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石雕:叶芝视角下的东方智慧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ox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青石雕》是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生命后期的诗歌杰作。写成后,叶芝离开了这个他曾饱含热忱思考、歌咏过的世界。而那些永恒的诗篇以叶芝式的音符和着绿岛爱尔兰的微风在那些神奇的山林湖泊穿行。《天青石雕》在這世间因此仍然有不绝的回响和应和。
  《天青石雕》的灵感源起叶芝好友哈利 克里夫顿所赠的生日礼物。1935年七月四日,年届七十的叶芝收到这件中国乾隆年间的天青石雕。在写给好友多丽斯 威尔斯莱的信中,叶芝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这件礼物以及相应的感悟:“有人把一大块天青石雕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在这块天青石上面某个中国雕塑家雕了一座山;长老、弟子、坚硬的石头,这是重感官享受的东方之永恒的主题—在绝望中的英勇的呼喊。但是我错了,东方一直有着自己的解决方法,因此,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悲剧,是我们,而不是东方,必需发出英勇的呼喊。”因循着天青石雕这件极富中国特色的礼物而起的灵感,叶芝在1936年写成了《天青石雕》。诗人自己称其为“几乎是我近年来所写的最好的作品”。学界也非常认同这一论断。而事实上,叶芝生命暮年的这首诗因其丰富深刻的内容,以及多种现代主义表达手法,的确可以称得上叶芝“最好的作品”。
  首先,从内容来说,这首诗无疑于叶芝思想方面的总结。丰富的内涵以及嬗变的主题,大量的用典彰显诗人历经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生体验,艺术感悟。透过小小一方石雕,叶芝思潮澎湃:在此人生暮年,所有的过往都凝炼成简洁而深邃的诗行,伴随着歌的节奏,文字音符似乎具有爱尔兰民族独特的激情、魔幻的力量,穿越绿岛那些永恒的月色、静谧的山林、和风起舞的树林,峭壁下汨汨不绝拍崖的海浪,直抵人心。诗歌的意蕴丰富敏感,犹如一口活泉,泉眼多源,思想犹如涌泉,充沛而极富生命力。
  《天青石雕》主题非常丰富:源于东西方差异,始于西方文明社会以及价值观体系崩塌带来的生存苦痛,精神迷失,继之找到悲剧快感带来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面对悲剧发出的英勇呐喊以及不屈的人生姿态。诗歌最后两节回归源头,叶芝试图阐释自己对于东方智慧的理解以及东方智慧应对人生困境的方法。犹如本杰明·迪斯累里所说: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嬗变的主题节奏下,全诗始终紧紧围绕东西方面临困境所采取的不同方法而交织成诗。东方这一概念没有确定的界定和概念,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也因人而异,对东方的阐释因而极具个体性。“从来不存在一个纯粹的、绝对的东方”。作为传统文明版图上的两大种类,东西方之间的窥探,相互捉摸也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因受助手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影响,叶芝的诗歌开始介入对东方文明的思考。诗人以自身所处的西方工业文明为参照体系,尝试对视、了解东方文明,并阐释这种古老、神秘、遥远文明所蕴含的生存智慧。
  同时在艺术表现力上,《天青石雕》也达到其诗歌创作的新高度。叶芝运用多种现代艺术手法阐释自己想表达的主题:首节运用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寥寥数行,呈现出世界末日场景。”飞船和飞机就会出现在天空,/像比利王那样投掷炸弹,/最后,城镇夷平,废墟重重。而伴随满目疮痍的却是“歇斯底里的女人们声称,/她们已腻了调色板和提琴弓,腻了那永远是欢乐的诗人”本该让这个充满仇恨的世界的女性,也丧失了柔性特质,变得好斗和歇斯底里,诗人的失落和压制着的批评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倡导艺术救赎的叶芝,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悲剧,因为“当一切坍塌/成为灰烬,诗歌仍然欢欣鼓舞”。
