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对于受儒家文化浸染几千年的中国人来说,家庭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家庭除了精神上的慰藉、情感维系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家庭的保障作用。这种功能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被保存的更加完善。但随着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模式逐渐转变,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尤其是养老功能有所弱化。本文在分析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表现、原因的基础之上,指出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居家养老
一.基本概念
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成员构成和家庭代际层次关系的基本状态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稳定的联系模式。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混合家庭等类型,而农村地区的主要家庭结构类型是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
居家养老,简单来说,就是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担负起对家中老人的赡养的责任。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费孝通曾形象的把我国的养老模式概括为“反馈模式”,即父母将子女养育成人后,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在养育下一代的同时,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表现及成因
2.1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表现
影响家庭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口、家庭成员和血缘代际关系。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首要表现是家庭人口的减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贴近城镇居民的生育观。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成员的规模随之减小。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家庭成员的主要构成是跨代的祖孙。血缘代际层次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家庭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堂屡见不鲜。
2.2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造成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家庭核心成员缺失;其次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机械的使用率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少;最后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生育观念城镇化,倾向于生育一到两个子女。
三.家庭结构变化给农村居家养老带来的挑战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地区更为严重。保障主体、示范作用的缺失,抚养与赡养失衡成为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重大挑战。
3.1保障主体的缺失
这里指的家庭保障主体就是有能力对家庭中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子女。造成这种主体缺失的直接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会增加收入,开拓眼界,但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城乡两地,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事实上无从谈起。此外,子女长期在外打拼,与父母聚少离多,老人通常是在思念子女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家庭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用也无从体现。
3.2家庭示范作用的缺失
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孝”的诠释对下一代所产生的示范、教育与培养的作用。家庭中缺乏赡养、关爱老人的氛围,这样很可能造成下一代“孝”意识的淡薄。家庭中这种示范效应的缺失,会从文化基础和观念上削弱家庭养老保障的作用,不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3.3抚养与赡养失衡
重抚养轻赡养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之一,年轻夫妇都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会选择将他们的子女带到城市接受更加正规、优良的教育。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人是不公平的,他们为子女、家庭和社会打拼了一辈子,老有所养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爱。
四.对策建议
4.1成立互助小组弥补保障主体的缺失
建立互助小组,发挥集体的作用,让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相互关怀,可以有效弥补保障主体缺失的问题。可以选择居住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三个老人组成互助小组,平时生活上相互关心,遇到紧急状况就相互照看,负责通知等。设立这种小组有很多优点,除了相互照应,互帮互助,降低风险等;还可以弥补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精神空虚,给老人以精神的慰藉。老年人之间由于年龄相当,经历相仿,易产生共同语言;还可以开展健身等活动,消除老年生活中的寂寞空虚等情绪。
4.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孝”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美德,从古代“香九龄,能温席”、“卧冰求鲤”等到现代孟佩杰照顾养母十余载,孝在当代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学校必须担负起职责。除了对课本进行学习,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慰问、帮助老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孝文化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真正成为一个孝顺的人。此外,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必要的。父母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必须以身作则,践行孝道。这种示范效应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他们会不自觉的去模仿父母的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尊老的价值观。
4.3正式养老保障制度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正式制度就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农保,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表明了国家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虽然发放的额度不大,但对于农村老年人口仍是很大的帮助。现阶段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抚养与赡养失衡问题,新农保可以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可以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再辅以子女的支持,为固守在农村的父母免除经济上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经常探望、陪伴父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将家庭保障与新农保有机结合,发挥家庭、集体和国家的作用,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弥补赡养失衡问题,共同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幸福晚年而努力。
五.结语
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农村居家养老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继续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我国的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有效的辅助,分担压力,对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迎生.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汪秀琼.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弱化问题析解[J].荆楚学刊,2013.
[3]杨复兴.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历史分期及前景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
[4]丁士军.经济发展与转型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作者简介
董大民,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学历:研究生在读(2013级).
