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改革,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素质.而要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贯彻因材施教时要做到: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自主学习;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管理的策略;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关键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关系;研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在贯彻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两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处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集体教学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就能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又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面向全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教育思想和实施教育公平的体现.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办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因材施教”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因材施教”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广义的理解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才能和专长,以形成每名学生的最佳素质结构,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依据身心发展特点组成的教学班,不论学生之间有多大差异,他们总是有共性的,而且共性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相近的智力水平、认识能力,相近的学习兴趣、习惯以及相近的知识积累,便是学生的共性.因此,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从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他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提出统一要求,如班级的奋斗目标、集体教学的措施等.但是,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虽然个性离不开共性,但个性又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未被共性所包容的特点.每个班级、每名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有学生共性,才能提出统一要求,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个性,才需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自主学习
当前,我们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对学生的个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关注学生个性就是要切实了解班上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特别是要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变化、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只有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在集体教学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把关注个性片面地理解为分层教学、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根本策略是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只有真正地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教学,自主地进行探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3.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管理的策略
人们在用教学公平的理念对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关注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如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等.
“分层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班集体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照顾学生差异的宝贵经验,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进行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实施分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有尊重每名学生的教育理念,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学优生,但他们都是平等的人.其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在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業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在知识学习方面,要采取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慢学习进度、适当分散难点等策略.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科研2011年“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DX[2011]GHBZ29,课题负责人:侯艳玲,课题实施人:郭世海,高卫军,戚海鹏)
【关键词】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关系;研究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在贯彻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时,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是两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正确处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处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集体教学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关系,坚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就能使统一的要求得到保证,又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面向全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面向全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面向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按照计划开展集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共同的目标.广义的“面向全体”则是民主教育思想和实施教育公平的体现.要真正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办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因材施教”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因材施教”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广义的理解则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个人的才能和专长,以形成每名学生的最佳素质结构,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依据身心发展特点组成的教学班,不论学生之间有多大差异,他们总是有共性的,而且共性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相近的智力水平、认识能力,相近的学习兴趣、习惯以及相近的知识积累,便是学生的共性.因此,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共性,从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他们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提出统一要求,如班级的奋斗目标、集体教学的措施等.但是,共性只能大致地而不能完全地包括一切个性;虽然个性离不开共性,但个性又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未被共性所包容的特点.每个班级、每名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有学生共性,才能提出统一要求,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个性,才需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促进自主学习
当前,我们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对学生的个性关注不够.我们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关注学生个性就是要切实了解班上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思想纪律、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等,特别是要及时洞察到学生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变化、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只有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在集体教学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应把关注个性片面地理解为分层教学、个别辅导,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根本策略是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只有真正地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教学,自主地进行探究,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3.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管理的策略
人们在用教学公平的理念对因材施教原则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关注个性发展的教学形式,如差异教学、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等.
“分层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在班集体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照顾学生差异的宝贵经验,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及心理因素,进行分层备课,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实施分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还要进行作业批改、成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强对各层次学生的指导,促进学生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使学生整体优化,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
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要有尊重每名学生的教育理念,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有血有肉,有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潜能的人.学困生更应该得到尊重,虽然他们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学优生,但他们都是平等的人.其次,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办法.在设计教学时,在整体的教学目标中,应有一定的阶段性,让学困生能有反馈的机会;在作業及练习布置上,应考虑学困生的基础,加强练习作业的指导.第三,创设机会,小步子,多台阶,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在知识学习方面,要采取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慢学习进度、适当分散难点等策略.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科研2011年“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DX[2011]GHBZ29,课题负责人:侯艳玲,课题实施人:郭世海,高卫军,戚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