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7年美国宪法民主性基础的缺失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asdfg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袁世凯“当选”终身大总统是对国会议员实施暴力威慑的产物。然而,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被许多西方法学家称赞为“象征着自由、正义、平等”的美国宪法,在当初批准生效的过程中也不乏暴力的干预。
  在1787年5月到9月,4个月的时间里,制宪会议代表经过对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和康涅狄格妥协案的激烈讨论之后,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成文宪法。该宪法既坚持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又对诸多事务如国会议席分配原则、奴隶制和商业管理权等问题做出了妥协。其文本的最后一条规定:“经九个州会议的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各批准州成立生效。”也就是说,费城会议代表签署这个宪法文本,并未使其产生法律效力。至少要得到9个州的批准会议的批准,才是该宪法文本成立生效的必要条件。虽然宪法文本最后一条继续写道:“本宪法……经出席各州在制宪会议上一致同意后制定。我们谨在此签名作证”,但事实上并非如其所言的那样“各州一致”同意。弗吉尼亚州代表伦道夫和梅森,以及马萨诸塞州代表格雷,都拒绝了签字。而宪法要提交到这些州进行批准,其难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就宪法批准与否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反联邦党人坚信,权力集中到联邦政府,必将削弱、甚至摧毁各州的主权;统治权力的贵族体制化将会对社会下层人群的利益主张视而不见;最终,个人的自由将得不到适合的保护。
  在这种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就宪法批准与否展开论争的背景下,制宪者们(很多是联邦党人)就急于要宾夕法尼亚州的立法机关在其休会之前成立宪法批准会议。而宾州方面的反对者表示,由于宪法并未公之于众,所以还得慢慢来,不要急。为了阻止联邦党人的联盟者采取行动,19个激进的州议员实施了拖延战略,即通过在议会中放弃投票权的方式,阻止州议会形成法定人数以表决召集宪法批准会议。但是,当纽约传来消息说老国会(根据邦联条款设立于纽约的国会)号召各州选举代表组成其各自的宪法批准会议时,拖延战略就在联邦党人转而采取的暴力行动面前黯然失色了。联邦党人抓住了一些反对者,强制将其拖进州议会大厦,以达到表决的法定人数。(Richard Hofstadter,William Miller,Daniel Aaron,TheUnited States-The History of A Republic,Prentice-Hall,1967,P179)杰瑞·弗雷西尔则更为详细地转述了查尔斯·密的考察:一群联邦党人暴徒冲进了(持反对意见的)较为激进的两个议员的家中,将其拖出,经过费城的数条街道而进入州议会大厦中。他们(被劫持者)衣衫褴褛,脸色苍白而面带怒气。其中一个议员试图逃脱,却被阻挡在了门口。(Jerry Fresia,Toward an American Revolution-Exposing theConstitution
其他文献
近日获赠《清华历史讲堂》(初编)一书,内中收入清华大学教授以及来清华做学术报告的海内外学者的讲义17篇,分为“考古与历史”、“制度与思想”、“中国与世界”及“理论与反思”四个部分,读后有如旁听了多场精彩纷呈的演讲。因为是讲义,所以文字无须精雕细琢,逻辑也无须反复推敲,只须反映授课者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最真切的研究心得;因为是讲义,所以说者可以娓娓道来,不必有“讲常识”的顾忌,而听者则可以在更加基础的层
《梁漱溟问答录》一书1988年首次问世,一时成为畅销书,颇为抢手,印数不少,似有些洛阳纸贵的味道。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有需求,一方面是此书部分内容有可贵的史料性质(即笔者所说的“独家旧闻”)。2004年此书增订再版,内容又有增加。由于先父梁漱溟为此书中“主人公”,而笔者作为“主人公”的亲属,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关注与个人视角,因而对此书新旧两版均仔细认真地阅读过。又由于对书中所述的种种,多有所了解,对
丁聪先生在《读书》上写了他告别读者的《感谢》一文。九十一岁的他,告别一生挚爱的读者和漫画创作,非情愿也,是不得已也。由于丁聪先生的“淡出”,我们之间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的合作只能中断,被称为“陈文丁画”的搭配,也到了落幕时分。十年前,丁聪先生以八十高龄患肾疾住院,割去半肾。丁先生说:“再画十年。”果然,两个月后,又是一条好汉。去年,十年期满,不意又以股骨颈骨折住院,以九十高龄,更换股骨,奇迹般站立起
归有光的叙事抒情散文《项脊轩志》历来为人所喜爱,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此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教材,教参解读此文认为是作者围绕“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追忆昔日的读书生活和日常琐事,寄托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怀念,并抒发了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但笔者认为,教参的解读遮蔽了一个看似可无实则关键的人物——老妪。这可能是教参编者认为老妪在文中只是作者叙写事件、抒发情感的辅佐人物,并没有
中国大陆学者清华大学胡庚申于2004年出版了一本翻译理论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可以说,他为翻译者找回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具有的地位。这本书不论是对翻译理论来说,还是就翻译实践,或者译者的培育、训练来看,都有极大的贡献。笔者阅读之后,获益良多。现不揣简陋,将自己读书的一点理解和心得叙述于此。  本书第一章为引言,作
日本著名学者小森阳一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对日本右翼的批判运动,2004年,他追究裕仁天皇战争责任的著作《天皇的玉音放送》在中国翻译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学术书籍;同一年,他和大江健三郎、加藤周一等日本著名知识分子创办“九条会”,反对日本政府修改《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其内容为: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武力、禁止国家保有一切军事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2005年11月14日
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学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等于《丧家狗:我读“论语”》。对于刚刚拜读的李零先生这部近著,我只能用这样一个等式来加以概括描述。  先说作家的文采。上海有个叫江晓原的教授写过一篇文章专门称赞李零先生文章写得好,结尾好像是说“为什么现在看《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李零先生已经不给它写稿了。”他们专业有交叉,互相读得比较多,但我并不认为这属于戏班子里的喝彩。《读书》读者减少的原因不得而知,但
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也是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写作训练为“议论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就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它不仅指向写作内容,议论要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具体的人或事,一种现象或社会事件等;也指向写作方法,不同的说理内容和言说对象决定着论证方法与思路的选择。   教材对“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了一般知识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受过初中教育的人都知道他写有《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等杰作,而且,通过几十年来收入语文教科书的文章《藤野先生》,知道他曾经学医。假如阅读范围更广一些,例如读过《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中的几篇回忆文章,会知道鲁迅曾在海军学校就读,还学过几年采矿。那么,按照今天的分科法,鲁迅就是理工科出身了。但他学医的时间不足两年,后来并没有当医生或去做科学研究,而是成了文学
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过程方面,提示在一到两学期内安排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阅读和一部学术著作阅读。然而问题接踵而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角色如何定位?一本书阅读下来学生需要建构起怎样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如何监控和测评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下面以《边城》整本书读写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导控、层读与深度研写一体化的整本书读写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