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性别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摘要:《祝福》因“吃人”的礼教而出名,可究竟是否是礼教在吃人,又谁用礼教吃人,为什么鲁迅塑造了一名女性,这些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被遮蔽,从性别角度,重新审视祥林嫂之死,有着新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祥林嫂;祝福;女性
  关于《祝福》这篇小说的主题,学界多数认为是在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残害了祥林嫂的生命。鲁迅生前好友许寿裳称:“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大多数人也赞同了这种观点,把《祝福》视为鲁迅抨击封建礼教的扛鼎之作。而从性别角度研究祥林嫂,似乎被强大的礼教说遮蔽了。
  一、何为“礼教”
  “礼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从词的本意来看,“礼教”是一个贬义词,是指一部分人为了控制另一部分人,通过礼节和道德的手段,在思想和行动方面达成双重控制。
  首先分析鲁四爷的人物性格,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并不假,从他的书房可以看出,书房中的对聯虽然只有后一半“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前一句应该是“品德详明德行坚定”,这两句话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鲁迅在本文中只写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其实这就是鲁四爷的性格中直白的一方面,从文中事实亦可推测。比如:与“我”虽意见不同,仍会寒暄;比如祥林嫂第一次到家做工时得知她是一寡妇,并未将其捡走,只是皱眉;比如得知卫婆子在祥林嫂的交易中“欺骗”他时,也只说了句“然而”;比如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做工时精神面色都得到改善等等,文本中的这些介绍,整好符合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一面,从这些事实中我们推断,鲁四爷并不是一个“心如蛇蝎”之徒,他内心有着儒士的中庸。
  鲁四爷是一个讲学的老监生,从他书房的书籍来看,他是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的监事拥趸,可以说,儒家礼教的思想在他心理根深蒂固。但儒家思想涵盖很多方面:哲学、教育、人欲等等,而祝福中着重讽刺的是封建社会男女关系的习俗,这种关系体现在家庭、婚姻、纲常伦理等各方面,而以往的批评多数直指封建礼教并未做过多分析,尤其是从男女两性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男权利用礼教,利用不合理的世俗自觉地取得了对女性的优势。
  二、经济权利的剥夺
  在父权制社会,女性不仅无婚嫁自由,甚至生存权的自由也被剥夺。祥林嫂用自己辛苦的劳作换来一千七百五十文,这是祥林嫂靠劳动的报酬,可鲁家把这些钱全部交给她婆婆(男性的代表),这就立证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是没有经济权利的,她们的劳动成果可以被男性无情的窃取。这种经济地位的丧失,让其生活无法离开家庭,离开男性,可以说,剥夺了经济权也就剥夺了女性生存的根基,女性不得不依附男性而生活。
  祥林嫂后来就像畜生一样被他们绑回到原来的家中。思想观念被束缚,经济权利被窃取,现在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被剥夺的一干二净。得到祥林嫂被绑的消息后,鲁四老爷说了句“可恶”,究其原因,笔者断言,其恨的绝不是他们对祥林嫂的粗鲁,而是他们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对自己财产的处理方式,祥林嫂此刻成了婆家和鲁家争夺的财产。
  三、母职的外衣
  祥林嫂的孩子是被狼吃掉的,以往的批评中,把礼教比作狼,确实,礼教比狼可怕,但仔细阅读,事实并无如此。作为母亲,看护自己的孩子是其本性,可祥林嫂为何没有守护在孩子身边,她去做了什么?是什么让女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孩子?鲁迅在小说中已经给出了答案“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当时祥林嫂在做家务,前文已经提到,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在社会中是没有经济地位的,他们劳动的成果会被男性吞噬。那么在家庭中,女性为了相夫教子,却做着各种家务。正是要做“劈柴”这种需要花费大力气、本该属于男性的家务,才让祥林嫂把儿子阿毛放在一边,因而才有了阿毛被吃的惨剧,以往的评论把狼吃阿毛的原因归为礼教,鲁迅为什么把阿毛的故事放在小说最后,而不是在小说前文礼教对祥林嫂的压迫时就抛出阿毛的故事,而且小说中祥林嫂的丈夫几乎不存在,这种消失,笔者斗胆断言,此处有鲁迅对男性不做为的批判,他们对家庭的贡献小到几乎不存在,就像空气一般。
  四、结语
  害死祥林嫂的直接凶手,是贫穷和饥饿,而真正的起决定作用的“刽子手”是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封建礼教可怕,更可怕的是掌握礼教维护礼教的总舵主——男性。为什么鲁迅选择“祥林嫂”这个女性角色,鲁迅不仅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抨击,而且更是对父权制社会的抨击,更是对掌控这些礼教的男性进行抨击,而这真正的原因在以往的研究中反而被遮蔽了。
  参考文献:
  [1]鲁迅.彷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许寿裳.鲁迅传[M].东方出版社,2009.
  [3]刘思谦.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 6期.
