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Meta分析

来源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系统评价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关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儿童过敏性疾病预防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9月,应用Stata 11.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预防湿疹(RR=0.84,95% CI:0.73~0.98,P=0.022)和食物过敏(RR=0.82,95%CI:0.68~0.98,P=0.028)作用显著,但对预防哮喘(RR=0.92,95% CI:0.80~1.06,P=0.231)、喘息(RR=0.98,95% CI:0.89~1.07,P=0.635)、过敏性鼻炎(RR=0.99,95% CI:0.78~1.26,P=0.945)和过敏性鼻结膜炎(RR=1.13,95% CI:0.86~1.49,P=0.376)无显著作用.结论 生命早期益生菌干预对儿童湿疹、食物过敏具有预防作用,但对哮喘、喘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鼻结膜炎无预防作用,对于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马梨形虫病(EP)是由巴贝斯虫属的驽巴贝斯虫(B.caballi)和泰勒虫属的马泰勒虫(T.equi)感染引起的蜱传马属动物疾病.为建立EP两种病原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T.equi和B.caballi 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经过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T.equi和B.caballi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马疱疹病毒Ⅰ型(EHV-1),马疱疹病毒Ⅳ型(EHV-4),马流产沙门氏菌(S.abortus
胰腺癌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消化道微生物群密切相关.近期研究发现,某些口腔、胃肠道和胰腺内的细菌、真菌和肝细胞病毒可能在胰腺癌发病机制中发挥潜在的病因作用.具体机制主要包括维持炎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新陈代谢和改变肿瘤的微环境.在这篇综述中,探讨了消化道微生物与胰腺癌之间的联系,探讨微生物群在胰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并深入了解消化道微生物群在胰腺癌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高危型HPV (HPV16/18)表达及阴道菌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宫颈癌组.纳入同期于我院治疗的43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CIN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年龄、绝经情况、孕次、产次、HPV16/18阳性表达、阴道菌群、饮食卫生习惯和家族遗传史)差异,并对有差异信息进行赋值,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年龄、
非洲猪瘟(ASF)于上世纪20年代首次报道于非洲的肯尼亚,后传入欧洲与南美等地.2018年8月3日首次发生于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目前全球已鉴定出至少24种基因型的ASFV ,大部分流行于非洲.基因I型ASFV曾于上世纪50~90年代流行于葡萄牙、西班牙、古巴、巴西等国家,而欧亚大陆国家主要流行2007年与格鲁吉亚疫情同源的基因II型ASFV.目前, ASF尚无商品化疫苗或有效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扑杀感染猪群进行防控.对其流行病学监测及流行株的病原学研究,对ASF防控及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期刊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唾液酸成分,大多数唾液酸是以与人乳低聚糖(HMOs)结合的形式存在.已有报道称唾液酸可以促进婴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但唾液酸的代谢机制和生物功能并不十分清晰.唾液酸作为母乳中的一种有效营养成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可促进有益微生物群的生长和新陈代谢,益于婴幼儿肠道健康和免疫功能.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还具有抗病毒活性,在新生儿肠道的黏膜中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微生物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对细菌、病毒和真菌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此外,唾液酸化的母乳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保护新生儿
为了解安徽省散养鸭群中菲莱氏温扬球虫的感染情况,本实验采集安徽省不同地区散养鸭的粪便样品487份,利用基于菲莱氏温扬球虫18S rDNA的PCR方法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样品测序后经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49个菲莱氏温扬球虫阳性样品,18S 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及构建的进化树分析结果均表明PCR获得的序列均为菲莱氏温扬球虫18S rDNA基因序列.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安徽省散养鸭菲莱氏温扬球虫的感染率为10.10%(49/487),其中,4周龄~8周龄鸭的感染率(14.69%,26/
为评估禽流感(H5+H7)重组杆状病毒载体三价灭活疫苗(rBH5-11株+rBH5-12株+rBH7-2株)对家禽的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将制备的3批疫苗接种21日龄SPF鸡,并进行疫苗的效力检测及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流行株的攻毒试验;同时将该疫苗接种商品蛋鸡和鸭,进行免疫抗体持续期研究.疫苗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3批疫苗常规剂量(0.3 mL/只)分别接种SPF鸡后3周,免疫鸡血清中针对H5亚型Re-11株和Re-12株、H7亚型H7-Re2株AIV的平均HI抗体效价为7.9 log2~8.
为降低鼠源单克隆抗体(MAb)在猫体内引起的免疫原性,本研究针对猫细小病毒(FPV)制备具有猫源抗体恒定区基因的鼠-猫嵌合抗体.本研究首先克隆具有FPV中和活性的MAb(4F6)的重、轻链可变区基因及猫天然抗体(NAb)重、轻链恒定区基因,通过融合PCR获得鼠-猫重组重、轻链基因片段(CH/CL),构建嵌合抗体表达载体(pMC-CH、pMC-CL),并经菌落PCR鉴定正确后转染CHO-K1细胞,并使用100μg/mL博来霉素(Zeocin)筛选,经有限稀释法将其克隆纯化后经双抗体夹心ELISA与weste
在GNSS接收机信号跟踪阶段,跟踪环路容易因为载体高速运动导致环路失锁.为了提高跟踪环路的动态性能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和强跟踪滤波的跟踪环路.在传统跟踪环路的基础上,以同相、正交各支路输出为观测量,在平方根容积卡尔曼滤波中引入渐消因子以提高跟踪环路的鲁棒性,对伪码相位和载波多普勒频率作统一估计.动态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二阶锁频环辅助三阶锁相环,所提出的跟踪环路定位、定速误差减小了25%以上,可以为后续的导航解算等模块提供更为可靠的观测量.
2018年1月,中国江苏省报告了一例人感染H7N4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uman/H7N4)的病例,这是继人发生H7N9 AIV感染后的又一起人类感染H7亚型AIV的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家里饲养的家禽(鸡、鸭)体内也分离到了相同亚型AIV(poultry/H7N4),说明该人感染的AIV极可能来自家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