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与布局优化——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 :地理科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kjt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包括土地资源类、水资源类、环境类、自然灾害类4种属性的自然要素,依次采用耕种条件、供水条件、环境条件、气象灾害危险性等指标刻画;农业生产适宜性则在承载力分级结
其他文献
从“复魅”的角度看,英国诗人济慈的生态敏感主要体现在他对万物平等的体认,对万物无限性和神秘性的感知以及对万物活力抱有的孩童般的欣喜.在济慈著名的三首颂歌中,“迷魅”
石油企业是资源采掘型企业,在其保存的档案资源中岩心、岩屑等实物档案资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石油岩心、岩屑等实物档案是石油企业认识地下和寻找油气藏、上报地质储量、编制
期刊
建党100年来,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形成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100年来,先后围绕“为工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服务”“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等教育的根本指向,党的教育方针历经了四次里程碑式发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引能力不断增强。百年教育方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精神的教育追求。党贯彻教育方针的实践经验表明,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