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消费的就业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视角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l1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有效需求理论,运用京津冀14个城市和全国省级区域嵌套而成的宏观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并将微观调查数据“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投入产出表进行匹配,构造出就业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以流入地北京市为例,分别对2015年流动人口在当地及流出地消费引致的就业效应进行系统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创造了210.0万人/年的就业,重点拉动当地就业150.5万人/年,对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影响有限,对其他省份主要是拉动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而各流出地共损失73.0万人/年的就业,其中与流入地地理位置邻近的省份和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就业损失较大;在行业层面,流入地、流出地消费对除房地产外的其他行业就业的影响存在相似性,均极大地拉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的就业,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影响较小;以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为切入点,从流入地流动人口的就业效应看,流动人口的生存型消费对就业贡献较大,约占总就业量的54.7%,享受型消费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但随着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拉动能力明显增强。
其他文献
为便于读者了解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研讨会专题讨论的情况,我们将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英、法、美等国向会议提供的学术报告的有关部分。读者将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发展和变革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正> 1984年10月12日凌晨2时54分,一声巨响,把下榻在英国海滨城市布赖顿的格兰德大旅馆里的保守党要人及其年会代表,炸得个七零八落,贸易与工业大臣诺曼·特比特也几成冤鬼。但他大难不死,因祸得福,肉体上的灾难反而给他的政治生命增添了新的光彩。伤愈不久,1985年9月2日首相撒切尔夫人改组内阁时,他被擢升为保守党主席兼保守党首席公共关系官员,一举成了保守党的一颗急剧上升的政治明星。由此,人们
乔治·苏里森(Geory Sorensen)是丹麦阿尔堡大学经济学副教授,从事国际发展问题研究。1988年9月5日他在北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研究人员就丹麦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关系问题举行了学术讨论会。这里发表其讲话及对部分问题的回答,对我们研究欧洲统一市场有很大参考价值。
<正> 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在具体分析西欧金融资本特征的时候,必须指出近几十年来促进西欧金融资本变化的一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帝国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更紧密地混合在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人口科学》,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连续三届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该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及时反映人口与劳动经济领域及交叉学科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是各界人士了解人口与劳动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窗口,为国家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信息及相关对策.
期刊
文章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人口和就业人口等基本概念出发,讨论劳动力就业状况综合统计指标的结构分解、标准化测量、生命表构建方法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年度劳动就业调查数据,对中国就业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18年劳动参与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以上。总和受教育年限增加的同时,就业的年龄模式也有很大变化,其结果是总和经济活动年限、平均预期工作时间持续缩短。2015年全国16岁人口平均预期工作年限为31
文章采用扩展代际交叠模型(OLG)分析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机制,利用5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动力机制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初期,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以高等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中等收入经济体极易出现阶层分化,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分别趋向“高生育—低教育”和“低生育—高教育”的“二元陷阱”,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种诱因。(3)人均GDP 4000美元可能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门槛,物质资本回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
文章基于199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城镇、农村老年人口的分组数据,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检验二者对城镇化的影响,在比较二者影响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探讨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产生负向影响,降低了城镇化水平10%;城镇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产生正向作用,提高了城镇化水平7.78%。整体而言,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城镇化水平2.22%,从而解释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城乡倒置”现象,即城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强化了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吸附作用。时间变化特征表明,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出发,基于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收入分配机制与效应。从机理上看,人工智能的资本偏向性通过用资本替代劳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了要素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数据偏向性通过发挥数据优势,催生“赢者通吃”市场,扩大了数字平台企业间和企业内的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技能偏向性通过提高技能溢价和岗位极化,扩大了技能、岗位内部的工资差距,但同时也通过推动技能需求变化和组织变革,增加女性就业与收入,缩小性别收入差距。从分配效应看,短期内人工智能的技术偏向性会使数据、技术、资本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