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初婚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ju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传》
  刘再复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
  定价:48.00元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 “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谣言
  鲁迅从仙台到东京不久,夏季已经来临。
  到东京之后,他把学籍放在东京德语协会的德语学校,仍然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领取清朝的官费。他对德文原来有一些基础,现在进一步学习,想以此作为钥匙,去打开西方文学之窗。这时在鲁迅的心中充满着拯救民族的纯真热望。然而,对于鲁迅的这种崇高的抉择,在东京的友人们却不能理解,反映很冷淡。那时,在一般青年留学生的心目中,只有理工或政治,才是救国和自救的药方,而空洞的文学对于自己和民族似乎都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很奇怪,为什么聪慧过人的鲁迅,竟要把人生抛进文学的深渊呢?
  当鲁迅正在思考着如何开始这新的选择后的第一步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母亲从家乡接连不断地来信,催他回去结婚,有时一天竟有两封信来催促,弄得鲁迅焦躁不安。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命令,他既没有顺从的思想准备,也没有反抗的思想准备。1906年,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父母主宰婚姻的时代,哪怕是最慈爱的父母,也不愿意放弃裁决儿女婚姻命运的权力。这个几千年来的习惯力量,是强大的,它在继续地制造着许许多多青年男女的悲剧。鲁迅身在异国,似乎比较容易逃避家庭安排的命运,然而他热爱自己的母亲,同情母亲的寡居生涯,理解母亲的内心的寂寞。他不愿意刺伤母亲的心,于是,他妥协了,回国了。
  周老太太所以如此匆忙地决断鲁迅的婚事,是因为她听到一个谣言,说是在日本留学的一位同乡,看到鲁迅和一个日本女人结了婚,而且看见他们领着孩子在神田街头上散步。周老太太听到这种谣言是不能不慌乱的,那时确有一些日本女子嫁给中国留学生。当时的留学生有不少是出身富裕的,其中很多人甚至还雇着佣人。就经济状况说,日本的学生毕竟赶不上留学生。那时,在日本的《万朝报》上曾刊登过神保町的漂亮姑娘嫁给中国留学生的消息。而且,这样一结合,留学的人也留在遥远的日本了。一种恐惧情绪控制了周老太太:如果这消息竟是真的,那可怎么办呢?鲁迅是她的长子,日后家庭的重担是要靠他来担当的呀!
  周老太太选择的新娘,名叫朱安。平常家里的人都亲切地叫她“阿安”、“安姑”。她是一个富裕之家的女儿。家就在绍兴城内的丁家虚,是鲁迅叔祖母玉田夫人兰太太的同族。这门婚事也正是玉田夫人的大儿媳妇,即周伯的妻子谦少奶奶的提议。这位年轻的少奶奶,出身于绍兴赵氏大族,漂亮,能干,很有《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之风。她和鲁迅的母亲住在一个院落里,两家只有一墙之隔,可以隔墙呼话。
  每天一早起来,谦少奶奶就会亲热地给老太太问安,使周老太太和她有朝夕相处的亲切之感,在丈夫去世、儿子远离的凄冷岁月中,周老太太很喜欢和这个善于言词的晚辈媳妇闲谈。谦少奶奶出于对老人的关怀,便介绍了婆婆的内侄孙女阿安来给周老太太当大儿媳妇,让老人有个贴身的陪伴,周老太太欣然同意,而且和朱家订了婚约。
  
  服从
  鲁迅当时远涉滔滔的大海去异国深造,怀着伟大的生活目的,追求知识,追求光明,个人的事,想得很少,结婚的事,更是从未想过。对于做媒的周玉田老人一家,他是熟悉的,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至于说到朱安,鲁迅恐怕并没见过。到了鲁迅去南京求学后的1899年5月14日,周家曾撑着两条船去夹溏看戏,当时男女分开,各坐在一条船上。在女子坐的那一条船上,除了鲁迅的母亲、玉田夫人和媳妇谦少奶奶外,还有一个就是朱安。也许那时母亲就为儿子看中了朱安,但鲁迅不知道。而母亲所安排的这种命运来得这么突然,他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深思熟虑,只有一个单纯而幼稚的愿望:不能违抗母亲的命令,不能让母亲难过。他想:
  “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就随她去吧!”
