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生命体验的古典诗词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教学中唐诗人武元衡的《春兴》一诗为例,探讨中国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略诗词的思致、情感和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春兴》;古典诗词教学;生命体验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当前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领略诗词的思致、情感和意境,也是教学实践者和理论探索者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诗词教学中,深感唯有成功唤起接受者个体的生命体验,才真正有可能率领接受者探寻诗意,抵达诗心。试以执教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为例,略申此意。
  一、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抽象词语
  在对中唐诗人武元衡《春兴》一诗的教学中,诗题的阐释应是重点之一。诗题仅二字,“春”点明时节,春景是诗歌表现的重要內容。而理解此诗的关键其实在“兴”字。与“春”相比较而言,“兴”更为抽象。而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范畴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诗歌创作和接受中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太容易讲清楚。
  那么,如何让学生理解“兴”的含义呢?一方面,可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中,“兴”出现在哪些词汇中?如,高兴、尽兴、兴致、即兴、兴起、兴盛等。此处,可让学生回顾学习和生活中,对这个字的不同运用,明确:这个字是多音字,有第一声、第四声两种声调读法,二者意义也有不同。
  再回到诗歌之中,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兴”乃是即景而兴情,因晚春美景,而引发诗人思乡之情,兴有兴发、激动之意;另一方面,兴也有即兴之意,诗歌的创作,并非经过了长久的酝酿,春景的捕捉,也并非经过了有计划的寻绎,乡情的生发,也完全是不经意中,一切均是兴之所至,自然而成。
  这两个层面的意思,均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帮助其理解。如,时值仲春,时和气清,人们总是迫不及待换上轻捷美丽的春装,到大自然中感受勃发的生机,而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均会感动我们的生命,人们要拍照、绘画,或歌唱、或舞蹈、或吟诵,总之是有所表达的冲动,这种冲动即是所谓的“兴”——刹那发生的、即兴而来的表达与表述;而自然的种种景物,也会触动我们的感情,或怀念、或相思、或自怜、或自警,这样的过程,即是兴发、感动。学生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出发,便能理解这首诗的诗眼。
  二、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中的一些意象
  《春兴》一诗一二句主要是描写雨后新晴的暮春景色。第一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所写乃是细雨过后,天色泛晴,杨柳葱翠浓郁之态。这里,“阴阴”一词,较难理解。初读时接受者很容易将其理解为“荫荫”,而杨柳树下之荫,并不符合诗意。诗人在这里很细腻地表达了时值晚春,杨柳又经细雨滋润,愈发郁郁葱葱,颜色更加浓重幽暗,不复早春嫩芽初绽之时的尖新、明丽。若学生平日里没有过细致观察,则很难理解该句所描述的景象。诗的第二句“残花落尽见流莺”,残花落尽,暮春景象无疑。暮春之花,已是“残花”,经雨打风吹,更是“落尽”,一场春雨春更深。而花落流莺见,也建立在作者对生活极为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花开繁密之时,春莺藏匿其间,能闻莺声,不见鸟影,到残花落尽之时,方见其倩影。而“流莺”中的“流”字亦不可错过,它所描述的是自在娇莺恰恰啼,如珠似玉之流利婉转,《牡丹亭》有句:“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明如剪”之燕语,“溜的圆”的莺声,也定是要的确听过才能真正领会其妙处。
  这些景物描写,初看平常,但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均需教师调动起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
  三、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理解诗歌的思致与情感
  《春兴》一诗,抒发思乡之情,乃是其主旨所在。而离别思乡之情唯有亲身经历过,方能懂得。在通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让生活经历简单的学生来理解对于故乡的深深思恋,是颇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思乡”这一情感的理解放得更宽泛些,可理解为对某位远方的亲朋好友,甚或是对某一心爱事物的思恋,这样的启发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真实体验。
  “春风一夜吹乡梦”,通过“春风”和“梦”,勾连起他乡与故乡、此刻与过往。春风沉醉的夜里,作者享受着微醺的、和暖的春风,也经历着花残春暮,时光的流逝,又兴起诗人复杂感受。时光匆匆,会令作者想起离乡已久,离乡之时如何?今日之故乡又如何?这会引起诗人以及读者的想象;而他乡漂泊,难免会有沧桑之感,无论他乡际遇如何,故乡始终是作者心安之所在,这都会增添诗人的愁思。
  此处,“梦”意象也值得玩味。作者不直写乡思之切,而用曲笔,婉转表达思恋之魂牵梦萦。对此亦需唤起学生的切身体验,笔者在讲授该诗的时候,就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过同样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经历?因为太过于想念一个人、一件事物,以至于在梦中出现?这样的提问迅速得到了回应,学生回忆道,有因为太想要一个手表、想考一百分等等,而做梦时梦到相关内容。
  尾句“又逐春风到洛城”,“春风”这一意象,轻捷、欢快,说明故乡终究是令人欢喜的所在。“逐”者,追逐,也表露出诗人归乡之急切。该句中,“又”字,颇值得注意,看似只是信手拈来,浑不经意,但它却透露出诗人睡里、梦里不止一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洛城。此处,也可唤起读者的生命经验,来理解“又”所包蕴的情感心绪:如,又一次去自己喜欢的公园或游乐场,心情应是和作者一样,很兴奋、愉悦;相反,若是去一个讨厌的场所,或是见一个不喜欢的人,心情则会大不同。这种情感的不同,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加深体会。
  总之,唤起接受者曾有过的生命经验、审美体验是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辞句、意象和情感意蕴的最佳方法,值得教师仔细摸索,加以多方引导。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8,(1).
