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课程大多是为城市幼儿设计的,不适合农村的地域环境,因此,我们有必要挖掘农村本土资源,设计贴近农村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田野、山丘近在咫尺,春天的花海、夏天的小溪、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都是生动的大自然课堂。时值秋季,田野里水稻、毛豆、地瓜、玉米、花生、甘蔗丰收了,果园里柑橘、香柚成熟了,这些东西在农村随处可见,而且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以此作为教学资源。不但价廉易得,而且很容易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助于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提升。
我园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走进田野、走进农户的体验活动,还有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我们首先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加实践体验活动,通过收割水稻、挖地瓜、掰玉米、摘毛豆、捡板栗等活动获得初步的感知经验,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寻找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经验:最后,我们把与之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和拓展自身的经验。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但能给予幼儿多重体验,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农村资源的教育价值。下面,我举例说明。
●水稻
农村的幼儿都见过水稻。但他们对稻子怎么变成大米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带着大班幼儿来到一位教师家的田地里。幼儿用剪刀帮着农民伯伯割稻子,用拍打机拍打稻穗脱粒。农民伯伯告诉他们,稻谷需要晒干后去壳才能变成大米。孩子们这才明白稻子变成大米还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这时,一位教师提起了幼儿学过的古诗《悯农》,大家便当场朗诵起这首诗来,由此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接着,幼儿发起了捡稻穗的倡议,说不能浪费一粒米。此刻,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已成了他们的共识。
幼儿带着稻穗、稻草回到幼儿园后,他们在剥稻谷、玩稻草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稻谷为什么要晒干后再去壳呢?”“稻谷去壳难道是一粒粒地剥的吗?”“剩下的稻草有什么用呢?”看到幼儿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们及时开展了有关“水稻”的集体活动。我们把带回来的一部分稻谷放在竹匾里晒了几天后再拿来剥,幼儿发现晒过的稻谷壳变脆了,更容易剥了。我们还把晒过的稻谷和没晒过的稻谷分装在两个瓶子里,请幼儿过一段时间再看看两种稻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我们带幼儿到现场观看脱壳机是怎样工作的。幼儿发现,用脱壳机加工比用手剥快多了,从而体验到了机械化操作的便捷。过了一段时间,幼儿打开两瓶稻谷,发现没晒过的稻谷出现了黑斑,还有酸臭味,晒过的稻谷仍保持原状。他们据此得出结论:稻谷晒干后容易脱壳,而且可以防霉。接着,我们又组织幼儿探究稻草的用处。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知道了稻草可以焚烧了作肥料,可以当柴火烧,可以用来孵笋,但他们对稻草可以造纸很疑惑,于是,我们就带幼儿参观了造纸厂。通过调查、交流、讨论和参观,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了扩展和提升。接着,我们把稻草投放到区域中,和幼儿一起扎稻草人,编草鞋、草垫,搓草绳,幼儿还用稻草制作拼贴画。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起眼的稻草的多种用处。
●玉米
农村的幼儿都见过玉米,但他们只知道玉米长在哪里,知道玉米很好吃,却不知道玉米的生长情况。于是,我们带着大班幼儿去田里掰玉米。我们有意选了两块地,两块地里的玉米成熟程度不同,幼儿也分成两组去掰玉米棒。劳动结束后,幼儿剥开玉米衣,惊奇地发现两组玉米须的颜色不同。我们请来老农解答疑问,他告诉大家,淡绿色玉米须的是嫩玉米,深褐色玉米须的是老玉米,也就是成熟的玉米。他还教幼儿当场掰下玉米粒放进嘴里嚼一嚼。幼儿发现,嫩玉米嚼后有浆汁,老玉米嚼不动。老农告诉幼儿,我们平时煮着吃的是嫩玉米。老玉米是拿来晒干磨玉米粉的。
