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师音乐实习生蕴含着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潜力。本文从高师音乐实习生的角度出发,对其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反思新课改背景下高校对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不足并给出合理的发展对策,为中国传统音乐与学校教育和高师音乐师范生的相关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60)。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各族人民发展和创造的结晶,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透视出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需“弘扬民族音乐”。与此同时,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2018年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关于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中明确指出,音乐类师范生需要具备传承与开发传统音乐能力的要求。而高师音乐实习生作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其所具备的教学素质对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湖南省三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师范生在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开发传统音乐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并从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实习生三方面出发,提出适应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培养音乐师范生传统音乐传承与开发能力的对策。
一、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主要选取湖南省3所高师音乐系的近300位音乐专业实习师范生及近100位实习基地教师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针对实习生的问卷设计分为三个层面共设有25个问题:基本信息题5个,音乐教育实习现状题11个,传统音乐关注题9个。此次调查不仅关注到了音乐实习师范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承开发传统音乐的实际能力情况,也关注到了音乐实习师范生自身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培养情况。并将调查对象延伸到了实习生与基地教师,运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初次调查后对部分有代表性的音樂实习师范生和部分实习基地老师进行访谈,增加了本次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二)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传统民族音乐特长技能的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授与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而没传统民族音乐特长技能的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会避免教授此类课程,甚至敷衍了事。只有3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基本掌握传统音乐理论与技能,46%的学生表明自己有兴趣学习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与技能,8%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二、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
(一)传统音乐的理念养成不足
中国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极大地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重建和普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使高师音乐实习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有养成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养成理念。调查结果显示,80%的实习生的兴趣面在于流行音乐,而在传统音乐的课程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不会教所以不教或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大部分音乐实习生认为传统音乐可有可无,对传统音乐没有兴趣,在实习过程中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传统音乐、创新传统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中对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缺失,加上当代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淡漠情绪导致传统音乐课堂变得乏味而没有内涵,使“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愿意学”成为了传统音乐课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音乐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指其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具备教授音乐理论、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素养;专业性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性是指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了解音乐的内涵。而从调查结果数据来看,高师音乐实习生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按其特点要求得到发展,目前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并未将民族音乐课程列入到主要的教学内容之列,并长时间忽视了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间的联系,课程模块设置与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学科间交融困难等问题再加上高师音乐生在学习上的不重视,都严重地阻碍了高师音乐实习生知识结构的发展。
(三)教学能力的训练不足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高师音乐实习生除了在大四的教育实习中有实践教学的机会外,其他实践教学机会基本为零。高师民族音乐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许多教师实质上缺乏民族音乐的造诣,这也使高师课程授课方式或是以声乐器乐技能为主或是以理论讲述为主,却没有真正的传统音乐教学设计等其他教学实践的相关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音乐实习生虽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常常会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实践经验的缺乏使高师音乐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对策
(一)对接高师院校
1.加强传统音乐理念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迫切地要求高师院校培养出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高素质的、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未来教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相关人才时应加强传统音乐的理念树立。可从建立“中华母语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的地位;改变从前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局限于欧洲音乐理论与思想的现状,树立起积极的传统音乐理念。 2.改革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有针对性地吸纳当地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修习,充实教育内容;二是扩充有关中学音乐模块教学实践课程,作为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备课、讲课及评課,使学生对高中音乐课程逐渐了解和熟悉;三是改变传统音乐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如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可带领学生进行地方曲艺的采风,在课堂上组织某一传统音乐教学专题的讨论等,既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也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技巧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未来师范生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发校本课程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调整教育实习策略
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从集中实习改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分模块、有重点地进行。教育见习与实习的修学应包括教学观摩、教育调查、模拟教学、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等活动,还包括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如在大一时安排每位学生五次以上的的基础音乐课堂观摩修习,观摩修习完成后进行教育调查,在大二时安排学生入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教学实践等。
4.完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
建立好实习师范生的导师制,确保每位学生从观摩到实践的整个实习过程都会有至少一位指导教师,每个导师带至多10个实习生,形成实习生有导师可咨询、导师有精力可指导的良好机制,让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日常化;建立全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评价是指导、检查实习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可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完善音乐实习生的评价机制,使评价体系多元化,采用教师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实习生可以从多视角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二)对接中小学实习基地
