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自唱阅读教学三步曲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创作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进行再加工,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学会阅读,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
  
  阅读教学的目的:一是通过阅读教学从文章中获得信息;二是通过阅读教学积累更多的知识;三是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掌握读懂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四是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领悟写文章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通过阅读教学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两大主要目的。达到这两大主要目的的关键是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三步曲。
  但是,当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脱离了老师既不会阅读,又不会写作。究其原因,教师虽已摒弃了繁琐的情节分析,但在阅读教学中仍牵着学生鼻子走,受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影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加之于学生。
  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写什么”这个层面,至于“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只是停留在“用什么方法写”的概念认知上。这样的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带着学生在理解一篇篇文章的内容上循环,学生无法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间走一个来回,根本没领悟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所以阅读能力、作文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唱阅读教学三步曲,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第一步:独立理解“写什么”
  1.广泛收集资料,尽量将课文展开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眼中不只有这篇课文,而是通过利用工具书、上图书馆、上网等多种途径动手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相关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只看到课文的这一“点”,还看到这“点”所联系的“面”,将课文置于广阔的背景。既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以这一篇带动多篇,形成阅读网络,又于“量”中求得“质”的飞跃。学生动手收集相关资料,将课文展开,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阅读过程,丰富阅读感知,在理解“写什么”时带着自己的见解,无形中培育了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原》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有收集草原图片的,有收集草原歌曲的,有收集草原风土人情的,有收集写草原变化文章的,有收集蒙古包图片的,有收集其他作者写草原的文章的,还有收集老舍在其它文章中关于写“绿”的句子的……学习中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在广阔的背景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深情。
  2.丰富自我体验,对接阅读与生活
  认知心理学家把大脑中的各种背景知识统称为图式,认为阅读理解是文章与读者头脑中的各种图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读者如果不具备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图式,也不可能有阅读理解,就像一个完全没有数学知识的人,即使认识一篇数学专业论文的每一个字,也无法理解其数学方程式的内容,反之,如果读者具备的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图式越丰富,需要的文字信息越少,理解就越准确。丰富学生的自我体验,一是丰富直接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多接触自然、社会,多参与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二是丰富间接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广泛涉猎天文、地理、科技、军事、文学等作品和影视节目,拓展生活背景,学生拥有更丰富的背景知识,易于阅读理解,使生活与阅读对接,产生交互作用,将书本语言活化为生活语言,学生能深透地、创造地感知理解文章“写什么”。
  第二步:参与构建“怎样写”
  1.迁移转化,构建语言模型
  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创作过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字进行再加工,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学会阅读,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通过迁移转化,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
  在扎实有效的训练中迁移转化,学生就会构建起语言模型,经历强化,自觉把课文中的“怎样写”灵活用于自己的文章。
  一位教师教学《黄山奇石》,首先让学生默读哪些自然段写“奇石”,然后引读其中一段,又自由读,小组讨论,弄清写奇石都写了石头的名称、样子、位置,只是每段写奇石的名称、样子、位置的顺序不同。在自读自语的基础上感知文章的语言模型。
  接着出示其它奇石图片,让学生按自己领悟到的写法,说写一种奇石,迁移运用语言模型,最后通过多媒体出示黄山松,让学生运用写奇石的方法说写一种黄山松,转化运用语言模型。不知不觉中,学生成了作者,与课文的作者相融,在扎实有效的训练参与中构建起“怎样写”的语言模型。
  2.分析综合,建立结构图式
  学生构建了语言模型,只掌握了内容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还不够,还得用一定的结构形式将语言组织成段,连接成篇。这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一篇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加以综合,建立起结构图式。
  如构段方式,一般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因果式、承接式,先概括后具体式等。构篇方式有按时间顺序的,按空间顺序的,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按地点转换顺序的,按事物的不同性质的等。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分析综合、感悟各种结构图式,在说写中恰当运用这些图式,日积月累建立起各种结构图式,这样既有利于阅读理解又有利于写作。
  第三步:多角度揣摩为什么这样写
  1.“抓”作者思路
  学生在了解“写什么”、“怎样写”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学生置身其间去弄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再一次深入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就会从“为什么这样写”出发悟出自己的文章该写什么,怎样写。
  2.“析”文章内容
  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详细安排,布局谋篇总跟文章的内容关系密切,透过语言文字把握文章内容,再透过文章内容,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选这些写,而不选哪些写,联系课文与作文,思考自己的作文,逐步形成作文的“言之有物”。
  3.探写作目的
  作者写文章总有一定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会在内容的表达与结构的安排上颇费匠心,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从深层次进行探究,就会更加明确“为什么这样写”,让自己的作文“言之成理”。
  4.“究”表达方法
  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从这个侧面挖掘“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会在“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基础上感悟写作的技法,学习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了《白杨》后,学生提出以前学的《古井》、《高梁情》跟它表达方法相似。三篇文章都是先写“物”,再写像“物”样的人。
  我们若写类似的文章也可先写“物”的特点,再写有“物”一样特点的人,在感悟中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学生学了《威尼斯小艇》一课后,提出同样是写物的文章,《威尼斯小艇》一课语言平实,情感朴实,《古井》一课语言华丽,情感浓郁。哪种表达方法好?能不能调换表达方法?为什么?
  通过讨论和老师指导最后认识到两种表达方法都好,两篇文章不能调换表达方法。因为《威尼斯小艇》是向人们介绍威尼斯的小艇,《古井》是赞美像古井一样无私奉献的人,作者对古井,对像古井一样的乡亲有着真挚的深情,采用上述方法才能抒发作者的感情。
  引领学生自唱阅读教学三步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教师变教为导,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写什么”,构建“怎样写”,研究“为什么写”,用好教材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作者单位:重庆开县汉丰街道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该文采用间断函数方法,首次在长延时光学双稳系统中进行了控制混沌的实验研究.并在该系统中将混沌控制到原不稳定的不动点.还研究了反馈强度的范围和最佳值.并对系统控制参数
学位
近日,读了一组在我省陕南陕北抗洪救灾中涌现出的一批先进人物的事迹,深受感动。我们欣喜地发现:洪魔冲毁了我们的家园,却冲不垮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洪魔改变了往日的繁华
学位
学位
[Objective] To establish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Ilex asprella var. asprella and relative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genus Ilex base on ITS2 sequence.
在过去的几年里,六角蜂巢结构如单层石墨和硅烯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门材料。与传统的材料不同,在这些材料中,费米能级附近电子的色散关系呈线性变化,电子用相对论的狄拉克
学位
学位
2016年10月20日,“2016中国陕西盛世长安丝绸之路国际奇石博览会”在西安国展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及各省、市、县级观赏石协会等的百余位嘉宾出席开幕式。陕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