回到幼儿园后,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我们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玉米香喷喷”。幼儿在观察玉米棒时发现玉米须和玉米粒都很多,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便告诉幼儿,玉米须其实是玉米花的花蕊,玉米粒就是玉米花结的果实。幼儿还自发地数着一个玉米棒上有几排玉米粒,每一排有几粒。当发现每一排里玉米粒的个数都是双数时,他们找了更多玉米棒来验证,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兴奋,探究兴趣更浓厚了。我们还让幼儿回去问问家长,玉米可以做成什么食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准备了石磨等简单的工具,让幼儿尝试磨玉米粉、做玉米饼,还引导幼儿学榨玉米汁,做玉米糊、爆米花等。这些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认知到实践,使幼儿的新经验得到了巩固。为了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我们把玉米投放在区域里,让幼儿充分操作。如,幼儿可以将玉米脱粒,训练小肌肉技能,玉米粒可供幼儿数数、排列、比较、计算等,玉米芯可以讓幼儿学习拓印滚画,还可以用来制作娃娃、飞机等玩具。把玉米衣撕开可以做毽子,玉米秆可以作为户外体育游戏材料,让幼儿练习跳高、跳远、跳房子等。在区域活动中,玉米这一低成本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地瓜
地瓜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农作物。我们带着大班幼儿到地里用自带的铲子挖地瓜。幼儿很疑惑地瓜为什么是长在土里的。我们便拿其他一些常见的植物让幼儿比较,幼儿发现这些植物都有叶子、茎、根,只不过每种植物的叶子、茎、根长得不一样,而地瓜就是植物的根部。有幼儿提出:“我看到过萝卜、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是不是也像地瓜一样呢?”我们为幼儿的这一发现拍手叫好。
为了搞清楚地瓜的食用价值,我们请幼儿去家里找一找哪些食品是用地瓜做的。第二天,家长帮幼儿准备了地瓜干、地瓜片和粉丝带到幼儿园来。但一根根的粉丝与一个个的地瓜有什么关系呢?幼儿对此非常好奇。于是我们带幼儿到农户家里,现场看农民磨地瓜粉。幼儿发现,地瓜磨碎后和在水里,经过纱布过滤,再沉淀、晒干,就成了地瓜粉。地瓜粉可以煮成糊汤,还可以和在肉末里制作肉丸。幼儿还现场观看了用地瓜粉做粉丝的过程,感受到了农民的智慧。
回到幼儿园,我们特意在区域中创设了地瓜加工区,和幼儿一起在户外晒地瓜干,做地瓜片、地瓜丝,观察它们由软变硬的过程。我们还请食堂的阿姨帮忙炸地瓜片,煮地瓜粥,幼儿通过这些活动将地瓜与平时好吃的地瓜加工食品联系了起来。
●毛豆和花生
毛豆和花生有着许多共同点。我们带着中班幼儿到田边摘毛豆,到花生地里挖花生。我们把毛豆和花生带回幼儿园,冼干净后让幼儿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幼儿发现,毛豆是嫩绿色的,花生是土黄色的;毛豆荚上有细毛,花生荚上有纹路;毛豆有鼓的也有瘪的,花生大多是鼓的……我们还让幼儿学着剥毛豆、剥花生,幼儿在剥和数的过程中发现,长豆荚里面的毛豆比短豆荚里面的毛豆多,花生也一样。渐渐地,剥得多了,数得多了,幼儿看看豆荚就能猜到里面大概有几粒毛豆。后来,我们把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在美工区,我们让幼儿用豆荚、花生荚粘贴制作美工作品,把毛豆、花生粒排列起来可以粘贴成动物、房子等图案。在数学区,晒干的毛豆、花生可以让幼儿学习比较、分类、数数。在生活区,我们投放了小碗、小盘和筷子,让幼儿练习夹豆子、夹花生,训练小肌肉群;投放了小石磨等简单工具以及黄豆、黑豆,让幼儿试着磨豆浆。在音乐区,我们在几个小瓶子里分别装入晒干的毛豆、花生以及绿豆、大米等做成沙球,幼儿可以探究瓶子里不同种类、数量的材料与它们发出的声音。
秋季还有许多粮食、蔬菜、瓜果成熟,教师只要细心发现,用心思考,就可以寻找出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如板栗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板栗林捡板栗,探究板栗怎么从刺猬似的外壳里进裂出来,了解风干板栗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怎样贮存。甘蔗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甘蔗地里,看看农民怎样拔甘蔗,猜猜绿皮甘蔗和红皮甘蔗哪个品种更甜、更脆、水分更多,并带回幼儿园验证。柑橘、香柚等水果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采摘,剥开闻闻气味,尝尝味道,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柑橘、香柚上贴“五官”,做成可爱的水果娃娃。马铃薯、萝卜、苹果等也可以通过切割、雕刻、插竹签等方式做成立体美术作品。