  末日场景中,叶芝在次节以现代戏剧的方式呈现个体悲剧,因为“人人都在扮演各自的悲剧,/那边傲然走着哈姆雷特,那边是李尔王,/那是奥菲莉娅,那是考娣莉娅;/然而,假如竟有最后一场,/巨大的幕布即将落地,/假如他们在剧中的显要角色还值得,/他们就不会中断台词而啜泣。/他们知道哈姆雷特和李尔是快乐的;/快乐改变着一切恐惧的人们。/人人都曾努力、找到和失去;/场灯熄灭;/天堂之光照进头顶;/悲剧被表演到极致。/尽管哈姆雷特彷徨,李尔怒狂,/所有的吊装布景同时降落,在成千上万座舞台之上,/悲剧也不能再发展一分一毫”。以戏剧的手法,运用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台词起承转合,巧妙地电影感的世界末日画面切换到个体生存困境。叶芝此处采用现代戏剧手法,舞台、灯光、场景,烘托了悲剧快感对人类个体的救赎。
  艺术救赎的主题同样延续到本诗的第三节:“古老的文明已经毁完。/他们和他们的智慧再无踪迹:/不见卡里马瞿斯的工艺品,/他曾摆弄着大理石,仿佛那是青铜;/他制出的帷幕,随着吹过角落的海风/似乎站起了,真栩栩如生;/他的长灯罩像一棵棕榈,/细细的柄,只是站立了一日。/一切倒下了又重建,/那些重建的人们充满了欢乐。”这是人类仍然向前的动力:一切都会重建。
  叶芝在第四、五节详尽地呈现了天青石雕的意象:/雕刻在天青石上的是/两个中国人,背后还有第三个人,/在他们头上飞着一只长脚鸟,/一种长生不老的象征;/那第三个,无疑是个侍从,/手中捧着一件乐器。画面是典型的中国题材:中国人、侍从、仙鹤、长生不老。静态的中国石雕也颇具中国画的精髓,这点在第五节的详尽描述中得到印证:“天青石上的每一点瑕疵,/每一处无意的裂缝或痕,/仿佛是瀑布或雪崩,/或那依然积雪的坡峰。/虽然樱树和梅树的枝梢/准使那些中国人爬向的/半山腰的房子无比可爱,而我‘/喜欢想象他们坐在那个地方,/那里,他们凝视着群山、//天空,还有一切悲剧性的景象。/一个人要听悲哀的音乐,/娴熟的手指开始演奏,/他们皱纹密布的眼睛呵,他们的眼睛,/他们古老的、闪烁的眼睛,充满了欢乐。”这部分深得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天青石的自然裂痕,有意无意地呈现成水墨风景如同瀑布或雪崩的山峦,写意而非写实,创作留白的同时,给了观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裂痕而虚实结合的意境之美正印合中国审美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诗外,也在诗中。石雕里的人们与周遭景物合一,与自然合一,进入“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契合中国道家的审美。石雕上的中国老人凝望着山峦和天宇,注视着一切悲剧的场景,一片宁静中,“一个人要听悲哀的音乐”,而尽管听着悲哀的音乐,“他们古老的、闪烁的眼睛,”却“充满了欢乐”。动静结合、喜乐不惊。山水一体,树环水绕,乐声袅袅,物我两忘。这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气韵之美。悲哀中却能产生欢乐是叶芝认可的中国智慧,也是个体生存悲剧经由艺术净化、提升(sublimation)的力量,也是叶芝渴望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中国智慧。   石雕材质的天青色本身就是一种特别中国风格的色彩。天青色最初是产生于中国瓷器烧制过程中。由“瓷皇”“柴窑”创烧而成,汝窑在借鉴柴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在釉面外观上形成了玉质感,天青色也就是成为介于蓝、绿之间的复合色。这种色彩的产生过程注定天青石雕的每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因为烧制过程的颜料浓淡、深浅比例、偏蓝偏绿都是难以一模一样地定量、定性,因此天青色是一种神秘离奇、变幻莫测、具有梦幻气质的色彩,浓淡天成的天青色调契合了中国画的精髓:水和墨调和的浓淡比例,渲染出不同的景象,也为观者的想象和解读留出足够的空间。色彩上这种天然、原始、随性、不拘一格的气质也特别契合了中国道家的处世哲学。道家美学对中国各种艺术审美有着强大、深远的影响。道家审美强调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即虚实结合、有无结合、难易结合、气韵结合)、平淡之美、复古之美。作为天青石雕的阐释者,叶芝对于来自中国的天青石雕的解读也极具中国道家审美意蕴。在其诗论中他曾阐释对于中国诗画的理解:“很多中国和日本的绘画就是对于山石的颂扬。这些山石是如此的神圣…其中不少成了巨作,既传统又自性”。天青石雕的材质、色调、雕塑、画面都是中国特质,叶芝的解读也阐明了他对中国审美及文化的理解。东方智慧里恬淡、自如、宁静致远的生存方式的确是叶芝试图摈弃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疏离、焦虑、迷失苦痛的尝试。
  参考文献
  [1]Brooks,Cleanth. A Shaping Joy[M]. London:Methuen,1971.