  鲁迅终于怀着这样的心情同意和朱安结婚,接受母亲给予他的“礼物”。人是复杂的,一个很善于认真思考的人,有时也可以表现得很简单和草率。他此时在这个人生的重要课题面前,竟一切都迁就了慈爱的、然而因袭封建传统做法的母亲。他的结婚,与其说是对朱安的爱,不如说是对母亲的顺从。
  这位非常热爱自己的母亲的留学生,默然地服从着母亲的一切安排,按照旧式婚姻仪式完了婚。婚姻仪式后,鲁迅被他本家兄弟周冠五和新台门子传太太的儿子周明山二人扶着上楼入新房。他始终沉默着,扶他的时候,他不推辞,也没有一句话,在别人导演的这场似忧似乐的悲喜剧中,机械地充当着无言的主角。 眼前的一切,仿佛是现实,又仿佛是梦。出现在鲁迅的面前的新娘,是一位生着一副黝黑狭长的脸孔、矮小的身材、裹得尖尖的小脚、给人以发育不全的病态感觉的少女。伤心、懊悔、失望,不知所措,掺杂着悲凉的同情,一时纷至沓来,齐集心头。鲁迅脸色阴郁地沉默着。
  这一切,正如他以后曾经产生强烈共鸣的一位少年的诗中所写的: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鲁迅很快地感到现实强加给他的无爱情的婚姻的痛苦。因此婚后没几天,他就匆匆地返回东京去了——他对母亲表示了一种反抗。
  真挚地疼爱鲁迅的母亲,没有想到,她的一片好意竟造成了儿子痛苦的精神重担。但是鲁迅清醒地知道:朱安也是旧式婚姻的牺牲者,她对此是不能负任何责任的。鲁迅对友人许寿裳说:“这是母亲送给的礼物,我只好供养她。”于是,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他只好同朱安保持着形式上的夫妻关系。没有爱,也没有恨,没有欢乐,也没有争吵。
其他文献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  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健康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
中医治则、治法、养生的源头都在《黄帝内经》。为什么《黄帝内经》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视为珍宝而备受推崇呢?因为在“内经”时代,人类心智开启,睁着明亮清澈的眼睛,感受观察着真实的自然。眼看心悟,天人真正的合一,很少有迷雾障眼惑心。《黄帝内经》是古人在天地间,体悟宇宙万物之道后发出的,回荡于中华大地上两千年而不息的心声。这心声教诲我们如何立于天地自然之间,体悟感知“道”,触摸聆听“道”,顺应遵守“道”。 
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他“20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制,痛斥过蒋介石。作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之一,刘文典内心追逐的永远是独立与尊严。    蒋介石与刘文典见面的情形,是学界至今津津乐道的一大趣闻。  1928年11月2
老婆如同选干部,选干部看什么?第一看条件能力是否符合岗住需要,第二才是你的个人喜好。光喜欢不行,再喜欢,再感情浓烈,在刚性现实面前,也难持久。  婚前她(安叶)做好了思想准备,泰山压顶志不移,身临其境方知,真正需她对付的不是泰山压顶,是滴水穿石般日常的反复的琐屑磨蚀。  ——摘自《成长》  9月17日,在位于朝阳区第五广场的当当网总部里,王海鸰兴致勃勃地向到新书发布会的记者介绍自己的新书《成长》:
作者:李秋沅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书籍简介  一个沉醉于冒险的顽童,怎样种下毕生追寻的理想?一个叱咤田径场的少年,如何成为妙手仁心的医者?一个久别医坛的中年人,历经哪些磨难涅柴为业界泰斗?一位历尽坎坷的老人,凭什么两次在病毒肆虐时力挽狂澜……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专家。他以诚信做骨架,以大爱为经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完美诠释了院士的职责,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
2011年8月底,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组成检查组,对湖南省有关出版单位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其中的9个项目进行了实地抽查和计分考评。从检查情况来看,湖南省承担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情况良好。  2009年至2011年,湖南省共有21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截至2011年7月底,已有4个项目完成结项,其余17个项目尚在实施之中。在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以下简称
《格萨尔王》6种语言全球首发    本刊讯(记者尚莹莹)9月4日下午,重庆出版集团“重述神话”全球出版项目——阿来《格萨尔王》新书全球首发式在北京举行。《格萨尔王》中文版首印20万册此前已在全国各地上市。  据介绍,《格萨尔王》是重庆出版社品牌产品“重述神话”丛书推出的新品,该丛书是首个跨国合作出版项目,由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社共同组织实施,参与创作的作者均为世界级的作家。此前重庆出版社已经
对美国来说,20世纪60年代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宛如我们至今念念不忘的80年代,仿佛每个国家皆有一段时光的民族记忆余情末了,余痛难消,荡气回肠。肯·克西,垮掉派的一代宗师,他眼中的60年代美国社会就是一座大疯人院,关在里面被毁灭的则是“我们这一代精英”,愤怒的抗议从《飞越疯人院》开始。  小说开头一句“他们在外头”先声夺人,一个精神病医院的场景缓缓开幕。  红发麦克墨菲如天神现身,仿佛是上帝派
熊丙奇先生的教育评论素以锐利直言闻名,其显示的不仅限信息和知识,而尤具眼光和器识。本书是他继出版《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教育熊视》之后,又一深度剖析中国教育问题的力作——对改革开放30年之际的2008~2010年中国教育_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民间解读,并结合三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未来教育改革,诊断了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直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每年
这是一本从贝因美的发展探讨服务经济时代的公司革命的新书。作者陈惠湘对中国企业界的持续观察,做的一件事就是企业实证研究,贴身观察企业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出理论出来。这跟企业报告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在他早前出版的《联想为什么》中已见端倪。神州数码老大郭为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亦有交代,无非是这种研究对中国企业有多大的重要性。  郭为说,难能可贵的是惠湘虽然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仍然在继续他的变革管理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