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农地制度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 :政治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ma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治理价值目标包含秩序、效率和公正。秩序价值对改革开放前的两次农地制度变迁施加了主导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过程证明了国家治理必须兼顾秩序、效率和公正。由于改革的渐进性和深刻的历史成因,农地制度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要素供给,加剧了农业领域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均衡化的国家治理价值目标结构指引下的“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完善要素供给,各地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总结地方经验和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上,发现农地制度改革应该强调政府的供给基本公共服务、吸纳农民改革意见、培育农村社会组织和拓展流转服务市场的职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谋划应从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结构着眼,从政府具备对改革的支配性地位的体制背景出发,通过政府职能的主动转变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的作用。
其他文献
组态比较分析集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方法论优势,成为比较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共存分析作为定性比较分析发展的进阶因果组态分析方法,是解释案例要素组态与结果之间因果结构的重要探索性工具.共存分析以中小样本案例为研究对象,基于集合论与布尔代数理论,关注复杂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运用因果建模定制的优化算法,通过前提条件、因果假设、核心算法和模型检验等环节,分析多元组态因果链条机制和共同原因结构.共存分析应用于比较政治学领域研究,通过维护研究对象一致性和覆盖性的阈值边界,具有超越定性比较分析的较强适用性与解释力.通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主体自觉和方法论反思的结果.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多元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方法论之争的背景下,围绕如何更为有效地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历史政治学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理论雄心和学科抱负的方法论主张和学术潮流.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起点在于经验,经验的时空属性预置了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的"历史研究"路径.对于包括历史政治学在内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来说,经验-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呈现是社会理论建构的关键.经验、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决定了历史政治学作为批判实证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和学术定位,同时也决定
期刊
本文对英国政治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的思想历程做出了整体性的解释,以此串连起奥克肖特不同的思想阶段和主要代表作,澄清了其不同主题作品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到,奥克肖特早年关注观念论哲学内部整体与不同样式间关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其思想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中,奥克肖特用自己对政治实践的理解修正了早年的思考方式;而考察政治的实践特征又导出了他晚年的研究主题:阐述人之行为及其政治意义。文章用连续的思想历程展示了奥克肖特对英国观念论的继承和突破,这一突破来自于奥克肖特对自发、偶然、互
建构符合中国政治学学科特色与政治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话语空间与方法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界的共识与责任。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在科学实证化的建构取向下,如何在科学理性知识呈现的普遍性与中国政治不可同化的发展脉络之间,维系一种“呈现”与“揭示”的差异共生关系,且在此共生关系的话语空间建构中不断产生既对知识呈现而言的新材料,又对诠释本土政治机理而言的新方法。因此,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在与科学化建构相向而行的同时,要避免政治学术话语表述工具化,进而扎根于本土政治实践,发掘隐藏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原材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政策传播带来了可用渠道多元化的便利,也提出了如何优化传播资源配置以适应公众行为变化等问题,并最终关系到传播效率和“信息鸿沟”的变化趋势。本文运用2016和2018年中国19个城市的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公众使用的政策传播渠道总体上确实呈现出了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在使用渠道数量偏少的受众中,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明显的“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传统渠道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政策传播作用,而新媒体渠道是主要竞争者;在使用渠道数量较多的受众中,渠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水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巨大的优势,但还有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补足和加强,其中下情上达机制不够完善就是弱项之一。下情上达是社会基层各方面的情况或信息,如事实性信息、诉求性信息、评价性信息、建议性信息等,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上级乃至最高决策机构中的行为和过程,其功能是为了决策者能够了解情况、做出判断和进行决策。建立畅通的下情上达机制是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优势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素和维护法治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纽带,因而它也应该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
在多元激励促使下,“经营村庄”得以出现并成为探析乡镇政府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以动用体制内资源为核心的诸种行政理性行为,构成乡镇政府“经营村庄”的基本手段。相较于“经营企业”和“经营土地”,在“经营村庄”中,乡镇政府的经营重心从基层社会转向行政体制内部,并注重对体制内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经营效果上注重推动农村发展中缓解行政压力与满足自利性诉求相统一,上下级政府关系处理上强调对上级政府意志和制度设置的遵从及策略性援引而非突破。乡镇政府“经营村庄”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村庄快速发展,但化解经营风险依靠持续的体制内资
作为所有现代民族国家的一种基本象征,国歌被认为具有激发爱国主义情绪和认知、强化国家认同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一场政治心理学实验对此进行验证。实验以国歌音乐情绪(热认知)为自变量、国歌推理认知(冷认知)为中介变量、国家认同为因变量,基于问卷和心理生理测评工具测量了31名中国大学生。相关实验数据证明:第一,国歌与其他正性音乐相比,能够显著地诱发被试的情绪反应;第二,提高国歌推理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建构。同时,实验也发现了一种“反常”现象:被试的国歌推理认知水平和国家认同水平越高,其音乐情绪的波动越趋于平静
公共利益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功利主义并不关注公共利益问题,在功利主义视域下,没有公共利益的存在空间。笔者研究发现,公共利益思想始终存在于功利主义理论之中。不过,古典功利主义理论的内在矛盾使得公共利益虚构化、边缘化。当代功利主义反思了古典功利主义的理论缺陷,重新建构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超越古典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思想。尽管如此,当代功利主义没有脱离功利主义固有的逻辑窠臼与思想轨道。当代功利主义的公共利益思想在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与制度设计上仍存在理论缺陷,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