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往事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2日,风雨兼程的中国摄影家协会迎来了自己的五十岁生日,在众多的贺礼中,《往事如歌——中国摄影家协会50年》征文集的出版,掀起了摄影人回忆的波澜。虽然,先进的印刷技术使五百多页的两本书掂起来很轻巧,但其中承载的历史却那么厚重。
  回首,往事如歌。那些念念不忘的岁月曾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消逝了;今看,《往事如歌》,我们至今感念不已的往事得以封存、升值。
  
  有容乃大
  
  捧读《往事如歌》,感触良多,概而言之是两个字:包容。
  包容是一种心胸,一种视野,更是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能包容才能和谐。《往事如歌》让人感到历经50年风雨的中国摄影家协会更加成熟,也更加具有凝聚力。如果真把《往事如歌》比作一首歌,那应是一曲混声、多声部的“大合唱”:有名人盛事,也有凡俗野趣,耐人寻味。其主要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宽容大度。
  两大本《往事如歌》的副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年”,但编辑们没有局限于协会本身工作的编年式总结,而是着眼于中国摄影艺术50年历程的宏观把握。对于在50年历程中有所作为的群体、名家,有重大影响的活动,都或浓或淡地有所渲染。如四月影会、厦大影友会、上海北河盟、“四五摄影”、“上海一日”、“艰巨历程”、“中国人本”大展等等,都有所记述。就连当年被视为“另类”的《现代摄影》的始末,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往事如歌》编织的只是历史的断片,疏漏自然在所难免,重要的是视野和姿态。
  二是兼容并蓄,不拘一格。
  中国摄影50年的历程,最值得关注的是:由单一走向多元。说白了,“样板化”是最具代表性的“单一”;题材、风格、流派的多样,主流与“另类”的共生、共进,乃至此消彼长,才算得上多元。惟有多元才称得上繁荣。
  《往事如歌》可谓“有编无类”,风光与人物,纪实与画意,新闻与艺术,正宗与旁门,主体与“另类”虽不无厚薄之差,但也是一视同仁。特别是多年来有争议或比较避讳的一些作品,如《别忘了孩子》、《太阳与人》、《好年景》,以及吸毒、精神病院等,都有所记述或展示。
  《往事如歌》分为 “征文集 ” 和 “文选集”,相互补充,这无疑是一高招。但外观却几乎一模一样,但愿读者在书店购买或者在图书馆借阅时,不会“顾此失彼”,凭添遗珠之憾。
   ——丁遵新 著名摄影理论家
  
  值得一读
  
  《往事如歌》出书后,我马上买了四册,老伴说我贪多:既是此书编委,又有文章入选,还怕看不到书吗?她哪里知道,我想先睹为快,又想与远在外地的朋友分享这种快乐。
  我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了四十八年,从未间断;我娶妻生女,住在红星胡同61号二十八载,直到楼房翻建,才迁了出去。因此在阅读《往事如歌》一书时,我比他人更怀有特殊的感情。只要文章直接涉及摄协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以及有关的人和事,我那记忆的闸门就会开启,就会感慨万千,使我对这段人生经历更加珍惜,对曾经共同战斗的老同事更加眷恋,对已故的老领导更加思念。
  《往事如歌》不仅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五十年的奋斗史,更折射、佐证了中国摄影半个世纪以来,从起步、发展、挫折、前进到再发展这一艰巨历程。材料谈不上系统,但却真实生动,因为每个作者都是亲历者和见证人,从理论和史料研究来说,都是难得的素材。
  也许受时间紧、人手少和经验不足的影响,《往事如歌》中有些文章未能避免一些差错,可说是美中不足。如有的文章称:早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摄影》就停刊了。实际上直到“文革”开始才被迫停刊,当时《中国摄影》1966年第3期已装订成册,但全部报废没有发行。又如有的文章作者错记年代,1973年至1977年的全国影展,并非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周年而举办,前三年的全国影展是10月1日开幕,配合庆祝建国24、25、26周年,后两年的全国影展是12月下旬开幕。这些从当时的《人民日报》上都可以轻易找到有关消息和报道。
  《往事如歌》续集应该出下去,不要再等10年,“中国摄影大师”、“杰出贡献摄影家”的事迹和成就,曾有不少文章纪念过,何不也编一本“摄影名人篇”尽早问世呢!
   ——佟树珩 原《大众摄影》主编
  因为有了历史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了解这个事情的历史,有了历史,现在的一切才有参考;有了历史,现在才不会成为浮萍;有了历史,人们才不会自大、浮躁。
  《往事如歌》这本书对我而言非常重要,虽然读起来不那么绚烂,但就是这些最质朴的文字,让很多历史有证可查。
  这些年,我尝试着为一些摄影界的老前辈作些访谈、整理,但遗憾的是有人已经去世,健在的老人也因身体状况不佳很难进行正常沟通……
  “五十周年”是个契机,应该有更多的作者写更多的历史,“六十年”“七十年”的时候还应有这样的作品。
  史海钩沉的事情,永远不嫌多!
   ——陈小波 新华社编辑
  往事中的细节
  
