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把课堂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活学活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同时,很多县区等中等以下发展区域的专职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对课题研究感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多数还仅仅局限于自身学科传统的教与学方法上。当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实际应用的领域狭窄,而小学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等一些问题,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难以被大部分学生灵活掌握,教学目的的实现存在很多困难。为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的窘境,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新的生机,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将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优化结合,发展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老师学习新课标,践行新思维
目前正在全国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
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便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也会为课堂教学缺乏色彩元素而发愁。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时,便极大地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学显示的多媒体化、生动新颖,教师利用语言的调节与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面交流。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能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文体,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觉得无趣,更会使得文章似鸡肋般无味。而把信息技术悄然融合到语文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威尼斯风光的录像。接着提问:“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独特风光呢?”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威尼斯的建筑”、“我看到了纵横交叉的河道”、“我看到了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异国他乡美丽的风光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更快、更好、更深地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教《向往奥运》一课,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文意,学生比较害怕学习这类文章。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制作了一个“百年奥运”的幻灯片课件,把在网上下载下来的与历届奥运有关的十多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再插入一段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歌旋律,使学生陶醉、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要有适当难度;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这应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
三、结语
课程教学与创新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还要正确处理好“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学科教学整合还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
一、老师学习新课标,践行新思维
目前正在全国展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
因此,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认识到自己不只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跳出只教计算机知识的误圈,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计算机教育)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必要的革新。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例如,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便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也会为课堂教学缺乏色彩元素而发愁。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时,便极大地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学显示的多媒体化、生动新颖,教师利用语言的调节与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面交流。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能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是喜闻乐见的文体,若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觉得无趣,更会使得文章似鸡肋般无味。而把信息技术悄然融合到语文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威尼斯风光的录像。接着提问:“你从片中看到了哪些独特风光呢?”学生的眼里闪烁出兴奋的光彩,纷纷举手畅谈:“我看到了威尼斯的建筑”、“我看到了纵横交叉的河道”、“我看到了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异国他乡美丽的风光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兴趣,更快、更好、更深地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教《向往奥运》一课,因为课文语言较为感性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文意,学生比较害怕学习这类文章。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利用电脑制作了一个“百年奥运”的幻灯片课件,把在网上下载下来的与历届奥运有关的十多张精美的图片制作成一个连续播放的幻灯片,再插入一段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歌旋律,使学生陶醉、惊叹。同学们的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朗读课文,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计算机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要有适当难度;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这应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
三、结语
课程教学与创新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因此,面对老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还要正确处理好“新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学科教学整合还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