1.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音乐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屈指可数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小学应支持建立传统音乐相关的兴趣社团组织,并增设相关的传统音乐教学设备,聘请有能力的音乐教师给与社团组织教学指导,同时利用好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媒体充分宣传和推广传统音乐。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种路径在校园内推广传统音乐,如此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出传统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以便于传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开发本土音乐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本土音乐是在某特定的地域中形成,往往是土生土长、植根于本土生态文化环境,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属于小众音乐范畴。正是这些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小传统音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要使本土音乐得以长期顺利地传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方法上,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优化教材的使用,选择或编写科学、合理的本土音乐教材;二是挖掘音乐教师的专业潜能,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三是在教学形式上要彰显本土音乐的文化特色,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创新。
(三)对接高师实习生
1.提高自身传统音乐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魅力的体现,也是教材的价值得以在教学中最大化体现的保障。这里所提到的传统音乐素养包括传统音乐理论知识与传统音乐实践技能。高师音乐实习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应加强自己的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在传统音乐上的实践技能。教师拥有扎实的传统音乐素养对一堂好课的形成十分重要。如在课堂上进行民间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教学时,拥有好的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往往能渗透相关的文化内涵,并能亲自向学生表演戏曲,从而让传统音乐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也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找到了传统音乐的魅力与乐趣。
2.丰富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高师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要建立“趣味课堂”而非“灌输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使传统音乐的教学与学生的趣味点结合,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还应注重课堂体验性,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直接的感受。除了在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体验学习外,还可通过课外的传统音乐社团等组织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还可以利用各类现代多媒体技术,多方式、多角度地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让学生从现代技术中感受不一样的传统音乐,用网络的方式展示他们心中的传统音乐。如此一来,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更有兴趣教。
四、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能穿越时空,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打开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门的钥匙是“教育”,而这把钥匙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实施的过程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在实施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集合师范高校与实习基地的改革力量,提升高师音乐实习生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一方面使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不断梳理、总结,不断研究完善对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玲.浅论多元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电影评介,2008(7).
[2]董彦刚.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3]董创.初探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7(18).
[4]李晓微.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得以传承之我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5]刘琨.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路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6]张艳,张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12).
[7]李晓微.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8]郭声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6).
[9]张蓓蓓.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6.
[10]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作者简介:唐佳妮(1998-),女,汉族,湖南省常德市,本科,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资利萍,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学校音乐教育;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湖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160)。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各族人民发展和创造的结晶,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透视出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需“弘扬民族音乐”。与此同时,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2018年高校教师资格认证关于音乐类师范生的培养要求中明确指出,音乐类师范生需要具备传承与开发传统音乐能力的要求。而高师音乐实习生作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创新的重要源泉,其所具备的教学素质对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湖南省三大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师范生在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开发传统音乐的现状开展了调查,并从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实习生三方面出发,提出适应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培养音乐师范生传统音乐传承与开发能力的对策。
一、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主要选取湖南省3所高师音乐系的近300位音乐专业实习师范生及近100位实习基地教师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针对实习生的问卷设计分为三个层面共设有25个问题:基本信息题5个,音乐教育实习现状题11个,传统音乐关注题9个。此次调查不仅关注到了音乐实习师范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承开发传统音乐的实际能力情况,也关注到了音乐实习师范生自身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培养情况。并将调查对象延伸到了实习生与基地教师,运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初次调查后对部分有代表性的音樂实习师范生和部分实习基地老师进行访谈,增加了本次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二)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传统民族音乐特长技能的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教授与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而没传统民族音乐特长技能的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会避免教授此类课程,甚至敷衍了事。只有30%的实习生表示自己基本掌握传统音乐理论与技能,46%的学生表明自己有兴趣学习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与技能,8%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
二、高师音乐实习生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现状
(一)传统音乐的理念养成不足
中国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极大地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重建和普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也使高师音乐实习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有养成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和养成理念。调查结果显示,80%的实习生的兴趣面在于流行音乐,而在传统音乐的课程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因为不会教所以不教或敷衍了事,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大部分音乐实习生认为传统音乐可有可无,对传统音乐没有兴趣,在实习过程中也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究传统音乐、创新传统音乐教学,教育体系中对传统音乐教育思想的缺失,加上当代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淡漠情绪导致传统音乐课堂变得乏味而没有内涵,使“教师不会教,学生不愿意学”成为了传统音乐课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音乐知识结构单一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师范性是指其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具备教授音乐理论、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素养;专业性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全面均衡发展;基础性是指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了解音乐的内涵。而从调查结果数据来看,高师音乐实习生的知识结构并没有按其特点要求得到发展,目前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并未将民族音乐课程列入到主要的教学内容之列,并长时间忽视了传统音乐的学习和技能培养间的联系,课程模块设置与教学方式相对滞后,没有很好地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学科间交融困难等问题再加上高师音乐生在学习上的不重视,都严重地阻碍了高师音乐实习生知识结构的发展。
