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调查分析

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每个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也是其接受“人之初”熏陶并伴随其终身发展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由此成为决定学前儿童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力量。具体分析来看,制约家庭教育的基本因素有家庭生活环境、亲子关系、家长教养观念与教养方式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日益关注加之家长的认识观念逐渐转变,势必对以往家庭教养模式带来冲击和影响,而制约家庭教育因素的特点和内涵也会随之发生着变化。那么,新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现状将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有何发展趋势?该如何应对?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进行本调查研究,以期把握和分析新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和动态趋势,为全面实施我国《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为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的编制
  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目的自编本调查问卷,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家庭基本情况,涵盖儿童的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域等;第二,家庭教养环境,包括家庭结构、主要抚养人、儿童生活场所、图书和玩具、活动空间等;第三、家庭教养状况,包括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进餐次数、户外活动时间、亲子沟通、亲子活动等;第四、家长教养知识及观念,涉及家长所具有的抚育知识、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对早期教育和早教机构的认识等。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
  2.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在河南省随机抽样选取学前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发展位居全国中上游,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家庭教养的现状。具体的调查区域包括一个县级市、六个城市区、七个县。2007年,在各地妇联的配合下,研究者实地深入这些区域实施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31份,有效率达92%。有效样本中,独生子女家庭569,占68.5%、非独生子女家庭262,占31.5%;所调查家庭中仅有男童的452,占54.4%、仅有女童的350,占42.1%、有男童和女童的29,占3.5%;儿童的年龄阶段分布为,0~6个月37,占4.5%;6个月一1岁47,占5.7%;1岁~2岁68,占8.2%;2岁~3岁129,占15.5%;3岁以上547,占65.8%;其他3,占0.4%;根据居住地域,城市区家庭有340,占40.9%;城镇家庭有317,占38.2%;乡村家庭有174,占20.9%;父母文化程度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和其他;父母的职业涵盖工人、农民、教师、公检法工作者、个体劳动者、军人、公务员、金融商业工作者、医生等各行各业。
  
  三、研究结果
  
  (一)家庭教养环境现状
  1.家庭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构成的家庭)为主,占56.9%,其次为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占31.5%。结合居住区域看,家庭区域在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核心家庭比例分别为62.4%、51.1%、55.8%;联合家庭比例分别为29.7%、33.4%、31.9%。
  2.主要生活场所及主要影响人
  调查显示,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累计频次为532,其次是托幼机构,累计频次为341。绝大多数学前儿童主要由母亲抚育,累计频次为648,其次是父亲,累计频次为160,由此,父母也就成为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人。
  3.家庭气氛
  83.5%的调查对象选择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16.2%选择一般,只有0.2%选择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由此表明绝大部分家庭气氛是和谐的。
  4.活动空间及设施
  调查中,63.5%的家长表示能在家中为儿童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但也有36.5%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从为学前儿童提供玩具、图书等设施情况看,25.3%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较多的玩具图书,57.2%的家庭选择一般,16.8%的家庭提供的玩具图书不多,还有0.7%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玩具图书。数据显示,儿童拥有的玩具和图书数量与家庭收入有一定关系,家庭收入越多,越有条件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玩具图书。两者关系可见表1。
  
  (二)家庭教养状况
  1.儿童母乳喂养状况
  调查显示,80.1%的家长能够母乳喂养儿童,但也有19.9%的家长未能做到母乳喂养。进一步地,从家庭区域来看,乡村区域的家长母乳喂养比例最高,达到85.9%,城镇家长最低,达到76%,城市家长介于两者之间,达到81.2%。
  2.儿童一日生活状况
  儿童一日生活主要包括睡眠、进餐和户外活动等,儿童每日睡眠时间、进餐次数和户外活动时间与其年龄大小紧密相关。表2、表3和表4分别展现了本调查中不同年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每日进餐次数和每日户外活动时间的状况。
  