  [4]乔以钢.中国现代文化现象与性别[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全球主频最快的智能手机、超高PPI视网膜屏、单玻璃超窄边设计……这款在米粉口中“碉堡了”的手机,让你一旦拿起就再难放下。  全球首发的高通四核处理器  在小米手机2的所有配置升级中,处理器的升级最为惹人关注。小米手机2搭载的是高通全球首发的APQ8064四核1.5G,它的优越性能,让小米再次成为了目前全球主频最快的手机。  高通APQ8064的架构为Karit,工艺非常达到了最先进的28纳米技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国内付费网络剧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与背景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对国内付费网络剧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一些创新意义。  关键词 :付费网络剧;差异化排播模式;移动支付  一、国内付费网络剧的发展现状  (一) 运营方式:会员差异化排播模式(付费用户提前看)  “差异化排播”模式一般是指剧集按照会员制度分批次播放,通过试播后用户可选择购买会员账户收看全集,
期刊
更先进的感光器件  衡量一个相机的好换,除了像素之外,还有采用何种感光器件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此次小米手机2升级为背照式二代感光器件,每个像素点的感光大小达到了1.4微米。这款背照式感光器件是目前最为先进的主流成像元件,单位面具的敏感度与低光源下的感光度都有提高。并且在弱光环境下能够更好的降低影像噪点,让你轻松拍出更精致的黄昏、夜景照片。  F2.0超大光圈特制镜头  想要更好的景深效果与夜景
期刊
摘要:壮族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撒谎的村庄》继承了20世纪以来小说创作中关于城乡二元对立的书写,揭示了城市想象之下的乡村和乡人们独特的伦理意识和文化身份认同,由《撒谎的村庄》改编的电影《宝贵的秘密》在延续这一主题的同时也展现出传达媒介上的差异。  关键词:撒谎的村庄;宝贵的秘密;城市想象;乡村伦理;文化身份  在城镇化迅猛发展和“欲望化叙事”呈泛滥之势的今天,重提小说创作中的城乡二元对立似乎有些格格不
期刊
我初瞧着他像棵树,但不知怎的,长着长着竟精神分裂了。  当池大为从箱底翻出《中国历代文化民人素描》时,他父亲的自画像让他全身的血一股一股往头顶上涌,浑身像筛糠般颤抖,他太明白“做个好人”是要付出多少的代价,大学四年级那晚的校园游行让他的灵魂受到了圣洁的洗禮,他的信念就像日出东方一样无可怀疑,无可移易。他深深的明白,他是人,一个真真切切的人。  他守着平民的高贵,摸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厌了像丁小槐那
期刊
摘要:电影《丹麦女孩》讲述了男主角埃纳尔﹒韦格对自己性别认同的改变,最终争得妻子的支持,勇敢的接受了变性手术,成为女人莉莉的故事。影片着重地描写了莉莉与格尔达两个女孩的情感矛盾,爱恨纠葛,包容理解,牺牲和相互成就。体现出主人公追求自我的勇气魄力和与传统现实观念的反抗,也反映了其不断探索并追寻真实自我价值的困惑和艰辛。本文从自我的认同与人格平衡、社会身份的塑造与重塑、灵与肉的合二为一,三个方面来解析
期刊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构成基因,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元素。人生路漫漫,难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家庭应该成为人生在世最温暖的港湾,应该成为人生风雨路上灵与肉的栖息地。没有这温暖港湾的人将是苦海中永远的漂流者,体味着人生最大的悲凉。男女相爱而组建家庭是人生路上一个关键点,但决不是终点,恰恰应该是一个新起点。经营一个美好家庭则是人生一场最重要的修行。家庭是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人生修行圣地,一个人真正的快乐自
期刊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摘要:单向度的诗歌线索在诗歌文本细读的解诗学实践中,容易以日常生活经验和既有知识结构来逐一进行诗歌的确证或对应,有悖于文学创造和诗歌想象的艺术规律。文章试从《道旁》诗歌的文本细读入手,分析时代环境和地理空间作为解读诗歌的可能切入口,注意社会历史视野下诗歌与时代的内在关联性,思考诗歌读解过程中生活逻辑与诗性逻辑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反思文本细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卞之琳;《道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冯婉喻的爱情,与其说是“浪子回归”后岁月带来的遗憾与美好,不如说是男权主义背景下以男性为中心的自我救赎与回归。小说在此毫无疑问地迎合了男性世界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将冯婉喻塑造成为“奉献天使”:她是丈夫心目中完美的归宿,却从未享受真正的幸福,苦苦支撑生命的只有从未得到回应的爱。这种感情上的不对等反映出文本中女性视角的缺失。  关键词:陆犯焉识;男权主义;女
期刊
海南师范大学  摘要:“继父”形象在余华的作品中已然形成了一个典型形象群,无论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王立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还是《兄弟》中的宋凡平、《第七天》中的杨光彪,这些“继父”们无一不以高大伟岸的形象出现在儿子眼中,且均与具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继父现象”的呈现,直接表明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并且是对传统意义上的血缘权威的打破,是对传统父子伦理最为有效的反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