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的情境表征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s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人工智能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框架问题”,即智能体如何在行动中有效和恰当地表征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世界.本研究以科学实践哲学的理论与框架为视角,认为智能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表征生成于情境化的实践过程,人工智能应对复杂情境的举一反三、随机应变是情境化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动态维度的地方性产物,人工智能框架问题表征的规范性,正是通过实践内化的因果性得以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科研诚信建设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将其运用于科研诚信建设为记录科研过程提供了新的可靠路径,提升了科研成果评价的公正性,能更好地实现“重在预防
自动驾驶汽车正在被大力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大量地行驶在路上.自动驾驶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它对道德责任伦理提出了挑战:自动驾驶汽车一旦引发事故,使用者应为自动驾驶
本文阐述了大卫·刘易斯关于因果方向的形而上学理论.刘易斯指出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征:过度决定的不对称,而这个特征在他可能世界的框架中意味着奇迹的不对称.根据奇迹的不对称
五胡十六国时期,工程史乏善可陈,而统万城以其独特的材料、设计、工艺与艺术特点,理应为此历史阶段的杰出工程代表.但是目前关于统万城的交叉学科研究中,至今存在若干疑难问
科学理论语义观认为科学理论就是模型的集合,传统理论如何联系现实的问题也因此发展为模型如何联系世界的新问题.科学哲学界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卡伦德与科恩认为
讨论模型与世界的关系,涉及“模型认识论”问题.从1912年罗素提出的“人的知觉与被知觉的物理世界之间有一种同构的关系”,到后来的沃勒尔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创新性
在当代对亚里士多德感觉理论的解释中,存在着物理主义与精神主义之争,然而二者都受制于某种不自知的前提,即作用—受作用模式.而潜能—实现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感觉中的作用机
合成生物是“如吾所造”的生命,出场的“四因”决定了其特定的存在形态.从形式因视角看,合成生物是被作为一种机器而进行的制作,结果成为了一种“活着的机器”;从质料因视角
1692年,英国著名国教神学家理查德·本特利担任了波义耳讲座的首任主讲人.讲座中本特利继承基督教自然神学传统,针对信仰与理性这对持久存在的矛盾做出新的诠释.他以牛顿原理
科学理论的理性重构是分析派科学哲学和精确科学史的共同主题.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将其视为科学理论的规范形式,拉卡托斯则提议以之作为科学史研究的恰当编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