在这里,田野成了生动的课堂,粮食、蔬菜、瓜果成了有趣的玩教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代替了教师刻板无趣的说教。我们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仍然和城市孩子一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玩具,也仍然经历着探究的过程。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田野、山丘近在咫尺,春天的花海、夏天的小溪、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都是生动的大自然课堂。时值秋季,田野里水稻、毛豆、地瓜、玉米、花生、甘蔗丰收了,果园里柑橘、香柚成熟了,这些东西在农村随处可见,而且是幼儿非常熟悉的,以此作为教学资源。不但价廉易得,而且很容易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助于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提升。
我园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走进田野、走进农户的体验活动,还有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我们首先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参加实践体验活动,通过收割水稻、挖地瓜、掰玉米、摘毛豆、捡板栗等活动获得初步的感知经验,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寻找对幼儿具有发展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提升幼儿的经验:最后,我们把与之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和拓展自身的经验。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不但能给予幼儿多重体验,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农村资源的教育价值。下面,我举例说明。
●水稻
农村的幼儿都见过水稻。但他们对稻子怎么变成大米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带着大班幼儿来到一位教师家的田地里。幼儿用剪刀帮着农民伯伯割稻子,用拍打机拍打稻穗脱粒。农民伯伯告诉他们,稻谷需要晒干后去壳才能变成大米。孩子们这才明白稻子变成大米还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这时,一位教师提起了幼儿学过的古诗《悯农》,大家便当场朗诵起这首诗来,由此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接着,幼儿发起了捡稻穗的倡议,说不能浪费一粒米。此刻,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已成了他们的共识。
幼儿带着稻穗、稻草回到幼儿园后,他们在剥稻谷、玩稻草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稻谷为什么要晒干后再去壳呢?”“稻谷去壳难道是一粒粒地剥的吗?”“剩下的稻草有什么用呢?”看到幼儿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们及时开展了有关“水稻”的集体活动。我们把带回来的一部分稻谷放在竹匾里晒了几天后再拿来剥,幼儿发现晒过的稻谷壳变脆了,更容易剥了。我们还把晒过的稻谷和没晒过的稻谷分装在两个瓶子里,请幼儿过一段时间再看看两种稻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着,我们带幼儿到现场观看脱壳机是怎样工作的。幼儿发现,用脱壳机加工比用手剥快多了,从而体验到了机械化操作的便捷。过了一段时间,幼儿打开两瓶稻谷,发现没晒过的稻谷出现了黑斑,还有酸臭味,晒过的稻谷仍保持原状。他们据此得出结论:稻谷晒干后容易脱壳,而且可以防霉。接着,我们又组织幼儿探究稻草的用处。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知道了稻草可以焚烧了作肥料,可以当柴火烧,可以用来孵笋,但他们对稻草可以造纸很疑惑,于是,我们就带幼儿参观了造纸厂。通过调查、交流、讨论和参观,幼儿原有的经验得到了扩展和提升。接着,我们把稻草投放到区域中,和幼儿一起扎稻草人,编草鞋、草垫,搓草绳,幼儿还用稻草制作拼贴画。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不起眼的稻草的多种用处。
●玉米
农村的幼儿都见过玉米,但他们只知道玉米长在哪里,知道玉米很好吃,却不知道玉米的生长情况。于是,我们带着大班幼儿去田里掰玉米。我们有意选了两块地,两块地里的玉米成熟程度不同,幼儿也分成两组去掰玉米棒。劳动结束后,幼儿剥开玉米衣,惊奇地发现两组玉米须的颜色不同。我们请来老农解答疑问,他告诉大家,淡绿色玉米须的是嫩玉米,深褐色玉米须的是老玉米,也就是成熟的玉米。他还教幼儿当场掰下玉米粒放进嘴里嚼一嚼。幼儿发现,嫩玉米嚼后有浆汁,老玉米嚼不动。老农告诉幼儿,我们平时煮着吃的是嫩玉米。老玉米是拿来晒干磨玉米粉的。