  我参加四月影会那年是25岁。那时,中国摄影家协会已成立了近25年。近25年的事情,由于身处其中,感受比较切身。那么前25年呢,《往事如歌》告诉我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我经历的一些事情,比如“四月影会”,极生动,极具故事性。但看了书中的讲述,觉得不过瘾。就我所见,四月影会第一展的170幅照片中大相径庭的不在极少数。到了四月影会第三展时,艺术上的不同见解甚至有了些火药味。这是历史的真正棱角,它由生动的细节组成,分析研究它们是总结发现的出发点。遗憾的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渐渐只记住了轮廓,而且是个模糊的轮廓。但我们毕竟记住了许多轮廓,也并非所有事件都缺乏细节,恰恰是《往事如歌》中的许多短小文章,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比如“《中国摄影》初创琐记”。
  影像是摄影人的化身,真实的细节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们共同组成我们的历史。记住它们,我们就有了根基。基于此,我们应该珍视《往事如歌》。
   ——任曙林 摄影师
  
  温故而知新
  韩子善 清华大学教授
  
  《往事如歌》回顾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成长的历程,这五十年确实是中国历史变革的五十年,也造成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多变,书中记录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及很多个人的真实故事和感悟,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往事如歌》的“歌”不仅包含了轻松快乐的歌,也包含了悲壮、惨淡的歌……还有很多可以回忆的事情,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做得更好。
  本书不足之处是——作为图文书,照片不充足。过去,历史主要通过“口说”和“文字”来展现,图片的出现让我们可以“看”到过去,所以图片积累和保存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透过图片“看”历史
  hakunamatata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对很多历史,只是有种朦胧的概念,而这本《往事如歌》,不仅让我对50年来摄影界发生的著名事件,如“四月影会”、“北河盟”有了详尽的了解,更让我通过这些摄影事件、人物,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大背景,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个了解历史的好途径。
  
  放在床头的必读书
  杨大洲 著名摄影师
  
  我看书很挑剔,但《往事如歌》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放在我床头、每天都看的摄影类书籍。这套书,经过提炼加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你了解过去的历史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知识性、趣味性、史料性上都有很大价值。
  我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二十年了,而书中所讲的很多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例如我刚加入协会时办公场所还是老房子,踏在地板上就会有那种忽悠忽悠的感觉,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可能都忽略了房子是什么时候翻修的,在这本书中就提到了详细的报批、翻修过程。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文章的文笔不够生动,语言有些宣传化,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在写往事的时候,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情境中的原因。
  