  3.亲子沟通与亲子活动
  在亲子沟通方面,90.7%的家长选择能经常与儿童交谈,只有0.6%的家长不能与儿童交谈,另有8.7%的家长偶尔可以和儿童交谈。但在亲子活动方面,只有47.8%的家长表示能经常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49%的家长能偶尔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还有3.2%的家长不能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进一步地分析,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家长在此方面的表现有一定差异,更多的城市区的家长能经常在家中与儿童亲子互动,相比而言,乡村家庭则不能如此。两者关系可见表5。
  
  (三)家长教养知识及观念现状
  1.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意愿
  在对育儿知识,尤其是有关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上,只有6.1%的家长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占21.4%、只了解一点的占62.8%、还有9.6%的家长不了解;但多数家长还是有了解育儿知识的意愿,其中,非常迫切的占40.4%、比较愿意的占56.2%、无所谓的占2.8%、没有意愿的仅占0.6%。
  2.家长获取教养知识的途径
  家长获取抚育儿童知识的途径可见图l。图1表明,家长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其次是通过与他人交流以及观看电视等影视作品,而通过正规学习则比较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家长文化程度越高,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的比例也越高。两者关系可见图2。从家长职业角度分析,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的家长,其职业为军人、专业人员和教师的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4.1%、63.9%、62.3%,而位列后两名的是个体劳动者 和农民,分别为45.4%和29.2%。从地域角度看,城市和城镇家长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的比例分别达58.5%、53.6%,而乡村家长只有30.7%。
  3.家长所欠缺的教养知识
  目前,家长所欠缺教养知识的状况可见图3。图3显示,家长主要欠缺学前儿童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考虑到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其所欠缺教养知识的状况可见表6,由此表明,不管家长具有何种文化程度或从事何种职业,学前儿童教育学和学前儿童心理学仍是家长所主要欠缺的知识。
  表6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家长欠缺教养知识状况
  4.家长对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及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侧面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其中,67.5%和29.6%的家长选择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2.4%的家长认为无所谓、只有0.5%认为没有必要。
  


  那么,在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家长最关注儿童哪方面的发展呢?结果可见图4。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家长最关注的是开发儿童智力,除“其他”以外,家长较少关注儿童能否与人友好相处。但结合家长的文化程度,可以发现,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家长越来越关注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两者间关系可见图5。
  从家长职业角度看,最关注儿童“情绪愉快”的是军人和教师,分别有35.2%和34%,位列最后的是农民,只有23.2%;另外,关注儿童“与人相处”的前三位是军人(27.8%)、专业人员(24.6%)和教师(24.5%),后两位是个体劳动者(19.6%)和农民(17.8%)。
  5.家长对早教机构的了解程度、送儿童进入早教机构的意愿以及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
  调查显示:家长非常了解早教机构的占4.7%、比较了解的占17.4%、了解一点的占55.4%、不了解的占22.5%。
  对于是否愿意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家长非常愿意的有32.5%、比较愿意的占52.8%、无所谓的占11.4%、不愿意的占3.2%。从家长职业看,家长为农民的最想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占43.8%,位居首位,而家长是教师的则位居最后,只有20.8%;从地域看,乡村家庭对早教机构最迫切,比例达47.9%、城镇和城市家庭比例较接近,各为29.7%和28.2%;若从家长的文化程度看,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最想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占45.3%,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家长最想送儿童进人早教机构的意愿并没有增长,家长文化程度达到本科水平的,只有14.6%的家长有此意愿。
  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的过程中,会考虑哪些因素?有何标准?结果可见图6。由图6可见,在选择早教机构时,家长的选择标准依次是:有无正规的教学方案、教育理念是否先进,师资水平如何、环境设施如何、距家远近以及其他。
  进一步的数据显现,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与其职业有一定关系。两者关系可见表7。
  总体来看,家长职业是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军人和专业人员的首选“正规的教学方案”这一标准,而家长为教师的则首选“教育理念先进”这一标准;除“其他”外,只有家长职业为个体劳动者的最少考虑“环境设施好”这一标准,其余家长考虑最少的则是“距家远近”。具体来看,在考量早教机构“距家远近”这一标准时,家长为军人的比例最高,家长是教师的比例最低;对于“教育理念先进”这一标准,家长是教师的选择的最多,家长是农民的选择最少;在选择“师资水平”这一标准时,家长是军人的最多,家长是农民的则最少;最关注“环境设施好”的家长是军人,关注最少的家长是农民。
  另外,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与所居住区域也有一定关系。与其他地域相比,地处乡村的家长对早教机构的标准要求很有代表性,除“其他”外,他们对“正规的教学方案”要求最高,达71.2%,而对离家远近、师资水平高、教育理念先进、环境设施好等标准要求则最低,分别为12.3%、16%、24.5%、17.8%。
  
