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常见方法,如何提升笔记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作者结合当前流行的微博、微课等微形式,提出将笔记内容精炼,提取其中的精华,形成“微识”,助力高效学习。
关键词:微识;笔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3
做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做笔记过程要求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从而具体地操作知识信息[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做笔记可以从不同程度上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以及利用;学习者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做笔记上述的重要功能,因此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做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几本。尽管多数学生认真做了笔记,但很少有学生回去主动翻阅笔记。究其原因主要是笔记太厚,内容太零碎,学生不愿花时间去阅读,从而导致笔记本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翻阅笔记,充分发挥笔记应有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微识”的由来
当前,各种带“微”的媒介如微博、微信、微课等风靡全球。这些“微事物”具有内容简洁、重点突出、传播快捷的优点,充分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由此笔者想到,能不能把这种“微理念”引入到学生的笔记当中呢?为此,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微识”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两个礼拜为一周期,将这期间记录的笔记以及做过的练习,针对特别重要的或者容易错的知识点,整理出20句话,这样刚好一页纸的量,一学期下来也就10页纸左右。那样到了期末考试或以后的大考,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将所整理的内容熟悉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其要点突出,有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适合在高三第二学期使用,该学期正是提升阶段,由高三第一学期时全面细致的复习转为知识融合、能力提升阶段,相当于由原来的将书读厚,使其知识体系丰富起来转为开始提炼,将书由厚转薄,总结要点,达到厚积薄发。这样总结出来的内容称之为“微识”。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抓住核心内容或是易错点,这是其关键之所在。
“微识”强调的是短小精悍,要点突出,特征鲜明。它节约大量的时间,特别适合在考试前应用,可大幅提高效率。因为在高三第二学期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每个学生不可能对复习过的每个知识点都能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可是试题往往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或是思维漏洞设计,这样不少学生就经常掉入解题陷阱而导致失分,在考后懊悔不已。“微识”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它特别适合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因为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你若问他知识是否掌握,实际上对于知识点他是知道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存在考虑不全面,或者丢三落四的现象。做题目时往往大体能做下来,但细节处理不当,分数自然也不会高。究其原因,是往往掉入了题目设计的陷阱中去;或者一时抓不住解题要点,要解出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结果整张试卷往往来不及完成,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而微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二、“微识”在笔记整理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总结微识?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下面结合例子分析几种典型的方式。
1. 对于辨析型的知识,分析该知识的内涵或易混点,形成微识,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判断的正确率和解题速率。
例如盖斯定律,其内涵是“殊途同归”而非循环,若形成微识——“盖斯定律是殊途同归”,那么遇到下列题目:
例1(2013·福建理综11)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其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利用“变量不再变”,由物质状态及反应前后系数可知,有关气体的总质量、总物质的量、总体积均不会变。故A、B、D项均错,C项正确。
三、结语
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可自己摸索形成相应微识,只要简洁有效即可。另外,总结微识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建构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而平时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建构很好的素材,毕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容易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进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发挥微识的作用,“微识”可以相互借鉴、探讨,从而相互促进提高,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因为它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得来的经验教训,并不能靠“微识”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对知识点有全面理解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是为了获取更好理解的点睛之笔,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我们对知识的抓手,有了它,一下子可串联出一系列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建在虚幻中的空中楼阁,只有经过自己的亲手锤炼,才能熟知它的秉性。
参考文献
[1] 胡适.论课堂记笔记的创新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8
关键词:微识;笔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3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3
做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做笔记过程要求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从而具体地操作知识信息[1];做笔记可以引导注意,使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做笔记可以从不同程度上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以及利用;学习者借助笔记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和材料加工过程,有助于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做笔记上述的重要功能,因此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做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就积累了厚厚的几本。尽管多数学生认真做了笔记,但很少有学生回去主动翻阅笔记。究其原因主要是笔记太厚,内容太零碎,学生不愿花时间去阅读,从而导致笔记本被束之高阁。因此,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翻阅笔记,充分发挥笔记应有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微识”的由来
当前,各种带“微”的媒介如微博、微信、微课等风靡全球。这些“微事物”具有内容简洁、重点突出、传播快捷的优点,充分符合当前的时代特点。由此笔者想到,能不能把这种“微理念”引入到学生的笔记当中呢?为此,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微识”的概念,具体操作如下:
两个礼拜为一周期,将这期间记录的笔记以及做过的练习,针对特别重要的或者容易错的知识点,整理出20句话,这样刚好一页纸的量,一学期下来也就10页纸左右。那样到了期末考试或以后的大考,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就可将所整理的内容熟悉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其要点突出,有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适合在高三第二学期使用,该学期正是提升阶段,由高三第一学期时全面细致的复习转为知识融合、能力提升阶段,相当于由原来的将书读厚,使其知识体系丰富起来转为开始提炼,将书由厚转薄,总结要点,达到厚积薄发。这样总结出来的内容称之为“微识”。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抓住核心内容或是易错点,这是其关键之所在。
“微识”强调的是短小精悍,要点突出,特征鲜明。它节约大量的时间,特别适合在考试前应用,可大幅提高效率。因为在高三第二学期时,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每个学生不可能对复习过的每个知识点都能面面俱到,毫无遗漏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可是试题往往针对学生的知识漏洞或是思维漏洞设计,这样不少学生就经常掉入解题陷阱而导致失分,在考后懊悔不已。“微识”可以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它特别适合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因为成绩处于中游偏上点的学生,你若问他知识是否掌握,实际上对于知识点他是知道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存在考虑不全面,或者丢三落四的现象。做题目时往往大体能做下来,但细节处理不当,分数自然也不会高。究其原因,是往往掉入了题目设计的陷阱中去;或者一时抓不住解题要点,要解出来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结果整张试卷往往来不及完成,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而微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二、“微识”在笔记整理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总结微识?它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下面结合例子分析几种典型的方式。
1. 对于辨析型的知识,分析该知识的内涵或易混点,形成微识,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判断的正确率和解题速率。
例如盖斯定律,其内涵是“殊途同归”而非循环,若形成微识——“盖斯定律是殊途同归”,那么遇到下列题目:
例1(2013·福建理综11)某科学家利用二氧化铈(CeO2)在太阳能作用下将H2O、CO2转变成H2、CO。其过程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3)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和D的物质的量相等
利用“变量不再变”,由物质状态及反应前后系数可知,有关气体的总质量、总物质的量、总体积均不会变。故A、B、D项均错,C项正确。
三、结语
当然,还有其它方式,可自己摸索形成相应微识,只要简洁有效即可。另外,总结微识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建构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说的,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的对象做出解释。而平时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建构很好的素材,毕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容易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碰撞,进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为了更好发挥微识的作用,“微识”可以相互借鉴、探讨,从而相互促进提高,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因为它主要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得来的经验教训,并不能靠“微识”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对知识点有全面理解基础上的厚积薄发,是为了获取更好理解的点睛之笔,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是我们对知识的抓手,有了它,一下子可串联出一系列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建在虚幻中的空中楼阁,只有经过自己的亲手锤炼,才能熟知它的秉性。
参考文献
[1] 胡适.论课堂记笔记的创新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