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研究生集体荣誉感认同现状及其引导策略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群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核心力量。高校应培养一批批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人才,这些优秀人才进入社会某一行业领域必将推动所在行业领域组织迅速发展前进。相关调查显示,新时代研究生集体荣誉感认同度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实证研究法等,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等方面,探究新时代研究生集体荣誉感的激励引导策略。
其他文献
以成人教育和独立学院所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例,通过改革师资队伍聘任与管理机制、培养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探索研究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及成人教育与现实生产相对接的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新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新途径和新模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体现正向激励作用,既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又保证基本队伍的稳定。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诉求下,高校课程思政,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百花齐放。以临沂大学为个案,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基于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历史学专业育人机制的基本依据、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探索课程思政“一体两翼、四创联动”模式,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兼备。
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对话,“课程思政”理念要求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入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视域,融汇中外文学交流的文献史料,注重人文主义精神的探讨,由此,在提升学生外国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充分发挥外国文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突出道德价值”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整合公共英语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从教师理念、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将思政教育重点内容融入公共英语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完善其理想人格。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在当前高等教育的学科门类设置中,近七成专业为文科专业,如何尽快实现传统文科专业的转变提升,实现由传统到新型的建设目标,业师系统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述新文科概念内涵、结构业师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新文科建设中的教改工作为例,从业师协同平台搭建、业师协同团队组建、业师协同耦合效应激发以及业师协同机制持续优化等四个方面创新实践,探索出一套适合地方新办本科院校新文科建设的建设范式。
党中央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高度重视,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方针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充分阐释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探究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是当前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深入开展的新任务、新课题,事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重担。
针对应用型院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从培养目标、教育资源整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个性化教学、课程思政教育、大数据技术等多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实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力,提升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仍存在教师身份意识淡薄、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等问题,阻碍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进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从管理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等多维度加强师德建设,推动实现教师自我提升和高校内涵式发展。
卞之琳不仅在国内享有美誉,在国外也得到了一定传播。通过追踪卞之琳在日本的传播历程与流转际遇,发掘和整理日本的卞之琳相关研究成果,并与中国现代诗研究者佐藤普美子教授进行交流,可以发现汉学家与研究者是卞之琳在日传播的主要助推力量;日本的卞之琳研究关注作品本身,重视文本细读,提供了解读卞之琳文学的新视角与新理论。但是,较之中国古典诗歌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现代诗歌无论是译介还是读者都较少。日本读者与中国文学的接触机会以及其他汉学家、研究者的引导是影响中国现代诗歌在日本传播的重要因素。
生命教育作为生活“必需品”,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学者们分别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对象、内容、目标、价值、路径以及方法等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并取得了较为丰富且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文章旨在通过对生命教育研究进行回溯,进而梳理其进展、总结其成果、分析其不足并探讨其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