  [2]Donoghue,Dennis. The Ordinary Universe: Soundings in Modern Literature[C] . Lond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68
  [3]Ellmann,Richard. The Man and The Mask.[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4]Yeats,W. B. Letters on Poetry from W. B. Yeats to Dorothy Wellesley [Z]. London:Oxford UP,2007
  [5] Yeats,W. B. The Poems [Z].Finneran,Richard J. e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89.
  作者簡介
  刘智娟,副教授,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张刚,讲师,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英语教学研究。
  谭鉴琴,讲师,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英语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都迫切的想写一写我的父亲,但却始终没能如愿。当手握住笔的一刹那,便有太多的事情涌现在脑海之中,沉甸甸的情感、令我无法忘记我年少的回忆,父亲高大的形象和体弱多病的身材,支气管哮喘咳嗽憋的满头汗……,我的眼角慢慢的湿润了……  父爱如山,也是世界最独特、最深刻、最无法抹去的血缘的爱,他不像母亲的细腻,却默默地守护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人生对这种感情的体会也会随之变化。  我
摘 要:后疫情时代,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辅导员要扛起担子,顶住重压,在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同时,稳住就业的步伐,努力寻求突破口,多措并举推动就业工作和落实就业帮扶。本文结合疫情期间开展的就业工作,简要阐述了就业帮扶的工作思路,就业工作的几点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帮扶;启示  就业是每位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找到一份“好工作”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牵动着学生家长、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此阶段可以培养出学生许多的良好品质和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是一门多面性的学科,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内容,除了课本上的文章,教师也要适当的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文章,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下面是笔者对于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策略分析 
合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在学习中互相合作、互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营造出了一种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尤其在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较高的课堂上,也为学生学习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加强。  合作学习的形式很多,因此建立合理的小组分组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小组是
摘 要:微课是一种以微型短视频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本节课所讲知识点整合到一个短视频中,这样既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本节课所讲内容条理化和清晰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利用起课余的零散时间,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并节约时间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微课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利用其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魅力认知,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
摘 要:由于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都已成为常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引导和创新教学方式,创造智慧课堂模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所以在本文中,笔者简要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元素,构建智慧课堂的原则,并结合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几项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希望能够对初中英语构建高效的学习课堂有所帮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自己的领域,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近幾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初中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微课教学、网络直播课、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更为直观化的方式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呈现出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信
摘 要:本文从如何打破无人申请破产的“囚徒困境”的现实问题出发,采用法教义学的立场,在不突破现行法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民法典、破产法、公司法、侵权责任法、司法解释的现行规定和指导性案例的裁判要旨,对破产法第7条第3款规定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进行解释,并进行了域外立法经验的比较法考察。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属于该款规定的清算责任人范畴,任一股东均可以申请已解散但未清算又已达到破产界限的公司破产清算。
摘 要:新时期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生态法治思想的践行路径,期望对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法治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法治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随之日益严重,制
摘 要:舞蹈编导的创作风格与自身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编导通过作品传递情感、表现思想,作品将舞蹈编导的性格进行外化体现。编导的性格使创作风格更加鲜明;编导的性格使创作风格蕴含了独特情感;性格对舞蹈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保持自我对舞蹈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性格;舞蹈编导;创作风格;推动作用  舞蹈编导的创作风格是编导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探索与发现,逐渐形成于生活体验和舞蹈创作实践,它属于编导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