  四、分析讨论
  
  (一)家庭教养环境现状分析
  家庭教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气氛、家庭环境等因素。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亲属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人数的多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家庭结构核心化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我国核心家庭户占65.77%。本调查显示,学前儿童家庭结构也以核心家庭为主,总体状况符合家庭结构的发展趋势,但核心家庭比例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比较上升。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所调查对象为学前儿童家长,由于儿童年龄小,父母工作的繁忙,需要与祖父辈居住在一起,提供育儿方面的帮助;二是所调查对象多为居住在城镇或乡村的家长,受农村文化传统的影响,联合家庭比较多。但不管是何种家庭结构,调查表明,承担起抚养儿童重任的主要是母亲、其次是父亲。换句话说,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中,主要影响人是父母,也即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
  由调查结果可知,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因而,家庭的生活环境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家庭为儿童营造的精神环境看,绝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由此反映出其家庭气氛是和谐的,从而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从家庭为儿童创设的物质环境看,数据显示,有近三分之二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独立的活动空间,有四分之一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玩具、图书。由此反映出,家庭为儿童所提供的物质环境状况并不乐观,并且,研究还表明,儿童拥有的玩具和图书数量与家庭收入有一定关系,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家长能否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玩具图书。
  在家庭中。家长为儿童开辟独立的活动空间及投放玩具图书可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儿童提供良好环境,若受家庭收入的局限,不能为儿童购买充足的成长型玩具,则可以提供大量的自制玩具,关键是家长应具有这种教育意识。
  
