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新版本

来源 :新潮电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jo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 indows 10的新版本名为“Cloud”,却并不是顺次进化的产品,而是带着与ChromeOS作对头的气息—它不支持运行外部下载的传统Windows软件,仅支持微软官方下载的“通用软件”。这样看来,Windows自从发布以来,将第一次背离自己的道路,从一个纯粹的操作系统平台变成一个营利生态链。Win10 Cloud的出现,并非轻装瘦身,而是壮士断腕。
  Win10“Cloud”,你哪位?
  风声最初是从Win10某个版本的注册表里吹出来的—有人从代码中发现了一个名为“Cloud”的、十分面生的版本。本着“不放过一切蛛丝马迹”的八卦精神,自然有人去想方设法“吃螃蟹”。于是第一批试吃报告很快就在网上传开了,人们发现,这个挂着“Win10”名号的家伙貌似,略微,有点坑—一旦你试图启动Win32应用(就比如Visual Studio Code,微软自家开发的编辑器),系统会提示“你正在试图运行的应用并不是为该版本系统设计的”。
  对于习惯了exe程序的用户来说,一个不能运行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要你何用?
  别急,Windows表示,虽然不支持运行本地Win32程序,(也没有内置OneDrive等服务),用用从应用商店下载的Unified Windows Platform应用却是毫无压力的。
  或者不如说,这个版本的存在意义,本来就是要让你到应用商店去下载UWP通用应用。
  转世重生?WinRT,是你吗?
  “不支持Win32程序”、“应用商店”、“必须”、“只能”……一串关键字似曾相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起了曾经过眼云烟的WinRT。2012年,微软正式推出主打移动平台的Windows系统分支Windows RT,但由于仅支持ARM架构、无法运行 Win32程序,也并没有做到让大批用户跟从它的规则改变,随后基于WinRT的产品纷纷被合作伙伴放弃,最终在两年前寿终正寝(无法升级Win10)。
  从某种意义上,说Win10 Cloud是WinRT的转世重生甚至“借尸还魂”都不算是误读,毕竟从微软目前摆出的架势来看,Win10 Cloud想要达成的目的(之一)恰恰是WinRT的未竟之志。但要是据此认为Win10 Cloud必将亦步亦趋地走上WinRT的老路,这又未免有点言之过早。—Win10 Cloud不同于WinRT的点,到底在哪里?

  “有钱不赚王八蛋”,更何况对于微软来说,现实远非如此令人愉悦。根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第一季度Chromebook在美国市场的出货量大增,戴尔、惠普、宏碁和联想四家厂商共售出200万台Chromebook,首次超越苹果Mac设备。
  这些数据只不过更加坐实了以下事实—基于谷歌Chrome OS的Chromebook笔记本近年来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教育市场,也有不少开发者选择它来做一些轻量级的项目。这主要归功于Chromebook的轻量级和廉价特性,而近期随着Chrome OS可以直接运行Android应用,推出Chromebook的厂商只会越来越多。
  为了和Chrome OS抢低端市场,微软曾在3年前推出了“Windows with Bing”系统,但不到一年后又将免费政策限制到14英寸及以下设备。   收紧优惠政策是因为系统授权收入在不断下降、Chromebook威胁被夸大(即便以后有安卓应用加持)的威胁,推出Win10 Cloud也是同理。数据显示,2015年底Win10的市场份额为10%左右,到2016年底它的市场份额增加到了24.5% ,增幅超过14%。
  在Win10形势大好的前提下,微软并没有选择继续加码,却在Win10 Cloud上投入了更多,也许也只反证了同一个答案—基于Chrome OS的Chromebook产品正来势汹汹。
  Chromebook的崛起将会逐步蚕食低端Windows设备市场份额,对于那些Chromebook用户群来说,低价格和轻量化是核心的需求,而依赖通用应用的Win10 Cloud,卖点和优势也恰恰在这里。
  与WinRT相比,目前的Win10 Cloud在Windows Store和Universal Windows Platform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不是需要从Windows Store里下载,都希望自己的电脑能够运行Win32应用。

  与WinRT不同的是,Win10 Cloud本质上和完整版Win10没有区别,因为它只是被微软封印了运行Win32程序的能力。微軟已经在Cloud中留下了付费升级Win10 Pro的渠道,这就是用意深远的明证。而且外媒消息人士表示,该版本可能会免费提供给OEM,以期明显降低Win10低端平板的成本,增强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若说这样的“细分”—包括功能的细分和商品定位的细分—有意义吗?当然是有的。不能运行传统Win32程序、但可以运行转制到商店的应用,更便于管理和部署,必要时也可以升级到完整版,这些特性适合教育、企业、政府机构的需求。而一台“基本功能足足够,其他选项不要有”的电脑,对于家有老人或者电脑技术半绝缘女友的人群来说,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个福音。
  那个“Cloud”单词,也许并不意味着该系统将有云端驱动或者是基于云端,而是说鼓励开发者基于云端的软件,以节省设备存储空间,毕竟这种类型的PC都不会有太大的机身容量。
  再一次,向开发者招手

