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从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r的舞台背景看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现象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pine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一直是音乐学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这些或是历史的自然淘汰,或是被迫的人为选择,都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当代社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被进行“商品化”的包装.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作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重要音乐文化变迁现象,着实应该引发今人对这种包装下新的戏曲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是针对论文《实景园林昆曲》中虚实关系这一章节而引发的以下思考,从戏曲的舞台变迁、音乐艺术的“商品化”、不变的商品属性与审美、消费需求等方面来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现象.
其他文献
“中国视野”顾名思义既是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自信、不断提高中国软实力的政策推行,关于中国视野、中国视角等一系列有关中国话语权的相关文化议题也相继问世.在音乐研究方面,“中国视野”下的西方音乐研究范式虽有争论但却能看出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视角不断被诸学科和领域进行借鉴与推行.本文中,笔者将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本身,聚焦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用“中国视野”的角度进行切入与梳理,并结合当代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将中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民间音乐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位于山东西部的聊城因古有聊河而得名,这里的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其中临清架鼓队的演奏阵势更为磅礴震撼、雄壮有力,临清架鼓以其恢弘的气势,丰富的鼓点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聊城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里运河流经江苏中北部地区,此地自古为稻作农业生产区域,至今留存大量田歌.笔者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非遗传承人、秧号子歌手进行了访谈.本文以运河水系的整体视角来探究秧号子在这一区域内的流布与生存现状.
二胡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民族乐器,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它是民族乐器,但近年来逐渐与世界接轨.二胡受人们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优美动听的音色,还因为二胡的塑造性很强,它可以反映出作曲家与演奏者的心之所向.高韶青是我国著名的具有创新力的现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改革家.因为他常年在国外居住与演出,促使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音乐的特征,真正的将二胡变成了“世界乐器”.他还结合西方乐器的优点,将二胡加以改革,创造出新颖的“韶琴”,受到了业界一致好评.他所创作的随想曲《蒙风》,运用了多种西方音乐因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
过山瑶民歌“飞柳飞”是一种仪式音乐,因其中的衬词“飞柳飞”而得名,音乐旋律在五度音域内来回变换,独具韵味,通过独唱、对唱和齐唱的形式,在祭神祭祖祈福美好生活中演唱,音乐简洁淳朴,民族风格浓郁,探析悠久的瑶族音乐文化,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今天乡村振兴的建设.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时期,衡水地区的文化建设也处于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对于民间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更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做出新的部署和新的规划.衡水在自身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承价值.因而,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加强对衡水民间音乐的文化传承非常的关键.在本文的研究中,对衡水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以运河架鼓、西河大鼓、“打花榜”等民间音乐形式的生存状况为切入点,从而总结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衡水民间音乐的发展策略,以期推进衡水民间音乐的持续发展
谈论到19世纪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巨匠,李斯特毋庸置疑是其中翘楚,他的作品以其辉煌华丽的炫技段落,热情迷人的旋律线条,和引人入胜的音乐画面感让无数的钢琴演奏者为之倾倒.李斯特的人生阅历及其丰富,从年少成名,热衷炫技的钢琴天才,到沉浸于宗教题材,以宗教文学为灵感进行音乐探索的作曲大师,从善用各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巡演明星,到用作品传递匈牙利特色的文化使者,这些无不从李斯特各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本文将通过对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民族性以及宗教性,以更好的诠释李斯特的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记载着民族的兴衰与文明的发展,对人们抒发感情、传递情意起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歌广为流传,涉及的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或记载女性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现的.本文从民歌中女性形象的案例分类、音乐元素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塑造、女性形象的形成诱因与传统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等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期揭示民歌中不同女性形象的社会思想意识,为当代社会尊重女性的社会价值,认可女性的潜力与实力,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提供理论依据.
雷州歌是数百年广泛流传于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地区的一种歌唱形式,是粤西居民世代传承的口头艺术样态,其形式具有鲜明的多重性美感特点,在关照现实的过程中,被赋予了超越现实的写意式的审美特征.
歌曲《嘉绒四季》是雅安籍青年作曲家丁一根据硗碛嘉绒藏族多声部民歌风格和演唱技巧进行创作的一部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套曲,作品运用专业作曲技法创作的同时,又保留了硗碛嘉绒藏族多声部民歌原有的风格.作品歌词根据硗碛传统民歌唱词特色,以藏语和汉语结合而作,充分展现嘉绒藏族唱词特征的同时,又用通俗易懂的汉语进行情感表达,既保留了当地传统民歌风格,又使得歌曲受众群体更加广泛.本文通过对该作品艺术性的分析,希望能对硗碛藏族传统民歌的创作提供新思路,为当地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