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文将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从师本、生本、师生、生生四种对话形式来论述如何在小学阅读课中实现有效对话,促进素质发展这一问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文本 对话
一、师本对话洋溢灵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文本的悟性、整合和预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
首先,对文本的悟性。教师要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编排目的及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分及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的阅读感悟,找准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
其次,对文本的整合。教师要有较强的教材重组能力。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需要教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苏教版小语课文的留白,尤其具有创造性。如教学《狼和小羊》课的结尾部分时,教师抓住小羊究竟被狼吃了没有?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实现思维、说话、情感“一石三鸟”。
再次,对文本的预设。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预设。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预设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问题。
二、生本对话流淌个性
1.尽情地读,直接对话。阅读对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新课标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强调“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读,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断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实现与文本直接对话。
2.好奇地问,深化对话。 让学生好奇地问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问一切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如学生从《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发现:课文中没有提到把雨衣给姐姐,而插图上的姐姐表情却是那么愉悦,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同学们强烈兴趣,纷纷寻找答案,并从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大胆地想,延伸对话。学生能否潜心会文,大胆想象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高低的根本。学生若是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到的仅是文本之“皮毛”。浅尝辄止的对话后,随之出现的是极其肤浅的感悟交流,各种离奇古怪、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就会出现。想象是阅读对话之根本,教学中缺少或者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阅读对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阅读对话之中,引导学生想象,延伸对话。
三、师生对话流淌人性
1、师善引,生巧答。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的个性为基础,当教师用心去感悟,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的情境时,人本主义之花开始孕育。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真实而有个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才具有主体性。
2、生提问,师善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多元解读,引导他们深入感悟,大疑大进。语文“新课标”鼓励阅读批判,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在尊重中师生双方心扉打开,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中,有的学生对课文把诸葛亮描绘成神机妙算、周瑜心胸狭隘、曹操生性多疑提出质疑。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辨读,认识生活真实与艺术夸张的区别。
3、谈感悟,客观评。教者需要把课堂搭建一个生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交流感悟应该成为整个阅读对话过程中的精彩环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听懂学生的言语,看懂学生的表情,读懂学生的心灵,并给予及时、适度、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生生对话 彰显创造性
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 ,这样一来,他们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学之间增进了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学生一对一地相处,环境和谐平等,再也不必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了,而是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向别人寻求帮助.于是学生便在这种相互说服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彰显创造才能。
综合上述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开放性的多边对话,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新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扬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笔写出动人的华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文本 对话
一、师本对话洋溢灵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文本的悟性、整合和预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
首先,对文本的悟性。教师要解读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编者的编排目的及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分及点出了课文中起点睛之笔的重点词句的阅读感悟,找准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
其次,对文本的整合。教师要有较强的教材重组能力。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需要教师要能从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经验出发去读懂它、感受它、领悟它,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畅游,去感悟,去思考,去和作者倾心相谈。苏教版小语课文的留白,尤其具有创造性。如教学《狼和小羊》课的结尾部分时,教师抓住小羊究竟被狼吃了没有?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实现思维、说话、情感“一石三鸟”。
再次,对文本的预设。预设是新课程改革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预设。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预设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问题。
二、生本对话流淌个性
1.尽情地读,直接对话。阅读对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对话方式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新课标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强调“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读,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有欣赏和运用价值的片断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实现与文本直接对话。
2.好奇地问,深化对话。 让学生好奇地问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问一切感兴趣的、疑惑的问题。如学生从《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发现:课文中没有提到把雨衣给姐姐,而插图上的姐姐表情却是那么愉悦,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同学们强烈兴趣,纷纷寻找答案,并从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3、大胆地想,延伸对话。学生能否潜心会文,大胆想象是决定阅读对话质量高低的根本。学生若是心浮气躁的心境中与文本对话,所得到的仅是文本之“皮毛”。浅尝辄止的对话后,随之出现的是极其肤浅的感悟交流,各种离奇古怪、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就会出现。想象是阅读对话之根本,教学中缺少或者淡化这一环节,就会使阅读对话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阅读对话之中,引导学生想象,延伸对话。
三、师生对话流淌人性
1、师善引,生巧答。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以教师的个性为基础,当教师用心去感悟,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体学习的情境时,人本主义之花开始孕育。在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各种真实而有个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学才具有主体性。
2、生提问,师善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单纯的问题提出者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动者,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多元解读,引导他们深入感悟,大疑大进。语文“新课标”鼓励阅读批判,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创新,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在尊重中师生双方心扉打开,平等自由地进行交流、情感的沟通和智慧的碰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中,有的学生对课文把诸葛亮描绘成神机妙算、周瑜心胸狭隘、曹操生性多疑提出质疑。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辨读,认识生活真实与艺术夸张的区别。
3、谈感悟,客观评。教者需要把课堂搭建一个生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在一种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大胆地交流各自的阅读感悟,交流感悟应该成为整个阅读对话过程中的精彩环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听懂学生的言语,看懂学生的表情,读懂学生的心灵,并给予及时、适度、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生生对话 彰显创造性
学习中的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新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说明自己思考的结果,而且要说明自己思考的过程、方法和策略” ,这样一来,他们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了,同学之间增进了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学生一对一地相处,环境和谐平等,再也不必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到自己了,而是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向别人寻求帮助.于是学生便在这种相互说服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彰显创造才能。
综合上述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开放性的多边对话,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新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我们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钻研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扬地呼唤对话,执著地拓展对话,让学生置身于对话的课堂,使学生的思维弹奏出创新的音符,让学生的心笔写出动人的华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