  在Win10 Cloud的免费提供、付费升级传言背后,依然是微软为构建自家生态圈的又一次努力。重点就在这里:它只能运行官方商店的应用。虽说现在Win10商店比原来丰富了太多,但Win32程序很多情况下仍然大势未去,用不了就很痛苦。而无论是付费升级到完整版,还是顺着提示引导去了商店购买UWP版应用,这两种情况微软(及其生态圈)都有钱赚。
  微软从Win8时代就开始打造应用商店体系,一直到Win10版本,总体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Windows在中国移动市场的“不给力”局面,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应用生态的死循环。去年8月份,微软一度对外宣称,“已经超过数千个Win10 通用应用可用,另外还有超过1000个集成Cortana语音交互的应用。迄今为止,消费者用户在浏览访问Windows商店方面已经花费750万小时。”对比苹果App Store的应用总数在2015年就超过了25000款,更重要的是,苹果App Store在2016年的营收达到了285亿美元(尽管iPhone和iPad平台贡献了绝大部分)。个中滋味,真是微软自知了。微软能做的就是搭建一个更好的应用分发渠道,建立起各方利益大体平衡的规则与环境。现在的国内互联网丛林中,开发者们其实单靠应用下载的收入微乎其微,开发商们更希望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以聚拢足够的用户量。借助Win10 Cloud,微软有望进一步提升Windows应用商店的规模和质量,   Win10希望自己比苹果的Mac OS X与iOS走得更远更彻底,摒弃iCloud的跨系统云共享,转而将高度开放且跨平台统一的操作系统呈献给用户。用户可以在win10不同的设备间零学习成本的转换,并且有海量的应用可选择,但是对于操作系统生态方面还是存在着隐患。也就是所谓的“一次编译,跨平台使用。”条件渐次摆上台面,不知渡尽劫波的开发者们是否还有足够的信心与热情,再搏一把Win10?

