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乱世中的情与爱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h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里,她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女娇娘;
  戏外,她在民族大义面前没有含糊
  1989年4月23日,胡蝶病逝于加拿大温哥华,临终前还说了一句非常浪漫的话:“胡蝶要飞走了”,告别了她传奇的一生。
  整整28年之后,人们忆起胡蝶仍有当年的热情。这不仅因为她的美貌与演技,更因为她有着不同于一般美人儿的人格魅力,还有她身后留下的一些谜题。
  作家张恨水曾这样评价胡蝶:“胡蝶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如与《红楼梦》中人相比拟,十分之五六若宝钗,十分之二三若袭人,十分之一二若晴雯。”通俗一点说,就是除了美貌,胡蝶还有宝钗与袭人的高情商,深谙为人处世的道理,但也并非圆滑世故,还有一份晴雯的真诚与直率。
  胡蝶1908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上世纪50年代末,应邵逸夫之邀,息影9年且年过半百的胡蝶在《后门》中出演女主角,该片获“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也凭出色的演技荣获最佳女主角奖,成为真正的“亚洲电影皇后”,也是民国电影史上唯一一位三次当选电影皇后的明星。自1925年登上银幕,一直到1966年的41年间,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国语片到粤语片,胡蝶前后拍摄的影片将近百部。各种角色,应有尽有。在人生舞台上,她的爱情与婚姻,以及与戴笠的传闻,也如一部大戏那么精彩,至今众说纷纭。
  林雪怀是早期电影小生演员,主演过默片《采茶女》和《最后之良心》,在一次聚会中认识胡蝶,即被其风姿所吸引。当时胡蝶初涉影坛,被林雪怀引荐给友联公司,与他共同主演了电影《秋扇怨》,由此结下情缘。因林雪怀也是广东人,在事业上又给予很多帮助,单纯的胡蝶随即坠入林雪怀的情网,并与他迅速订婚。随着胡蝶事业的如日中天,林雪怀却一事无成,生性自卑的他开始对胡蝶疑神疑鬼,而且肆意挥霍她的钱财。胡蝶看在未婚夫的份儿上,对林雪怀百般迁就,还为其买轿车,找工作。但由于二人之间差距越拉越大,情感也渐生暗隙。就在胡蝶的《歌女红牡丹》走红上海滩时,林雪怀竟然听信小报上所谓的胡蝶“风流韵事”,委托两名律师给她送去断交书,要求解除婚约。胡蝶是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敢作敢为,决定为自己讨个公道,于是聘请律师办理相关事宜。后来,在律师的建议下她向上海第一法院递交诉状,控告林雪怀无事生非,无故解除婚约,并提出索讨林雪怀所借钱款。这起轰动上海滩的“蝶雪解约案”前后持续一年,对年轻的胡蝶无疑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但她勇敢面对,最后赢得胜诉。
  1935年是胡蝶生命中重要的一年,她不仅事业达到高峰,同时也组成了家庭。是年11月23日,胡蝶與相恋6年的潘有声喜结连理。婚礼在上海九江路圣三一教堂举行,相当隆重。潘有声与胡蝶相识时,只是上海永兴洋行茶叶部的一个普通职员,虽相貌并不出众,但身材高大、性格敦厚,胡蝶喜欢他是个干事业的人, 做事情扎扎实实, 待人诚恳讲信用。一开始两人只是普通朋友。“蝶雪解约案”后,潘有声开始追求胡蝶,但她对个人情感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两人相处多年,胡蝶终于被潘有声的诚挚态度所打动,最后决定嫁给他。胡蝶并没有看错人,后来发生的事情都与潘有声有关。正是在他的支持与帮助下,胡蝶渡过了许多难关。抗战结束后,夫妻二人带着儿女在上海短暂居住后便去了香港,直到潘有声去世,胡蝶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胡蝶与戴笠的关系,曾经一度传得沸沸扬扬,至今仍是一个谜。首次披露这个信息的沈醉,曾经是戴笠的军统部下,上世纪60年代初被特赦,于1962年出版了《我所知道的戴笠》一书。可能出于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需要,他一反过去日记中对戴笠的赞扬,在书中竭力渲染戴笠的“丑形”,尤其在私生活方面,披露出许多惊人内幕。特别是提及了戴笠与胡蝶的一段关系,更是言之凿凿。沈醉说与戴笠“同居时间最长的要算胡蝶了,从1943年以后,胡为他所占据,一直秘密住在他的城乡公馆内”。应该说,戴笠与胡蝶都不是一般人,他们如有什么苟且关系,国民党内部应该人人皆知,是绝对瞒不过去的。另外,即使国民党为了维护戴笠的形象竭力隐瞒,重庆当时还有中共地下党活动,如有此事,一定会通过各种渠道予以揭露,这样上头条的轰动新闻居然能在重庆瞒天过海几年都没有人知道,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台湾后来也出了许多关于戴笠的书籍文章,没有一本(篇)提到戴笠与胡蝶这样的关系。沈醉所述属于孤证。当时他刚被特赦,求功心切,加上有为写文史材料赚取稿费之嫌,书中提到的一些事情后来已经证明是不真实的,确有虚构的成分。
  1943年10月,胡蝶一家从曲江流亡到桂林。胡蝶抵达重庆应该是1944年5、6月间,当年还参加了电影《建国之路》的拍攝,怎么可能与戴笠秘密同居?该电影是她与蔡楚生、吴永刚等人同行去贵阳等地拍的,在湘桂公路拍摄外景时还遭到日军袭击。因为交通困难,他们与难民同行,苦不堪言。胡蝶欲坐难民车回贵阳,最后被国民党官员借口“条件不合”而拒绝,只好改坐黄包车回贵阳。拍完这部电影,胡蝶回到重庆綦江,已经是1944年12月中旬,这几个月颠沛流离,没有得到任何特殊的资助,连坐黄包车的车费都是自掏腰包。这段史实,当年12月19日的重庆《大公晚报》均有记载。所以,胡蝶与戴笠秘密同居一说破绽百出,难以置信。
  一代影后胡蝶的情与爱,任人评说。唯一被人高度评价的,是她对中国电影的杰出贡献。戏里,她是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女娇娘;戏外,她在民族大义面前没有含糊。
其他文献
