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颈段颈椎脊髓病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meizi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一般认为颈椎脊髓病好发于下颈段,C5-6最常见,其次为C6-7。有时上3个颈椎受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定位困难,尤其MRI应用于临床前的影像学缺欠,常使上颈段脊髓病被误认作下颈段病变。本文旨在说明上颈段脊髓病的发病,病理及神经系统症状特点。

方法:

对156例颈椎脊髓病中28例上颈段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所见及随访结果作了研究。诊断依据为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试图引出肱二头肌或肱桡肌反射时,出现活跃的反向桡反射,并结合MRI定位。

结论是:

(1)上颈段颈脊髓病并非少见,实际上的发病比例较以前报道为高,理由是:(a)有时上颈段病变不出现肱二头肌反射亢进,(b)早年病例难以取得明确的影像学证据,(c)定位诊断不明确者不记入本组。(2)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及活跃的桡反射代表第5颈髓节段以上病变,因此可作为相应C3-4椎以上的病变定位体征。(3)OPLL常在上颈段显著,骨化可累及寰枢后韧带复合。(4)长久退变的上颈段脊髓病常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折断,提示不稳定,不稳定椎间承受集中应力,其连接结构椎间盘和黄韧带增生肥厚,导致椎管狭窄。(5)椎管后壁突入是上颈段脊髓病的重要病理改变。(6)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应为主要的诊断依据,可结合影像学作出诊断。

其他文献
为观察经颅磁刺激的不同刺激量和脊髓缺血性损伤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采用兔脊髓可逆性缺血损伤模型进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MS-MEP)监测。发现在40%~80%的刺激量时,MEP相对稳定。脊髓缺血损伤后MEP潜伏期延长或消失,恢复血供后MEP先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至4~6小时完全恢复正常,当脊髓缺血后24小时出现继发性损伤时,MEP再次出现异常,MEP的表现和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及病理改变相一致。证实
期刊
目的:探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一氧化氮(NO)的作用。方法:闭合性液压损伤装置致大鼠脊髓(T9)中度损伤后早期,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L-精氨酸(300mg/kg)及不同剂量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8mg/kg,40mg/kg)。监测平均动脉压、软脊膜小动脉直径、局部血流量、损伤前后不同时间点脊髓诱发电位、损伤后早期局部组织含水量、血脊髓屏障通透性变化并结合神经行为学评分、组织病理学检查。结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根据激光多普勒效应、光混频原理和随机信息处理技术研制而成,是一种较为可靠和精确的测量组织微循环血流的新技术手段,客观地提供即时性、连续性的血流测量,反映的是真正的血流状态,具有快速、简便、及时、非创伤性的特点。作者通过腰髓血流的测定,进一步评价了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在组织血流测定中的生物学意义、应用特点,并提出解决某些尚存问题的措施。
期刊
H2O2具有良好的清除异种骨移植抗原的能力,但异种骨块的力学特性同时也遭到破坏。作者采用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研究了H2O2处理时间对牛松质骨力学强度的影响。实验中检测试样为截取于新鲜牛肱骨上端骨端的松质骨骨块25块(20mm×15mm×10mm),使骨小梁排列方向与骨块长轴一致,沿骨块纵向施加垂直压缩载荷,记录载荷-变形曲线及最大破坏载荷,比较各不同处理时间组骨块的极限强度及弹性模量。实验发现H2O2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