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巧问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的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师生活动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事实上,有效的、高效率的提问能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解决问题.因此,数学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生成过程.只有恰如其分的提问设计,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用“层递式”的问题设计诱发学生的思考力
  数学知识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是现实世界中实际问题的数学抽象.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要呈现合理性、连贯性和层递性的特点,它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准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让不同水平层次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思考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椭圆》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椭圆”的概念,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图钉,按照课本要求画椭圆,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刚才的画图说明了什么?学生观察自己的画图过程后,就提出了椭圆的定义: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叫椭圆.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做以下实验 :①在绳长不变的条件下,改变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 ②当两个图钉重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③当两个图钉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④当两个图钉固定时,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间距吗?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能画出椭圆必须满足的条件,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画法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通过以上各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引导,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概念的严密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提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成.
  用“联珠式”的问题设计深化学生的学习力
  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处于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都会造成链子的脱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与之相仿.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部分,若处理不好,则很容易成为制约学生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关卡,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关联处设计好问题呢?我们应努力探究教材中潜在的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过程,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角和与差的正、余弦公式,教师可通过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是分别用两角的正弦、余弦来表示的,请用tanA、tanB来表示tan(A+B)”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这样,学生已经从教师的“教”升华为自主的“学”,走出认知的制约,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力.
  用“DIY式”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教学活动应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创造过程.根据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我们可采取下面的策略:(1)创设情景,寻找可使学生产生数学化的问题,把大量的数学题材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2)指导、启发学生亲自再发现前人已得到的数学成果,教师起“助产士”的作用.(3)让学生自行创作.交给学生自行创作的任务,教会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水平,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习题“若x,y∈R+,且x+y=1,求+的最小值”和“若x,y∈R+,且+=1,求x+y的最小值”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结果.然后提出问题:“若x,y∈R+,且x+y=1,则+的最小值是4;若x,y∈R+,且+=1,x+y的最小值也是4.那么若x,y∈R+,且x+y=1,则+的最小值是不是与若x,y∈R+,且+=1,则x+y的最小值相同?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后,答案也许就会水到渠成了.正当学生自我陶醉时,教师又可进一步设计能让学生提出更一般结论的相关问题.这样,在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便又可得到了更一般的问题 :“若a ,b是正常数, x ,y∈R+,且x + y=1,求+的最小值;若a ,b是正常数, x ,y∈R+,且+=1,求x + y的最小值.”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探讨和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基本不等式”中求最值问题的条件有了一个更深刻的印象.由于问题的提出和研究都是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都是在他们的自主参与下解决完成的,因此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会更投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目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1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
不久前,江苏省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这样极具轰动效应的教师“流动制”,就是剑指这些年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就是通过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来实现教育公平。该意见稿一经出台,便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热议。从实行教师“流动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讨论这一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流动制”的背景    1. 义务教育
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求营养要均衡;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同样要求资源要均衡。营养均衡对人的身体有益,教育资源均衡对人的成长有利。作为校长要将均衡的理念深入头脑,管理中才能在大处看到方向,在小处选准把手。  1. 认识大均衡  基础教育要均衡,才有公平。大学可以有好有差,好的名牌大学侧重精英教育,一般大学侧重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这没什么问题。但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给大众的公共品,必须公平、均衡。 
高考结束后,Z以差重点线五分的成绩被一所热门的综合性大学录取。这在农村学校,无疑是一件喜事。毕竟,近几年生源素质每况愈下,每届学生能考取本科的也就那么一两个,好不容易才出这么一个高分尖子生。所有人都以为他一定会满心欢喜地读大学去,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选择了复读,在我班上插读。  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孩子不简单,有壮志雄心,非重点大学不读;也有人说这孩子读书读傻了,脑子进了水——现在的大学
本文是关于TIA患者临床特征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果之间相关性的一篇MeTa-分析。文章检索了国内外的主要医学数据库(CNKI、PubMed、SCI、Cochrane Library),最终17篇文献符
高中数学教材采用一纲多本已有多年,教学的实施与课程理念依然很难吻合.究其原因,不外有三:(1)高考形式与内容没有真正改革是首因.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短时间内无法作出大的变革,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2)改革过分强调了教师承担改革主体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承担者,但教师中的守旧势力、教师对理念的认同感缺乏等原因依然存在,因此短时间内也很难举起改革的大旗.(3)教材改革没有与课程理念完全吻合是一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许多理念已为广大一线的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如算法多样化、数学生活化,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等.但是,由于教师们在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使得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下面笔者以研讨课上的两节《找质数》为例,就过程性目标的落实进行探讨.  [片段1]  师:知道一个数的因数如何求吗?  生1:知道.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获取各方面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幸福感”的缺失,大多由于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所致. 因此,我们试着从高一层次——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数学课堂,创造性地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  1. 尊重生命个体,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不审视自
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笔者认为,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该避免合作学习中的机械性、盲目性。    一、机械、盲目的合作学习现象    现象一:某教师将语文课中一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问题,各小组学生按事先定好的编号,在小组内领取一个问题分头准备,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