(三)教学能力的训练不足
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高师音乐实习生除了在大四的教育实习中有实践教学的机会外,其他实践教学机会基本为零。高师民族音乐师资力量非常有限,许多教师实质上缺乏民族音乐的造诣,这也使高师课程授课方式或是以声乐器乐技能为主或是以理论讲述为主,却没有真正的传统音乐教学设计等其他教学实践的相关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音乐实习生虽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到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常常会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实践经验的缺乏使高师音乐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对策
(一)对接高师院校
1.加强传统音乐理念引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迫切地要求高师院校培养出有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高素质的、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未来教师。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相关人才时应加强传统音乐的理念树立。可从建立“中华母语文化音乐教育体系”的高度出发,提高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高师的地位;改变从前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局限于欧洲音乐理论与思想的现状,树立起积极的传统音乐理念。 2.改革教育课程体系
一是有针对性地吸纳当地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开设相应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修习,充实教育内容;二是扩充有关中学音乐模块教学实践课程,作为高师音乐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进行备课、讲课及评課,使学生对高中音乐课程逐渐了解和熟悉;三是改变传统音乐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如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可带领学生进行地方曲艺的采风,在课堂上组织某一传统音乐教学专题的讨论等,既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也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技巧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未来师范生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开发校本课程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调整教育实习策略
教育实习的时间可从集中实习改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分模块、有重点地进行。教育见习与实习的修学应包括教学观摩、教育调查、模拟教学、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等活动,还包括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如在大一时安排每位学生五次以上的的基础音乐课堂观摩修习,观摩修习完成后进行教育调查,在大二时安排学生入实习基地进行短期的教学实践等。
4.完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
建立好实习师范生的导师制,确保每位学生从观摩到实践的整个实习过程都会有至少一位指导教师,每个导师带至多10个实习生,形成实习生有导师可咨询、导师有精力可指导的良好机制,让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日常化;建立全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评价是指导、检查实习工作的重要手段,高校可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完善音乐实习生的评价机制,使评价体系多元化,采用教师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实习生可以从多视角认识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
(二)对接中小学实习基地
1.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音乐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屈指可数的课堂教学时间,中小学应支持建立传统音乐相关的兴趣社团组织,并增设相关的传统音乐教学设备,聘请有能力的音乐教师给与社团组织教学指导,同时利用好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媒体充分宣传和推广传统音乐。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多种路径在校园内推广传统音乐,如此才能在校园内营造出传统音乐教育的良好氛围,以便于传统音乐在音乐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开发本土音乐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本土音乐是在某特定的地域中形成,往往是土生土长、植根于本土生态文化环境,具有典型的地方特征,属于小众音乐范畴。正是这些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种类的小传统音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要使本土音乐得以长期顺利地传承,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具体实施方法上,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优化教材的使用,选择或编写科学、合理的本土音乐教材;二是挖掘音乐教师的专业潜能,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三是在教学形式上要彰显本土音乐的文化特色,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创新。
(三)对接高师实习生
1.提高自身传统音乐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其魅力的体现,也是教材的价值得以在教学中最大化体现的保障。这里所提到的传统音乐素养包括传统音乐理论知识与传统音乐实践技能。高师音乐实习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应加强自己的传统音乐理论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拓展自己在传统音乐上的实践技能。教师拥有扎实的传统音乐素养对一堂好课的形成十分重要。如在课堂上进行民间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教学时,拥有好的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往往能渗透相关的文化内涵,并能亲自向学生表演戏曲,从而让传统音乐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也让学生在精彩的课堂中找到了传统音乐的魅力与乐趣。
2.丰富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形式
高师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要建立“趣味课堂”而非“灌输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使传统音乐的教学与学生的趣味点结合,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还应注重课堂体验性,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有直接的感受。除了在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体验学习外,还可通过课外的传统音乐社团等组织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还可以利用各类现代多媒体技术,多方式、多角度地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让学生从现代技术中感受不一样的传统音乐,用网络的方式展示他们心中的传统音乐。如此一来,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更有兴趣教。
四、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能穿越时空,联结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家园。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打开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之门的钥匙是“教育”,而这把钥匙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实施的过程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完善。在实施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集合师范高校与实习基地的改革力量,提升高师音乐实习生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一方面使传统音乐得到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不断梳理、总结,不断研究完善对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我国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玲.浅论多元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电影评介,2008(7).
[2]董彦刚.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
[3]董创.初探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评鉴,2017(18).
[4]李晓微.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得以传承之我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5]刘琨.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探索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路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6]张艳,张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J].北方音乐,2017,37(12).
[7]李晓微.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8]郭声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6).
[9]张蓓蓓.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6.
[10]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作者简介:唐佳妮(1998-),女,汉族,湖南省常德市,本科,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资利萍,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