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渔全集》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wy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李渔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界学人所关注的热点题目之一。诸如对其家世生平的考订、创作经历的缕述、艺术主张及美学精神的阐释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毋庸讳言,这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局部的、零碎的阶段,系统把握李氏其人其书。完整而准确地论释其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贡献的力作尚未出现。究其原因,当首先在于资料的匮乏。浏览这几年间李渔研究论文的篇目,会发现大多数文章集中于某个方面(如《闲情偶寄·词曲部》),运用着相同的(甚至是熟烂的)资料,炒来炒去的结果,大家都失却了热情,李渔研究也在热闹了一阵后。显得有些停滞。在这种情形下,浙江古籍出版社编纂的《李渔全集》的问世,就愈
其他文献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十云: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自从鲁迅先生一言定鼎以来(见《题未定草》),对本诗的评论便限定在"金刚怒目"式的格局里了。大家普遍认为,鲁迅先生的观点,开创了陶诗研究的新局面。总的来看,这大致是不错的。陶渊明在诗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合力:一是契合了中国封建文人亦庄亦儒,萧散淡泊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二是适应了中国传统美学平和恬静、自然素朴的审美情趣的整体趋向。所以在历史上,人们总是把陶渊明视为伟大静穆的"隐
文、字的两度关系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在构形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一、以象形为特征的直观摹拟阶段;二、以表意为特征的理性组合阶段。在古代文字学理论上,也就是"文"、"字"的两个阶段。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文"的本义为纹,甲骨文的字形(见
由四川省杜甫研究会、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纪念杜甫诞生12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4月15日至19日在杜甫诞生地巩义市(原巩县)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62篇。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地区的研究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研讨的领域涉及杜诗的考
本文的目的,是要从北朝文学的角度,考察南北朝文化交流的一些重要途径、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以及北朝文学对南朝文学吸收和借鉴的性质,以便从文化背景的一个侧面,见出北朝文学发展变化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同时,对南北文化交流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作一初步探索。
[主持人语]关于中国章回小说的成熟时间,学术界通常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为据,认定章回小说成熟于元末明初,傅承洲对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重新界说,并借鉴王国维判定中国戏曲成熟于元代的标准,提出章回小说成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元末明初并没有章回小说版本实物,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版本刊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并非元末明初小说的原貌.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颇为卓特的作家。这位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实践家,在文学上创造的成就同他在功业上的建树一样轰动,时人以"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朱熹《答辛幼安启》)评骘。其雄视百代的词作固然是"别开天地,横绝古今"(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倍受世人称誉,他在继承和发扬北宋古文运动优良传统基础上撰写的散文,同样开辟了迥异于人的新境界。前人或云"辞情慷慨,义形于色"(王恽《玉堂嘉话》),或
一首先打算谈谈三国故事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小说不是史书的注释,因而对史实本身有选择,有取舍是必不可免的。写进"演义"中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历史记载并孱杂一些传说而编撰的。虽然从今存最早的刊本标题看,作者的题材的来源是陈寿的《三国志》。不过在事实上,它的内容和史书是有些出入的。清人章学诚因为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对之大加非难,认为"不足为训"(《丙辰杂记》)。李慈铭也说他素恶
有关瞿佑仕履的记载,以《蟫精隽》卷4和《列朝诗集小传》最有代表性。《蟫精隽》云: "先生名佑,字宗吉。……明《春秋经》,尤嗜著述。寻以仁和山长,历宜阳、临安二县。既而相藩。藩屏有过,先生以辅导失职,坐事系锦衣狱,寻窜保安为民。太师英国张公辅,起以教读家塾。晚回钱塘,以疾终。"《七修类稿》全本之。《列朝诗集小传》云:"洪武中,以荐历仁和、临安、宜阳训导,升周府右长史。永乐间下诏狱,谪戍保安十年。洪熙乙巳,英国公奏请赦还,令主家塾,三载放归。卒年八十七。"《小传》所记事实又见于《西湖游览志余》卷12、《两浙名
本世纪以来,中国词学发展史进入了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继续推行传统论词标准与方法,将旧词学推向其终极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王国维标举境界说,以境界说取代传统论词标准与方法,开创了中国新词学。本世纪以来的中国词学既是清季词学的继续,又受到新文化、新思潮、新学说的影响,不断发展演变,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至今,中国词学已成为新时代一门独立的文学研究学科。作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就是在这一新旧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其治词生涯的,夏承焘先生的治词业绩随着本世纪以来词
一、诗文研究与大陆学术界相类似,近两年台湾古典诗文研究比较注意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1989年底,成功大学张高评教授发表《从〈宋诗研究论著类目〉〈宋诗论文选辑〉看宋诗研究方法和趋向》一文指出,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日本、南朝鲜、欧美等地,两宋全部诗人中只有80多位得到宋诗研究者的青睐,苏轼最多,陆游次之,其次是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宋人诗歌有专集传世的约500家,进入研究对象的不足七分之一。全宋诗人6800余家,研究只接触到八十五分之一。集中在几位大家身上,论著缺乏普遍性,二三流作家受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