起来转为开始提炼,将书由厚转薄,总结要点,达到厚积薄发。这样总结出来的内容称之为“微识”。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抓住核心内容或是易错点,这是其关键之所在。
  “微识”强调的是短小精悍,要点突出,特征鲜明。它节约大量的时间,特别适合在考试前应用,可大幅提高效率。因为在高三第二学期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每个学生不可能对复习过的每个知识点都能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可是试题往往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或是思维漏洞设计,这样不少学生就经常掉入解题陷阱而导致失分,在考后懊悔不已。“微识”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它特别适合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因为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你若问他知识是否掌握,实际上对于知识点他是知道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存在考虑不全面,或者丢三落四的现象。做题目时往往大体能做下来,但细节处理不当,分数自然也不会高。究其原因,是往往掉入了题目设计的陷阱中去;或者一时抓不住解题要点,要解出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结果整张试卷往往来不及完成,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而微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二、“微识”在笔记整理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总结微识?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下面结合例子分析几种典型的方式。
  1. 对于辨析型的知识,分析该知识的内涵或易混点,形成微识,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判断的正确率和解题速率。
  例如盖斯定律,其内涵是“殊途同归”而非循环,若形成微识——“盖斯定律是殊途同归”,那么遇到下列题目:
  例1(2013·福建理综11)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其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利用“变量不再变”,由物质状态及反应前后系数可知,有关气体的总质量、总物质的量、总体积均不会变。故A、B、D项均错,C项正确。
  三、结语
  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可自己摸索形成相应微识,只要简洁有效即可。另外,总结微识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建构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而平时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建构很好的素材,毕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容易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进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发挥微识的作用,“微识”可以相互借鉴、探讨,从而相互促进提高,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因为它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得来的经验教训,并不能靠“微识”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对知识点有全面理解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是为了获取更好理解的点睛之笔,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我们对知识的抓手,有了它,一下子可串联出一系列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建在虚幻中的空中楼阁,只有经过自己的亲手锤炼,才能熟知它的秉性。
  参考文献
  [1] 胡适.论课堂记笔记的创新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8
其他文献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作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
Is reading English hard? Did you read anything in English this week? How much of it did you underst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2” means3 how much you understand of what you read. Even if you read an En
摘要: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享受快乐的课堂。让化学课堂走向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交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
摘要:本文利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化学相声《碳氏兄弟》复习碳的氧化物的知识,让学生在相声表演中进一步感悟其中的化学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达到寓知于乐,以趣渡学的目的。  关键词:相声;趣味;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3
摘要:概念建构是指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学习总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所以在建构科学概念时,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概念根植于其中。文章从链接新知生长点,运用类比,架设支架,通过比较,诱发争议,寻找认知偏差等方面介绍如何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科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21-02 中图
摘要:高效培养初中生化学探究实验能力是化学启蒙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验机会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文章将人教版教材中《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学习内容从实验材料、师生地位、学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并将实施效果加以呈现。  关键词:化学;探究实验;催化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22-02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围绕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由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创设一种为当地学生所熟悉的山区发生了森林火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科学、可行而有效的灭火方法,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燃烧;灭火;创设;生活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
摘要:基于培养中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高效实验探究和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培养其从化学视角看现实问题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学科观念;高效实验探究;深层次问题;教学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0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0  “
摘要:以“结晶”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的过程,课堂的引入可从学生的旧知引入新知,让新旧知识产生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初中知识与高中及以后的发展相结合。课堂上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实验,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的有效关注度,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功能。 
Are you afraid of tigers? Do you know that tigers need our love?  你害怕老虎吗?你知道老虎需要我们的爱护吗?  There are fewer2 than 300 Malayan tigers left in the world. Malayan tiger is one of the smallest of tiger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