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教学中唐诗人武元衡的《春兴》一诗为例,探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诗词的思致、情感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春兴》;古典诗词教学;生命体验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当前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思致、情感和意境,也是教学实践者和理论探索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诗词教学中,深感唯有成功唤起接受者个体的生命体验,才真正有可能率领接受者探寻诗意,抵达诗心。试以执教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为例,略申此意。
一、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抽象词语
在对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的教学中,诗题的阐释应是重点之一。诗题仅二字,“春”点明时节,春景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內容。而理解此诗的关键其实在“兴”字。与“春”相比较而言,“兴”更为抽象。而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范畴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诗歌创作和接受中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太容易讲清楚。
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兴”的含义呢?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中,“兴”出现在哪些词汇中?如,高兴、尽兴、兴致、即兴、兴起、兴盛等。此处,可让学生回顾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个字的不同运用,明确:这个字是多音字,有第一声、第四声两种声调读法,二者意义也有不同。
再回到诗歌之中,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兴”乃是即景而兴情,因晚春美景,而引发诗人思乡之情,兴有兴发、激动之意;另一方面,兴也有即兴之意,诗歌的创作,并非经过了长久的酝酿,春景的捕捉,也并非经过了有计划的寻绎,乡情的生发,也完全是不经意中,一切均是兴之所至,自然而成。
这两个层面的意思,均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帮助其理解。如,时值仲春,时和气清,人们总是迫不及待换上轻捷美丽的春装,到大自然中感受勃发的生机,而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均会感动我们的生命,人们要拍照、绘画,或歌唱、或舞蹈、或吟诵,总之是有所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即是所谓的“兴”——刹那发生的、即兴而来的表达与表述;而自然的种种景物,也会触动我们的感情,或怀念、或相思、或自怜、或自警,这样的过程,即是兴发、感动。学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便能理解这首诗的诗眼。
二、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
《春兴》一诗一二句主要是描写雨后新晴的暮春景色。第一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所写乃是细雨过后,天色泛晴,杨柳葱翠浓郁之态。这里,“阴阴”一词,较难理解。初读时接受者很容易将其理解为“荫荫”,而杨柳树下之荫,并不符合诗意。诗人在这里很细腻地表达了时值晚春,杨柳又经细雨滋润,愈发郁郁葱葱,颜色更加浓重幽暗,不复早春嫩芽初绽之时的尖新、明丽。若学生平日里没有过细致观察,则很难理解该句所描述的景象。诗的第二句“残花落尽见流莺”,残花落尽,暮春景象无疑。暮春之花,已是“残花”,经雨打风吹,更是“落尽”,一场春雨春更深。而花落流莺见,也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极为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花开繁密之时,春莺藏匿其间,能闻莺声,不见鸟影,到残花落尽之时,方见其倩影。而“流莺”中的“流”字亦不可错过,它所描述的是自在娇莺恰恰啼,如珠似玉之流利婉转,《牡丹亭》有句:“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明如剪”之燕语,“溜的圆”的莺声,也定是要的确听过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这些景物描写,初看平常,但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均需教师调动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三、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的思致与情感
《春兴》一诗,抒发思乡之情,乃是其主旨所在。而离别思乡之情唯有亲身经历过,方能懂得。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让生活经历简单的学生来理解对于故乡的深深思恋,是颇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思乡”这一情感的理解放得更宽泛些,可理解为对某位远方的亲朋好友,甚或是对某一心爱事物的思恋,这样的启发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真实体验。
“春风一夜吹乡梦”,通过“春风”和“梦”,勾连起他乡与故乡、此刻与过往。春风沉醉的夜里,作者享受着微醺的、和暖的春风,也经历着花残春暮,时光的流逝,又兴起诗人复杂感受。时光匆匆,会令作者想起离乡已久,离乡之时如何?今日之故乡又如何?这会引起诗人以及读者的想象;而他乡漂泊,难免会有沧桑之感,无论他乡际遇如何,故乡始终是作者心安之所在,这都会增添诗人的愁思。
此处,“梦”意象也值得玩味。作者不直写乡思之切,而用曲笔,婉转表达思恋之魂牵梦萦。对此亦需唤起学生的切身体验,笔者在讲授该诗的时候,就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过同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经历?因为太过于想念一个人、一件事物,以至于在梦中出现?这样的提问迅速得到了回应,学生回忆道,有因为太想要一个手表、想考一百分等等,而做梦时梦到相关内容。
尾句“又逐春风到洛城”,“春风”这一意象,轻捷、欢快,说明故乡终究是令人欢喜的所在。“逐”者,追逐,也表露出诗人归乡之急切。该句中,“又”字,颇值得注意,看似只是信手拈来,浑不经意,但它却透露出诗人睡里、梦里不止一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洛城。此处,也可唤起读者的生命经验,来理解“又”所包蕴的情感心绪:如,又一次去自己喜欢的公园或游乐场,心情应是和作者一样,很兴奋、愉悦;相反,若是去一个讨厌的场所,或是见一个不喜欢的人,心情则会大不同。这种情感的不同,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深体会。
总之,唤起接受者曾有过的生命经验、审美体验是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辞句、意象和情感意蕴的最佳方法,值得教师仔细摸索,加以多方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2]陈友宝.经典文本微观解读三题[J].学语文,201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7年引导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1977—),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人类学。