  大一统的蓝图,可否变成现实?
  曾经有人将Windows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困局概括为“船大调头难”。传统桌面功能太过于强大,触控的易用性差,两种操作逻辑不同的东西在一台机器上互别苗头各不相下,用户和软件商都不是一般地蛋疼。
  应对越来越重的“历史包袱”,微软给出的解决方略是“大一统“。目前来看,微软的许多举动的确都是为此而设:
  ◆Win10的UI能够同时适配桌面和移动设备。此外据消息称,微软正在进行代号为“NEON”的Win10 UI改版计划,预计在今年年底发布的Win10 RS3中和世界见面。
  ◆Win10能够在X86和ARM平台上都运行完整的版本、兼容同样的软件。尽管这会让Wintel联盟出现裂痕,但时代变了,仅仅固守桌面平台已经不能适应移動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在固守桌面的同时,还能够适配移动平台,其中意义不用细说—无论是苹果还是Google,都没有这样的OS。
  ◆Windows 10 Cloud免费授权。我们知道Android之所以得以占据移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是因为Android是免费授权的OS,所有厂商都能用。Windows 10 Cloud同样在打这个心思,而且Windows 10 Cloud只能通过应用商店安装App,授权如同Android般免费的同时,生态又如同iOS版井然有序。
  ◆传统Win32软件可以比较轻易地转制成UWP App,这些App可以在桌面和移动平台运行。这相当于让桌面平台的Win生态给移动平台输血,用以支撑起Win10 Cloud的生态。
  后话
  这一切指向微软对于未来个人操作系统的构想—人们只需要一套系统,也只需要一部设备,这部设备和这套系统能够满足人们桌面平台和移动平台的需求—随身带着,变移动设备;插上显示器、鼠标等外设,化身桌面平台。听上去真的很美,只是微软面前的路也真的还很长,首先避免陷入“应用不够多不够便宜不够好?用户离开。用户少了?开发者离开”的死循环大概是第一要务吧!
其他文献
2010年初上映的大片《阿凡达》所带来的3D热潮,让每个人眼前的视界变得立体起来,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抑或是摄像机、数码相机,还有电脑显示屏,几乎所有的影像输入输出设备,都无一例外地感受着3D影像的潮涌。而索尼作为这场3D影像革命的中流砥柱,电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全都染指3D,唯独笔记本却迟迟兵马未动。直到2011年3月,索尼首款3D笔记本电脑终于亮相——VAIO
在国内手机市场起起落落的最近几年里,技术似乎一直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位置上,无论是产品作为卖点还是营销作为卖点,技术的价值总是会在一定的时间凸显出来,特别是在2015年开始,以华为、OPPO、vivo和小米等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品牌,通过双摄像头、快充、红外识别等技术已经与国外厂商形成了差异化,帶领中国品牌又一次杀出重围。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华为双摄像头取得极大成功之后,苹果也接着推出了双摄像头
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佩戴式的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诸多手机厂商关注的重点。这当然是因为手机市场本身疲软,造成的大量产品同质化严重,削弱了竞争力。更是因为作为一个全新的产品,佩戴式设备能满足用户的想象空间,成为一个极奇异,又实用的设备,为自己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所以我们见到了大量的手机厂商前仆后继的投入到了佩戴式的设备竞争之中,今天我们将要评测的,则是由华为荣耀品牌在佩戴式智能手表行业的开山之作—
雷神,一个让不少年轻玩家热血沸腾的游戏本品牌,以其对游戏的执念和永不满足的精神快速崛起于游戏本领域,继雷神ST成功成为主流玩家关注焦点后,针对中高端玩家群体的雷神ST Pro再次点燃玩家内心的热血。  为“十”力代言的颜值  雷神笔记本从不缺乏“颜值”,雷神ST Pro延续简约外观设计,采用银灰与黑色外观配色的同时,棱角分明的整机线条以及顶盖中央位置的雷神Logo都让其外观具有极强的辨识度。为兼顾
新闻链接:2016年7月6日,杭州云栖小镇,阿里集团与上汽集团联合推出双方共同研发的荣威RX5。这款SUV搭载YunOS for Car智能操作系统,售价为9.98万元~18.68万元,并于7月6日在天猫上汽荣威官方旗舰店首发。从双方2014年7月23日签署合作协议到产品的推出,差不多耗时两年,双方同时宣布,这款荣威RX5的上市,也宣告一个全新的品类—“互联网汽车”(OS’Car)的诞生。  虽然
“苹果在平板电脑领域遭遇增长乏力”,“iPad?Pro?12.9(以下简称Pro?12.9)身上并没有体现出苹果的创新”……被这样的言论占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已经很长时间了。是的,从数据上来看,不仅仅是苹果,全球的平板电脑市场其实都遇上了明显的问题,不过,作为全球平板电脑市的当仁不让的老大,苹果自有打算,而本次春季发布会推出的iPad?Pro?9.7(以下简称Pro?9.7),应该算是苹果对个问题提
RAZR源自英文“Razor”,中文直译过来即是“刀锋”。如此命名的用意也十分明确,一方面体现了该系列产品的轻薄构造,另一方面则表明摩托罗拉希望其成为攻占市场的利器。  一开始,事态正是朝着摩托罗拉的预期方向发展,2004年,第一代RAZR手机V3开创了超薄手机的风潮,并拯救摩托罗拉于泥沼。正如当年摩托罗拉公司财报中提到的,“RAZR V3不仅大大地超出了销售预期,而且加强了摩托罗拉在手机设计领域
迷失的笔记本领域  持续数年的下跌让整个PC领域长时间低迷,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而言,持续高增长本身是不现实的,面对相对稳定的市场,由换机而推动的购买开始成为推动笔记本销量复苏的主要原因。英特尔壮志豪迈地提出“重新发明笔记本”的观点,很大程度就是希望对笔记本形态及功能的改变,更好地满足成熟消费者对终端产品的需求,从而拿下因换机而产生的市场消费量。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笔记本不断追求极致轻薄的同
小米没有以前火了,虽然大部分机型依然保持没货状态,但是相比于以往推出新款手机万人空巷的热议场面,现在已经变得温柔了太多,即便在价格方面依然担当屠夫角色的红米也不例外。如果不是用初音未来当作合作方,推出了专属的限量版手机,估计红米的最新产品红米Note 4X可能还没法吸引到大众的眼球。不过当大众发现了这款产品之后,还是会感叹,小米作为曾经的价格屠夫,现在依然无人能与其顶背。千元机的机型,搭配市面上主
专利战频发 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在已经过去的2016年上半年,华为在专利领域已经可以单挑三星起诉索赔,同为国产厂商,魅族却被高通告上法庭,似乎已经变成了“杀鸡儆猴”的猴。专利这把曾经大多悬在国产品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现在却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国产品牌和三星苹果国际品牌差距渐小,但是对美国高通的依赖却越来越严重。  与华为类似的是,联想在专利方面也投入了巨资。早在2014年10月,联想宣布以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