1917年,是梁启超与政治最后纠缠的一年。前半年他帮段祺瑞执掌北洋大权,因而被重用,出任各项要职,雄心勃勃,志得意满;后半年,他就在孙中山“护法战争”的逼迫中,不得不递交了辞呈。从此,他告别政治舞台,转而以主要的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他自己的子女。  那一年,一个张姓的大家庭刚刚搬至苏州。家里4间书房,父母各一间,众多儿女们合用两间。母亲亲自为孩子们开蒙读书,还有专门聘
这位挪威前首相是女权先锋,也是 “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 人物简介 格鲁·哈莱姆·布伦特兰,1939年生,挪威政治家。四度出任挪威首相,后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挪威女政治家格鲁·哈莱姆·布伦特兰曾引用鲁迅的话说:“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她35岁入阁,四度出任首相,执掌世界卫生组织5年,走出了女性从政的新路,并被英国《金融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刊封面文章  11月15日,纽约秋季拍卖开启,其中最吸睛的是达·芬奇的画作《救世主》,有人称它为“男版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已不可能拿来拍卖,能竞拍“男版”也是一桩盛事。两幅画的创作时间均在1500年左右,《蒙娜丽莎》的成就更高一筹。它是达·芬奇集绘画、解剖、光学、力学等知识之大成创作出来的。为画出完美的微笑,他落笔前先往木板上一层层涂白颜料,每涂一层,就观察一次光线折射
最近一段时期,在俄罗斯出现的中国人红色旅游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一家德国知名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文章称,中国游客是赴俄团体旅游冠军,去年有130万中国人赴俄旅游,比上一年多20万,今年上半年的中国游客又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俄罗斯旅游局新闻中心的消息称,2017年上半年中国免签证赴俄游客数量同比增加36%,有些地方中国游客数量增长高达100%。而“红色怀旧与豪华消费的混合”是这一热潮的原因。  
韩国《韩民族21》4月24日封面文章  自去年朴槿惠“亲信干政门”发生以来,韩国  舆论分为两派。一派要求弹劾朴槿惠,发起烛光集  会;另一派高喊“弹劾无效”,要求宪法法院驳回总  统弹劾案,发起太极旗集会。后者引起了媒体的怀疑。  经过调查,媒体发现太极旗集会的背后势力之一是  韩国国家情报院。这个由朴槿惠父亲、韩国前总统  朴正熙1961年成立的情报机关,如今竟然企图收买  青年操纵舆论,甚至
净土宗,是最具群众基础的汉传佛教宗派。这一宗派的修持方法简便易行,特点是“称名念佛”(修行者口念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后,临终时即得往生西方净土世界)。  西方净土信仰,在西晋时已萌芽。东晋时,高僧慧远(334年—416年)邀集僧俗在庐山结“莲社”,以《般舟三昧经》为依据,以坐禅时心中观想阿弥陀佛为修持,求生西方净土。  其后,昙鸾(476年—542年)又以《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提出坐禅时
英国《新政治家》6月15日封面文章  1年前,工党领袖杰里米·科尔賓还因为无力阻止英国“脱欧”而饱受诟病,谁想1年后的6月9日,他居然带领工党拿下下议院650个席位中的262个。究其原因,科尔宾有两大法宝:坚持与青年选民泡在一起,改变了英国年轻人对政治漠不关心的态度;坚持“软脱欧”的温和政策,挖了保守党支持者的墙脚。没有内阁参政经验的科尔宾创造了新历史:反对党领袖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打了个漂亮的翻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便迅速成为一个“热词”。但是,大部分人只知其“热”,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意义却了解不多。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丝绸之路更是由人走出来的。从本期开始,《环球人物》将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追寻那些曾经行走在这段历史中的人,回味他们书写下的故事。而在踏上这段旅途之前,先要给以下8个问题找到答
基思·席勒是美国前退役海军,在特朗普身边已18年,是特朗普除家人外最信任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敬佩两个人:罗马教皇和我的老板特朗普。”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私人保镖基思·席勒曾如是对记者说。从特朗普经营公司、竞选总统到入主白宫,席勒为其鞍前马后,被视为除家人外特朗普最信任的人。两人共事18年,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常一起看球赛、吃晚餐,形影不离,惺惺相惜。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近日
翟小宁是一个很儒雅的人。他坐在《环球人物》记者的对面,沉思了几秒钟,开始用温润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故事。这是记者遇到的第一位用故事开始回答问题的采访对象。  记者的问题是开放式的:身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并有着语文特级教师和大学兼职教授多重身份,怎样理解“教育”二字?而这个故事翟小宁显然讲过不止一次,但他眼中依旧有激动的光芒。  “2015年,我去英国参加G20国际校长峰会,斯多学校校长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