回到幼儿园后,在幼儿已有经验基础上,我们组织了集体教学活动“玉米香喷喷”。幼儿在观察玉米棒时发现玉米须和玉米粒都很多,它们之间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便告诉幼儿,玉米须其实是玉米花的花蕊,玉米粒就是玉米花结的果实。幼儿还自发地数着一个玉米棒上有几排玉米粒,每一排有几粒。当发现每一排里玉米粒的个数都是双数时,他们找了更多玉米棒来验证,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兴奋,探究兴趣更浓厚了。我们还让幼儿回去问问家长,玉米可以做成什么食品。在此基础上,我们准备了石磨等简单的工具,让幼儿尝试磨玉米粉、做玉米饼,还引导幼儿学榨玉米汁,做玉米糊、爆米花等。这些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认知到实践,使幼儿的新经验得到了巩固。为了进一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我们把玉米投放在区域里,让幼儿充分操作。如,幼儿可以将玉米脱粒,训练小肌肉技能,玉米粒可供幼儿数数、排列、比较、计算等,玉米芯可以讓幼儿学习拓印滚画,还可以用来制作娃娃、飞机等玩具。把玉米衣撕开可以做毽子,玉米秆可以作为户外体育游戏材料,让幼儿练习跳高、跳远、跳房子等。在区域活动中,玉米这一低成本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地瓜
地瓜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农作物。我们带着大班幼儿到地里用自带的铲子挖地瓜。幼儿很疑惑地瓜为什么是长在土里的。我们便拿其他一些常见的植物让幼儿比较,幼儿发现这些植物都有叶子、茎、根,只不过每种植物的叶子、茎、根长得不一样,而地瓜就是植物的根部。有幼儿提出:“我看到过萝卜、花生也是长在土里的,是不是也像地瓜一样呢?”我们为幼儿的这一发现拍手叫好。
为了搞清楚地瓜的食用价值,我们请幼儿去家里找一找哪些食品是用地瓜做的。第二天,家长帮幼儿准备了地瓜干、地瓜片和粉丝带到幼儿园来。但一根根的粉丝与一个个的地瓜有什么关系呢?幼儿对此非常好奇。于是我们带幼儿到农户家里,现场看农民磨地瓜粉。幼儿发现,地瓜磨碎后和在水里,经过纱布过滤,再沉淀、晒干,就成了地瓜粉。地瓜粉可以煮成糊汤,还可以和在肉末里制作肉丸。幼儿还现场观看了用地瓜粉做粉丝的过程,感受到了农民的智慧。
回到幼儿园,我们特意在区域中创设了地瓜加工区,和幼儿一起在户外晒地瓜干,做地瓜片、地瓜丝,观察它们由软变硬的过程。我们还请食堂的阿姨帮忙炸地瓜片,煮地瓜粥,幼儿通过这些活动将地瓜与平时好吃的地瓜加工食品联系了起来。
●毛豆和花生
毛豆和花生有着许多共同点。我们带着中班幼儿到田边摘毛豆,到花生地里挖花生。我们把毛豆和花生带回幼儿园,冼干净后让幼儿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幼儿发现,毛豆是嫩绿色的,花生是土黄色的;毛豆荚上有细毛,花生荚上有纹路;毛豆有鼓的也有瘪的,花生大多是鼓的……我们还让幼儿学着剥毛豆、剥花生,幼儿在剥和数的过程中发现,长豆荚里面的毛豆比短豆荚里面的毛豆多,花生也一样。渐渐地,剥得多了,数得多了,幼儿看看豆荚就能猜到里面大概有几粒毛豆。后来,我们把相关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在美工区,我们让幼儿用豆荚、花生荚粘贴制作美工作品,把毛豆、花生粒排列起来可以粘贴成动物、房子等图案。在数学区,晒干的毛豆、花生可以让幼儿学习比较、分类、数数。在生活区,我们投放了小碗、小盘和筷子,让幼儿练习夹豆子、夹花生,训练小肌肉群;投放了小石磨等简单工具以及黄豆、黑豆,让幼儿试着磨豆浆。在音乐区,我们在几个小瓶子里分别装入晒干的毛豆、花生以及绿豆、大米等做成沙球,幼儿可以探究瓶子里不同种类、数量的材料与它们发出的声音。
秋季还有许多粮食、蔬菜、瓜果成熟,教师只要细心发现,用心思考,就可以寻找出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如板栗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板栗林捡板栗,探究板栗怎么从刺猬似的外壳里进裂出来,了解风干板栗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怎样贮存。甘蔗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甘蔗地里,看看农民怎样拔甘蔗,猜猜绿皮甘蔗和红皮甘蔗哪个品种更甜、更脆、水分更多,并带回幼儿园验证。柑橘、香柚等水果成熟时,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采摘,剥开闻闻气味,尝尝味道,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柑橘、香柚上贴“五官”,做成可爱的水果娃娃。马铃薯、萝卜、苹果等也可以通过切割、雕刻、插竹签等方式做成立体美术作品。
在这里,田野成了生动的课堂,粮食、蔬菜、瓜果成了有趣的玩教具,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代替了教师刻板无趣的说教。我们的孩子虽然在农村,仍然和城市孩子一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和玩具,也仍然经历着探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