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软土地层地铁风井基坑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水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地铁隧道建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区间隧道的长度也越建越长,如何有效对布设在狭长且封闭的隧道空间之间的风井进行数字化监测是施工变形控制的前提。本文以杭州机场轨道快线某风井3#基坑为背景,开展了风井基坑监测方案设计、地表累计沉降、临近建筑物的竖向位移、管线沉降及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累计沉降和管线平均沉降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稳定,建筑物竖向位移总体呈现出“减小-增大-减小-增大-减小”的趋势,建筑物平均竖向位移为3.65mm,地下水位沉降最大平均变化率为10.39mm/d,可为类似城市地铁风井基坑变形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ZD7288抑制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调控通道基因家族-2(HCN2在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右心耳组织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变患者右心耳组织,分为窦性心律患者(SR组)、心房颤动组(AF组)、ZD7288(10μmol/L)干预房颤组(Z1组)和ZD7288(50μmol/L)干预房颤组(Z2组);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f电流密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W
判断某种废物是否为危险废物,一是通过查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根据实际生产工艺和生产环节描述,判断是否属于名录内的危险废物。二是若名录中没有相应的废物代码或者与产生环节描述不一致,要根据其表现出现的危害特性(如毒性、反应性、腐蚀性、易燃性等),对照GB5085.7-2019《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及相关鉴别标准开展危险特性鉴别、鉴定工作。
期刊
微流控芯片技术将实验室的多个单元集成在微结构芯片上,具有体积小、可精确控制流体、试剂消耗少、高度集成化等优势,是现场检测未来依托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环介导等温扩增具有等温、高效、稳定、简单等优势,与微流控芯片技术相结合更适合在现场检测中应用。本文概述了LAMP-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现场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传统的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多为已有先验地图的情况设计,导致其在与视觉SLAM结合的导航中效果不佳。为此传统的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多为已有先验地图的情况设计,导致其在与视觉SLAM结合的导航中效果不佳。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视觉局部路径规划策略。首先,基于视觉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建立周围环境的栅格地图,并使用A*算法规划全局路径;其次,综合考虑避障、机器人行走效率、位姿跟
升船机的运行可靠性对通航效益影响重大。根据某升船机试通航以来的运行数据记录,以设备可靠性分析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结合可靠性理论建立了该升船机可靠度计算模型,对升船机运行可靠度做了计算分析。在影响可靠度的各类故障中,驱动机构故障比例最大,传感检测类故障发生概率最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升船机运行可靠性的建议。
为探究基坑底部工程桩(抗拔桩和立柱桩)的作用效应,基于实测数据分析珠海某深基坑的变形特性,并通过三维有限元仿真计算研究坑底工程桩直径、长度和纵向间距对基坑变形和地连墙内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受滨海深厚软弱淤泥质地层影响,该深基坑变形相较上海、苏州、台湾地区的典型基坑偏大,且基坑封底后变形仍有较大增长,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和周边地表沉降最大增量可达30%~40%。(2)工程桩可有效抑制基坑
随着软土地区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加,基坑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同时基坑挖深越来越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结合上海某深基坑工程案例,在对场地水土条件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周边环境、围护结构及地下水位监测数据以及有限元计算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环境的变化规律,可供其他工程借鉴。
为研究双侧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文章依托杭州某基坑工程开展研究。基于现场实时监数据测与数值模拟分析了基坑与地铁距离及基坑不同开挖时序对地铁隧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外墙边线与地铁隧道最小安全水平距离为10m;两侧基坑交叉开挖能有效控制隧道的水平位移,但对隧道竖向位移的影响较小;靠近大基坑侧的隧道变形大于靠近小基坑侧的隧道变形,基坑开挖对弯曲段隧道的影响较直线段隧道更显著;不同阶段的隧道
天津市地铁3号线王顶堤站整理地块(迎顺大厦)项目为控制基坑和地铁车站及其附属结构的变形,采用了逆作法施工技术,优化土方开挖方案,设计了新型逆作法梁板施工悬挂体系,施工时对基坑监测、地铁车站及其附属结构监测同时进行,保证了基坑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