关键词:《春兴》;古典诗词教学;生命体验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当前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思致、情感和意境,也是教学实践者和理论探索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诗词教学中,深感唯有成功唤起接受者个体的生命体验,才真正有可能率领接受者探寻诗意,抵达诗心。试以执教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为例,略申此意。
一、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抽象词语
在对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的教学中,诗题的阐释应是重点之一。诗题仅二字,“春”点明时节,春景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內容。而理解此诗的关键其实在“兴”字。与“春”相比较而言,“兴”更为抽象。而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范畴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诗歌创作和接受中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太容易讲清楚。
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兴”的含义呢?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中,“兴”出现在哪些词汇中?如,高兴、尽兴、兴致、即兴、兴起、兴盛等。此处,可让学生回顾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个字的不同运用,明确:这个字是多音字,有第一声、第四声两种声调读法,二者意义也有不同。
再回到诗歌之中,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兴”乃是即景而兴情,因晚春美景,而引发诗人思乡之情,兴有兴发、激动之意;另一方面,兴也有即兴之意,诗歌的创作,并非经过了长久的酝酿,春景的捕捉,也并非经过了有计划的寻绎,乡情的生发,也完全是不经意中,一切均是兴之所至,自然而成。
这两个层面的意思,均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帮助其理解。如,时值仲春,时和气清,人们总是迫不及待换上轻捷美丽的春装,到大自然中感受勃发的生机,而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均会感动我们的生命,人们要拍照、绘画,或歌唱、或舞蹈、或吟诵,总之是有所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即是所谓的“兴”——刹那发生的、即兴而来的表达与表述;而自然的种种景物,也会触动我们的感情,或怀念、或相思、或自怜、或自警,这样的过程,即是兴发、感动。学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便能理解这首诗的诗眼。
二、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
《春兴》一诗一二句主要是描写雨后新晴的暮春景色。第一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所写乃是细雨过后,天色泛晴,杨柳葱翠浓郁之态。这里,“阴阴”一词,较难理解。初读时接受者很容易将其理解为“荫荫”,而杨柳树下之荫,并不符合诗意。诗人在这里很细腻地表达了时值晚春,杨柳又经细雨滋润,愈发郁郁葱葱,颜色更加浓重幽暗,不复早春嫩芽初绽之时的尖新、明丽。若学生平日里没有过细致观察,则很难理解该句所描述的景象。诗的第二句“残花落尽见流莺”,残花落尽,暮春景象无疑。暮春之花,已是“残花”,经雨打风吹,更是“落尽”,一场春雨春更深。而花落流莺见,也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极为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花开繁密之时,春莺藏匿其间,能闻莺声,不见鸟影,到残花落尽之时,方见其倩影。而“流莺”中的“流”字亦不可错过,它所描述的是自在娇莺恰恰啼,如珠似玉之流利婉转,《牡丹亭》有句:“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明如剪”之燕语,“溜的圆”的莺声,也定是要的确听过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这些景物描写,初看平常,但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均需教师调动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三、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的思致与情感
《春兴》一诗,抒发思乡之情,乃是其主旨所在。而离别思乡之情唯有亲身经历过,方能懂得。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让生活经历简单的学生来理解对于故乡的深深思恋,是颇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思乡”这一情感的理解放得更宽泛些,可理解为对某位远方的亲朋好友,甚或是对某一心爱事物的思恋,这样的启发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真实体验。
“春风一夜吹乡梦”,通过“春风”和“梦”,勾连起他乡与故乡、此刻与过往。春风沉醉的夜里,作者享受着微醺的、和暖的春风,也经历着花残春暮,时光的流逝,又兴起诗人复杂感受。时光匆匆,会令作者想起离乡已久,离乡之时如何?今日之故乡又如何?这会引起诗人以及读者的想象;而他乡漂泊,难免会有沧桑之感,无论他乡际遇如何,故乡始终是作者心安之所在,这都会增添诗人的愁思。
此处,“梦”意象也值得玩味。作者不直写乡思之切,而用曲笔,婉转表达思恋之魂牵梦萦。对此亦需唤起学生的切身体验,笔者在讲授该诗的时候,就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过同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经历?因为太过于想念一个人、一件事物,以至于在梦中出现?这样的提问迅速得到了回应,学生回忆道,有因为太想要一个手表、想考一百分等等,而做梦时梦到相关内容。
尾句“又逐春风到洛城”,“春风”这一意象,轻捷、欢快,说明故乡终究是令人欢喜的所在。“逐”者,追逐,也表露出诗人归乡之急切。该句中,“又”字,颇值得注意,看似只是信手拈来,浑不经意,但它却透露出诗人睡里、梦里不止一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洛城。此处,也可唤起读者的生命经验,来理解“又”所包蕴的情感心绪:如,又一次去自己喜欢的公园或游乐场,心情应是和作者一样,很兴奋、愉悦;相反,若是去一个讨厌的场所,或是见一个不喜欢的人,心情则会大不同。这种情感的不同,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深体会。
总之,唤起接受者曾有过的生命经验、审美体验是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辞句、意象和情感意蕴的最佳方法,值得教师仔细摸索,加以多方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2]陈友宝.经典文本微观解读三题[J].学语文,201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7年引导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1977—),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