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心灵之河的女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3456ga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流百世诗三百,文采千秋事万千。翻开《诗经》,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爱情难得的惆怅迷茫,有名无名的河流旁,上演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足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这是一幕爱情悲剧,悲剧的见证者也是一条河——淇水,文中共出现了三次。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的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此时淇水是有颜色的,那也只会是浓黑的悲凉!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何淇水都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却无边无沿呢?爱情的玫瑰已然枯萎,面对婚变被弃的命运,究竟该何去何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多少人的梦想,但这位女子已清醒地意识到“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曾经的氓之蚩蚩,如今的二三其德;曾经的言笑晏晏,如今的至于暴矣;曾经的载笑载言,如今的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个感叹号,包含了多少的感叹呀!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既是弃妇,不能再做怨妇了,身处2000年前的这位女子,主动喊出“算了吧”,果断地从感情的漩涡中退身而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此时从她脑海中穿越而过的淇水若有颜色,那必定是一片蓝色,代表的是决绝。
  《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大大的惊叹号!
  《卫风·氓》中女子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却给我们后世女子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启发。当莎士比亚在感叹: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时,已经有无数勇敢的女子站成了一株株坚强的木棉,与风中的橡树互相致意,平等而自尊,高贵而骄傲!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在于他自己!唯有自尊自强,方能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一部《诗经》,多少优美曼妙的身影穿梭期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穿越浩浩时空,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冰雪气质。秉烛夜读,我希望我们能化身为一尾潜游其中的鱼,在诗经的波纹里游动,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完成我们心灵之河的一次次胜利穿越。
  [作者通联:河南济源三中]
其他文献
依照常规教学的思路,语文教师总是依据教参大纲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布局完成课堂任务。因课时有限,教师需在一定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为此,常常使部分学生乃至于好学生对一些时代遥远、民族背景文化不甚了解的文章很难领会吃透,更谈不上全方位掌握。笔者认为对于此类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除上课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外,均应添加一节“专题课”,以便于组织学生精心探讨正课不易深入的问题及学生难于细化内化的
九 师表万世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首开平民教育的先河,首用启发式教学,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有很多,主要有四点:    一、忠爱师魂    孔子教育学生,一以贯之的是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也。”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尊师爱生的关系。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7》)这是他教育学生
笔者在基层一线的教学调研中看到,能真正驾驭、科学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备课组和教师不多,因为这项工作除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外,更需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研发,而一线教师要按照既定的课程进度完成教学,往往是来不及对课程进行综合的深度的设计就推进过去了;而进行专题阅读教学则是一线教师能够驾驭、常用的一种深度教学,可以较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回应和破解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专题阅读教学有力促进了语文课堂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的教育观中指出[1],为更好地发展智力和思维,活动教学法理应被广泛提倡。教育与活动的重要性亦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近年来,教育教学工作者广泛的课堂活动实践揭示了活动化教学在应用时存有的几大教学问题:课堂局限于认知,忽视体验[2][3];未能重视语言文本,忽视品味词句本身[4][5][6];课堂活动过多且流于形式,忽视逻辑性[7][8][9][10]。   张红老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或几种文化制约下活动着的个体的心理面貌和秉性,这里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显示出的创作者的思想向度和情感偏执①。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入手可以对作家的文学文本寻得有意义的解读。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4月,是一部描绘湘西农村风俗人情的作品。它以其如诗如梦般的优美故事成为现代文学中
案例缘起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在于“言”、“文”分离,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弃“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是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帕斯卡尔是17世纪最卓越的法国数理科学家,他的《思想录》中有这样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棵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此,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的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思维的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也好,创作鉴赏也好,那些文质兼美、文道并重的文章不但可以以其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情
教过几年初中语文的教师,想必对《分马》这篇课文并不陌生。该课文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第二部第二十四章。其中老孙头这个人物个性鲜明,尤其让人喜爱,他风趣幽默,聪明睿智,是作品中绝无仅有的一个喜剧人物。   长期以来,各种教参、资料及教学人员无不众口一词地认为老孙头圆滑世故、自私落后,是个正在觉悟的农民形象。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老孙头在分马、换马过程中表现出的心口不一、言行不一等。笔者以为
针对高考作文的审题难,有没有一种易学易操作的方法或技巧去解决?笔者经过对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  先请看下面三份表格:  细读三表之后,我们先来研究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特点。  综合1998年至2008年这10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从“表达的语言形式”这个角度出发,将题目分为“陈述式”和“并列式”两大类(划分是否科学有待商榷)。前者指题目本身是一个陈述性的短语或词组
相信每个人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都会感到一种全身的震颤,为他的人生坎坷,为他在苦难中的不屈抗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史铁生之所以选择了坐在轮椅上顽强活下去,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更确切地说是园子里的那些卑微的生命体给予了作者有关生命价值的启迪。肉体与精神“伤残”的史铁生冥冥之中走进了地坛,地坛里触目所及的景物又走进了作者的心中,给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解读这些景物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