  青春之歌
  刘铁生
  
  原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
  《往事如歌》图文书是中国摄影人心中的青春之歌。它既有“文选集”中中国摄影历程的文章荟萃,又有“征文集”海纳百川、多层面表现摄影生态的故事。
  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的细节与情节在故事里表现,细节和情节是历史最丰富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而又永难磨灭。
  征文集细节和情节的串连和积累,丰富了中国摄影的历史。尤其征文集的名家摄影的话语、编者的慧眼,使之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那呼声、那企盼、那生机勃勃的创造精神,震撼摄影殿堂,带给中国摄影无限生机和力量。
其他文献
[编者按]民俗摄影是用相机记录了普通人的故事,民俗传承的文化生活。在这里作者讲述了新疆塔吉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借帕米尔高原上的婚礼为主线,以欢快的民族歌舞及鲜明的服装服饰,生动地展现了塔吉克人的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中国的西部边陲,绵延千里耸立着举世闻名的山脉——喀喇昆仑山,在这里居住着我国56个民族中唯一被划为白种人的民族——塔吉克人。当我真正置身于这个民族之中,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水上的路 日本  提起风光摄影,人们会立刻想到多姿多彩的山河湖泊或豪迈壮阔的林木景观。其实,风光摄影的创作风格多种多样,简单的场景也可以利用构图和影调使作品具有清新、空旷和灵动的意蕴。  奥地利摄影家约瑟夫?霍夫莱纳就是一位能够展现风景灵性和个性的摄影大师。他非常重视构图及前期曝光的控制,从人所共见的平淡场景中框取出人所不见之美,使原本看似简单的景物产生了灵动、缥缈之感。    密集的竹林 日本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儿,年三十儿的家庭聚会取消了,只剩下两口人过年。对于双方都有老人兄弟姐妹孩子的我们来说,第一次过两个人的年夜,感觉有点冷清,与日剧《昨日的美食》中史郎和贤二的圣诞餐颇有些相似。剧中史郎日日做的丰盛晚餐,几乎可以成为我们的年夜饭了。和食盒  《昨日的美食》是两个中年大叔的故事,史郎是律师,贤二是美容师,两人同居两三年了。为了养老省钱,史郎严格控制日常开支,去超市买打折食物,与邻居
Photoshop的“智能图层”是一个极好的设计,它可以将合成画面中的某种元素画面以智能形式置入整幅图像之中,可以随意剪裁、放大、缩小,而不影响智能图层的素质。最大的益处是把RAW的照片置入智能图层以后,随时对其使用RAW格式转换窗口调整,可以最大限度保证画质,从根本上杜绝反复调整对素材造成的损害。    1 选取素材  左图是在新疆赛里木湖畔拍摄的红云,天空层次极为丰富,右面一张拍摄自木垒的胡杨
在近期热映的电影《夺冠》中,白浪饰演了自己的母亲郎平。为了演好年轻岁月的母亲,她减去了30斤体重,在地板上奋力翻滚,身上留下了大片的伤痕,而这段经历赋予她的最大收获,就是让她深刻了解了母亲当年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深意。   演你妈妈年轻的时候,没有人比你更合适   在收到陈可辛导演发来的演戏邀请时,白浪想都没想就直接拒绝了。她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我不是演员,肯定不会去演戏的,何况我的工
时盘棋,河南长葛县人,1932年6月17日出生,1949年2月开始从事摄影。曾任新华社山东分社摄影记者。  时盘棋是我在网上搜索中,对其检索少之又少的摄影记者。然而说起他拍的照片,相信不少摄影人都知道。《烧地契》、《郭老拜师》、《齐白石老人》等都是大家“眼”熟能详的传世之作。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老人,重温解放大西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重庆:最怀念的地方      记者:1999年,重庆解放五
[编者按]红滩、绿苇、蓝天、白鹤……出身行伍,一身侠义的谷洪旺就生活在这样一块美丽而富有生机的土地上——辽宁省渤海之滨有着“湿地休闲之都”的盘锦。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硬汉的身上流淌出的柔情与挚爱,是那样的细腻、磅礴。但如果你看了他的作品,你就明白了所言不虚,他爱他的家乡,爱得那样深沉。    摄迷湿地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广阔,特别是世界第一大芦苇荡,更是一望无垠。幸运的是,这样美丽的地方就在我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是17世纪意大利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他的画作中展示出的鲜明个性和强烈画风对后来的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对他的艺术作品大加赞赏的同时,也对他的生活劣迹大加鞭挞。卡拉瓦乔的一生危险而又充满了谜。早年作画时期   1571年,卡拉瓦乔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卡拉瓦乔镇。他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4个孩子中,卡拉瓦乔是家中的长子,这使他形成了急躁、霸道的性格,母亲很为儿子的脾气
[1]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一起走过了从记事起到十八岁的全部年华。如果可以将这些年华中的所有细节实体化,那么真像是一部可以用青春来冠名的文艺片,可以有无限拉长的镜头,幼稚到可笑的对白,还可以有漫天的星光,只是来不及抬头看。  小时候他们的生活都可以用窘迫来形容,住在马路下面私搭乱盖的砖房里,屋顶铺满油毡,冬天的火炉无法驱走被子里永恒的潮湿阴冷,用来防止半夜汽车冲下马路的栏杆都会被人偷走。但这些也只
1月8-9日,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王淑滨,团省委统战部部长、省青联秘书长武晓东,全国青联委员、省青联常委、经济界别主任朱海川,省青联常委、经济界别主任韩涛,省青联经济界别秘书长王星,省青联经济界别委员康金生等一行6人前往大兴安岭开展“青春暖流·青联委员送温暖”活动并调研青联改革及青年电商发展情况。  团省委、省青联“青春暖流·青联委员送温暖”活动在大兴安岭曙光学校举行,大兴安岭地委副书记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