[关键词]农村;家庭结构;居家养老
一.基本概念
家庭结构,就是指家庭人口数量、家庭成员构成和家庭代际层次关系的基本状态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稳定的联系模式。我国的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混合家庭等类型,而农村地区的主要家庭结构类型是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
居家养老,简单来说,就是以家庭为责任主体,担负起对家中老人的赡养的责任。居家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费孝通曾形象的把我国的养老模式概括为“反馈模式”,即父母将子女养育成人后,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在养育下一代的同时,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表现及成因
2.1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表现
影响家庭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家庭人口、家庭成员和血缘代际关系。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首要表现是家庭人口的减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贴近城镇居民的生育观。随着家庭人口的减少,家庭成员的规模随之减小。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进城务工,家庭成员的主要构成是跨代的祖孙。血缘代际层次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家庭三代甚至是四代同堂屡见不鲜。
2.2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
家庭结构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造成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造成家庭核心成员缺失;其次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机械的使用率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减少;最后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自身文化水平有所提高,生育观念城镇化,倾向于生育一到两个子女。
三.家庭结构变化给农村居家养老带来的挑战
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地区更为严重。保障主体、示范作用的缺失,抚养与赡养失衡成为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的重大挑战。
3.1保障主体的缺失
这里指的家庭保障主体就是有能力对家庭中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子女。造成这种主体缺失的直接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会增加收入,开拓眼界,但子女与父母长期分居城乡两地,家庭对老年人的保障事实上无从谈起。此外,子女长期在外打拼,与父母聚少离多,老人通常是在思念子女的精神状态中度过,家庭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用也无从体现。
3.2家庭示范作用的缺失
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孝”的诠释对下一代所产生的示范、教育与培养的作用。家庭中缺乏赡养、关爱老人的氛围,这样很可能造成下一代“孝”意识的淡薄。家庭中这种示范效应的缺失,会从文化基础和观念上削弱家庭养老保障的作用,不利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3.3抚养与赡养失衡
重抚养轻赡养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之一,年轻夫妇都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会选择将他们的子女带到城市接受更加正规、优良的教育。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人是不公平的,他们为子女、家庭和社会打拼了一辈子,老有所养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理应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爱。
四.对策建议
4.1成立互助小组弥补保障主体的缺失
建立互助小组,发挥集体的作用,让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相互关怀,可以有效弥补保障主体缺失的问题。可以选择居住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三个老人组成互助小组,平时生活上相互关心,遇到紧急状况就相互照看,负责通知等。设立这种小组有很多优点,除了相互照应,互帮互助,降低风险等;还可以弥补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精神空虚,给老人以精神的慰藉。老年人之间由于年龄相当,经历相仿,易产生共同语言;还可以开展健身等活动,消除老年生活中的寂寞空虚等情绪。
4.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孝”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美德,从古代“香九龄,能温席”、“卧冰求鲤”等到现代孟佩杰照顾养母十余载,孝在当代仍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学校必须担负起职责。除了对课本进行学习,还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慰问、帮助老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孝文化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真正成为一个孝顺的人。此外,家庭教育的补充也是必要的。父母在有限的时间内也必须以身作则,践行孝道。这种示范效应比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他们会不自觉的去模仿父母的这种行为,从而形成尊老的价值观。
4.3正式养老保障制度与家庭养老保障相结合
这里所说的正式制度就是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农保,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表明了国家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虽然发放的额度不大,但对于农村老年人口仍是很大的帮助。现阶段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的抚养与赡养失衡问题,新农保可以起到很好地弥补作用。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可以为父母缴纳养老保险,再辅以子女的支持,为固守在农村的父母免除经济上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经常探望、陪伴父母,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将家庭保障与新农保有机结合,发挥家庭、集体和国家的作用,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弥补赡养失衡问题,共同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幸福晚年而努力。
五.结语
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农村居家养老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继续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我国的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有效的辅助,分担压力,对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迎生.为了亿万农民的生存安全—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汪秀琼.农村家庭养老保障方式弱化问题析解[J].荆楚学刊,2013.
[3]杨复兴.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历史分期及前景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
[4]丁士军.经济发展与转型对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影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作者简介
董大民,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与管理,学历:研究生在读(2013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