  [2]陈友宝.经典文本微观解读三题[J].学语文,2016,(6).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2017年引导性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柳(1977—),女,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主研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人类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既能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又能围绕考纲,备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对历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比较和研究,总结规律,得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试题;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鉴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2004年江苏
一、读寓言的理由    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台湾作家李敖的一句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同样,我们不喜欢读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不喜欢读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无真情实感的文章味同嚼蜡,而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又让我们读得难以呼吸,反倒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对了,我们非常喜欢读轻松幽默、含蓄隽永、哲思充盈的寓言。它往往让我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让我们读得唇齿生香,不知肉味。  分析起来大概
摘要: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初语阅读课学习共同体实践中教师“无为而教”的策略。即构建学习型团队、设计有挑战的小组合作课题、搭建有品质的学习梯子。教师只有成为保障并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师,才能有效规避课堂上“教”的“权威代替”“对话霸权”等现象。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团队;合作课题;学习梯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在语文课堂上共有与共生,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却不尽然,常会出现对话
摘要:《周亚夫军细柳》世人称道者多,但很少关注“群臣皆惊”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尤其是文中的“惊”字,更是意味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涵”“张力”三个方面细读“惊”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心态;性格;命运  《周亚夫军细柳》为人称道者颇多。尤其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被后人反复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更为惊叹的是结尾处“群臣皆惊”句,一个“惊”字,至今读来依然妙不可言。拟从“惊”的背景、
写作文时,有些同学拿到题目,头脑中立即闪现出自己曾经接触的一系列相关素材,不管是骡子是马,就将它们一股脑儿塞进文章中,使得作文就像一锅“八宝粥”。这是没有掌握选材技巧造成的后果。如果说文章的主题是灵魂、是统帅,那么所用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选取什么材料入文同样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紧扣主旨,大胆取舍。主旨是选材的依据,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时,要从表现主旨
梦里水鄉
期刊
摘要: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当今新课程语境下,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但有的教师没有弄清楚诵读法的要领、精髓,因此,有必要对诵读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帮助广大语文教师正确运用,使诵读法真正有益于课堂教学。  关键词:诵读法;要领;课堂运用  诵读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其在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肯定与认可。这其中不乏会
摘要:以《秋天的怀念》《散步》的备课为例,从两个角度探究语体视角下的叙事散文教学备课,为备教叙事散文提供基于语言形式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關键词:语体;散文;备课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秋天的怀念》《散步》两篇叙事散文,多数教师设计教学时落脚点在文本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上,如在《秋天的怀念》中,学生感受母爱的深沉、伟大;在《散步》中,感受中年人的责任;但却忽略文章言语形式。歌德说:“内容
鲁迅的作品以其思想的丰富与深刻,为对其主题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编了鲁迅的《风筝》,在单元导读中,有这样的提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而在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语中,表述是“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囿于教材的主题概括,这篇文章往往被当作抒发亲情的故事在教学中被演
摘要: 鲜明的观点是论说文的灵魂,充实的论据则是论说文的血肉。学生喜欢用热点素材做论据,可是热点素材数量有限,容易千篇一律。教师应不失时机给热点素材降降温。上道冷盘,或反语讽刺,或自我解嘲。爆个冷门,可改变聚焦点,可激发遗忘点。泼瓢冷水,有时众褒我贬,有时当头棒喝;放支冷箭,可以直逼本质,攻其不备。这样可以达到热点冷对两相宜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论据;热点素材;降温;两相宜  鲜明的观点是论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