  (二)家庭教养状况分析
  “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性目标。通过母乳喂养,不仅能为儿童提供最适合其营养需要的物资食品,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母子之间的依恋情感,从而为儿童提供其心理发展需要的精神食品。《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年-2010年)》提出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实现母乳喂养85%的目标。本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城乡家长平均母乳喂养率只有80.1%,尚未达到85%的目标,尤其是城市区和城镇的家长母乳喂养比例更低。
  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家庭,所以,家长应为儿童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科学喂养儿童,以保证其身体正常生长和发展,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卫生习 惯,促进稳定情绪的发展。那么,科学合理的生活日程应怎样安排?国家卫生部在所制定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中对不同年龄儿童一日的饮食、睡眠和日常活动进行了详细规定,可见表8。
  表8中,其他活动时间包括儿童觉醒时间、盥洗、自由活动、游戏、休息等。另外,对于3-7岁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也有规定。从饮食讲,幼儿园的进餐次数一般为“三餐一点”,即早、中、晚三餐和午后点心;从睡眠时间讲,总的睡眠时间为10~12.5小时,其中,昼间睡眠1次,时间2~2.5小时,夜间睡眠10小时;每日至少保证儿童有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依据上述规定分析本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许多家长的安排缺乏科学指导、随意性强,或凭借经验办事、或以成人的一日活动为参照物,不顾及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得各项日程的安排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若以1-2岁儿童为分界,比之年幼的儿童睡眠时间不足,达到规定时间的比例较低,相应地,户外活动时间过长;而比之年长的儿童则是进餐次数不够,多以成人生活习惯为标准。比如:1-6个月的儿童,只有16.2%睡眠时间在16小时以上,6个月-1岁的儿童,只有8.5%睡眠时间在14-16小时;而户外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6个月-l岁的儿童占44.7%,1岁-2岁的儿童占32.4%;进餐次数的安排上,74.8%的3岁以上儿童进餐次数只有3次,2-3岁儿童中,有53.5%的儿童进餐次数在3次。
  家长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是亲子间最常见的互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讲故事或做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仅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新知,还能促进儿童品德、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具有突出的教育作用。调查显示,若论泛泛地与儿童交谈,90.7%的家长表示能做到,但若从较深入地与儿童互动,给儿童讲故事或做游戏,只有47.8%的家长表示能经常做到,而城镇和乡村的家长甚至是这一比例也达不到。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曾明确提出婴幼儿家长的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到85%以上,而上述分析说明,在具体的家庭教养实施中,不管是养育儿童还是教育儿童,家长对科学养育儿童的知晓状况不佳,存在许多问题,很多家长不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为依据随意安排儿童一日生活、许多家庭亲子互动贫乏,从其深层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家长把对家庭教养简单地看作是让孩子吃饱睡好,没有意识到科学育儿、亲子互动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深远意义;没有意识到不管多大年龄的儿童都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情感的独特个体,他们有着多重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科学、合理的一日活动与亲子互动不仅仅是要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物质需求,更应该借此促进儿童良好习惯、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三)家长教养知识及观念分析
  1.关于家长教养知识的分析
  从现状分析,家长对育儿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佳,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家长对育儿知识只了解一点甚至是不了解,但从未来远景看还是充满希望,因为有96.6%的家长表示非常迫切或比较愿意去学习和了解育儿知识,从而为充实家长教养知识提供良好开端。从家长实际出发,目前,家长所欠缺的教养知识集中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方面,而且这一特点带有普遍性,也即不管家长文化程度高低或从事何种职业,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都是家长所主要欠缺的知识。这一特点一方面反映出家长对儿童身心特点把握的欠缺,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家长认识到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以及渴望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科学教育儿童的意愿。
  调查发现,在日常养育儿童的过程中,家长对教养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阅读书籍或杂志,而通过正规学习获取知识的比例较低。随着整个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正规渠道出版的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和杂志愈来愈多,书籍和杂志比较经济实用、可读性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具有其他途径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成为家长获取育儿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在常理之中。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发现,家长通过书籍和杂志了解育儿知识与其学历水平、居住区域和职业有一定内在联系。从家长所居住区域以及所从事职业看,30.7%和29.2%两个统计数据可以相互印证,说明与其他家长相比,乡村农民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的比例最低;从家长文化程度看,学历水平越高,家长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获取教养知识的比例也随之提高。之所以如此,可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分析,客观上,受居住区域和职业的限制,这些家长可能不易获得有关书籍和杂志,而从乡村农民以及学历层次较低的家长自身主观原因分析,是由于这些家长没有这样的兴趣和意识去不断读书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2.家长教养观念分析
  家长教养观念指家长在教养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本调查是通过家长对早期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以及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侧面等问题的选择判断来体现其教养观念。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家长比较重视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但若从具体的发展观层面上分析,家长所持有的教养观念却有所偏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家长最关注的是“开发儿童智力”,而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比较忽视,尤其是对儿童能否与人友好相处这一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较少关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农民对于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关注程度最低;另外,文化程度越低,家长对于儿童“情绪愉快”和“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关注程度也越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儿童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演变过程:片面强调儿童“身体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提倡“智力开发”——关注“个性和谐发展”,应该说,这一认识过程越来越接近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儿童的发展是其身心各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发展过程。随着人们对儿童发展的不断认识、社会对人才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完整儿童”成为现代学前教育所提倡的新理念。所谓“完整儿童”是指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平衡的儿童,是指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社会性的整合性发展。那么,由此来分析目前家长所持有的教养观念,可以说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传统观念之上,过度地关注儿童“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陈旧认识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是不相吻合,所以,这种观念的滞后就给家长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即转变教养观念,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家长对早教机构的认识分析
  早教机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正规场所,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早教机构指各种形式的幼儿园、托儿所、亲子园等。   调查表明家长对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并不很了解,约有五分之一的家长非常和比较了解早教机构,其他则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尽管家长不甚了解早教机构,还是愿意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接受教育,家长无所谓和不愿意送儿童进入早教机构的只有14.6%,其他则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尤其是乡村农民,对早教机构的需求最为迫切,与其他家庭相比,接近一半的乡村农民最想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
  


  绝大多数家长希望把儿童送进早教机构,那么,家长选择早教机构的标准是什么?有何考虑?理论上讲,衡量一所早教机构优劣的标准多种多样,但不外乎外层和内核两方面,诸如距家远近、环境设施如何、有无正规的教学方案可视作是对早教机构最基本的外在要求,而师资水平如何、尤其是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才是决定早教机构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因此,家长对某一标准的注重一定角度上折射出家长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其深层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到到本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对早教机构的取舍还停留在外在的基本要求上,外层要求与内核标准两者相比,选择频次总和几乎是2:1;从家长职业分析,只有家长为教师的把“教育理念先进”作为首选标准,其余家长首先考虑的均是“正规的教学方案”这一标准;相比之下,乡村农民在“环境设施好”“教育理念先进”和“师资水平高”等标准的选择中,比例最低,说明不管是外在要求还是核心要素,乡村农民对早教机构的要求相对较低。之所以存在这种现状,原因如下:首先缘于大部分家长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只关注外显的标准而忽视内隐的标准,而教师的职业优势使他们比之其他家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是一些早教机构在招生宣传中的导向作用,多以“××教学方案”吸引和说服家长;最后也反映出农村早教机构发展的不足,使得乡村农民不能对早教机构有过高的奢求。
  
  五、调查结论
  
  1.学前儿童家庭结构也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父母。
  


  2.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表现在:很多家长不能科学地安排儿童一日生活、家庭亲子互动贫乏;家长不甚了解科学育儿知识,主要欠缺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大多数家长过度关注儿童“智力开发”,忽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家长不很了解各种类型的早教机构,多从外在标准评判和选择早教机构等。
  3.相比而言,乡村农民获取教养知识的资源较贫乏,他们通过阅读书籍或杂志了解科学育儿知识的比例最低;他们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情绪愉快”“与人相处”等方面的发展关注程度最低;农村早教机构发展严重不足,农民对早教机构最渴求,对早教机构的要求较低。由此看来,改善家庭教养现状的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民。
其他文献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还是靠农民。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如果新时代农民跟不上现代化的步伐,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引导和教育农民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将是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现代化 新时代农民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是农村的
期刊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
期刊
几年来,辽宁省瓦房店市整体构建家长学校工作,科学安排家庭教育内容,创新认识,创新实践,注重实效,常抓不懈。做到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为主线,以感恩教育为重点,使家庭教育更加体现时代感,贴近家长,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科学地教育子女,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取得了教育最佳效果,并形成了具有瓦房店市自身地域特色的家庭教育新格局。    一、贯穿“一条主线”    我
期刊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谈婚论嫁的黄金期,“80后”年轻父母也应运而生。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与终身老师,年轻的“80后”父母在实现“小皇帝”与现代父母的角色转换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与难题呢?他们将以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在“421”中国式家庭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提高“80后”年轻父母的育子素养已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母亲素养工程”的深入实施,我
期刊
小城镇建设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项大战略,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成效显著,但各地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城镇建设规划滞后。有些地方小城镇发展很快,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规划,但有些地方两个或多个相邻的镇已经联在了一
期刊
一、国内外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一般而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 ,母亲的参与比较多,对孩子的管教也较为细致。而父亲在家庭经济生活中承担的责任较多,这就使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越来越少,在家庭教育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弱。香港民主协进会曾访问过600 多位父亲及其子女,结果发现,有六成父亲表示由于自己工作时间太长,与子女沟通不足,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大部分父亲对自己的评分为不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房地产行业一直备受关注。其健康发展与否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当前该行业总体来说,小开发商居多、市场分额小、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对该行业将来何去何从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核心竞争力 和谐社会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容的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房地产行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而房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的问题,足见其重要性。从分析我国土地问题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呼吁大家珍惜土地,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土地问题 深层次原因 科学发展观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部分引用了河北省一个关于土地使用案例,主要考察了国土资源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土地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也是
期刊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今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流动人口家庭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批的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而且越来越多的儿童就出生在流入地的城市中。流动儿童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逐渐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心幼儿园的20名3
期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缓解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的选择,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