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的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并详述了设计内容,提出农业观光园应注重提升游览项目的品质和游赏性,增加游人参与性空间,使之成为寓观光、体验、教育为一体的游览区。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48-02
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起初农场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用于接待都市游人观光度假。随着城市向乡村的扩张,现代乡村农业观光日趋盛行,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形式,总体上看,国外农业观光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科技型公园;二是以农村田园、牧场等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型;三是农家农作体验型[1,2]。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3,4]。不仅拓展了都市人节假日游览的选择范围,而且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农村景观风貌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表现为零散、不具规模、没有较强的吸引力等特征。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金风镇九凤村,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 088.8mm,年平均气温18.3℃,区域内土层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地貌为浅丘平坝,地势起伏较小,坡度多在2~15°之间,相对高差在20~70m。九凤村的东侧有绕城高速公路南北向通过,东西走向有一条镇级公路——金梅路,从李家沟向东接金龙公路。总之,项目所在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便捷、水源丰富,是建设城郊农业观光园的理想之地,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打造成一个生态型的农业观光园。
1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1.1设计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科技展示、品种试验、设施农业、传统农耕、标准化示范、农科培训、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耕操作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试验园区。二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是都市闲情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上要体现与乡村之间有效衔接与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建设。在大配套上要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尊重九龙坡区城市总体设计。园区设计建设要服务于九龙坡区城市发展的需求,符合九龙坡区科技发展总体方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和城市远期设计管制的关系,使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1.2指导思想
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体现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的综合特征,适应都市发展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根据目标定位,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体现总体设计框架:一是将建筑物的单体与群体结构形态、空间布置同所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化空间环境设计,形成具有现代气息、景观协调、充满自然生机的环境格局。二是把农业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方便观光、游憩、体验、认知有机结合,将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生产设施、农业展示空间、休闲绿地有效组合,合理布局,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现代园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突出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园区设计为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的4个分区,即:以农业科技展览、温室新品种展示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标准化试验田、体验农业和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为主的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以梯田、原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为主的远古农业风貌展示区;以游憩观赏、戏水垂钓和摘鲜品新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
2设计理念
以农业文明发展为主线,生态景观为依托,农业体验为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为目的,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近代农业技术、远古农业风貌和现代园林景观进行串联,满足都市人群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追求自然的需求,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将园区打造成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
3总体布局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一线、两带、四区、六点”为设计构架(见图1)。“一线”即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是景观游览路线。“两带”即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和水系生态景观带。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为多层混交林带,既是景观的背景又是园区的生态屏障;水系生态景观带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将园外的水从北面引入,再从南面流出园外,构建一条集戏水、垂钓、湿地景观为一体的水系生态带,亦能满足园区灌溉的需要。“四区”即以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及远古农业展示区3个特色区和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六点”即利用地形优势,规划5个景观平台和1个新农村风貌建设样板,使园区景观得以串联和相互借景。
4主要设计内容
4.1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南部,占地面积约2.2hm2,地势平坦,有1条乡村道从外围经过。将园区的主入口设置于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入口道路轴线上设置高新农业展示馆,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设施农业及农科培训。并设置现代农业温室、新品种培育区和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主入口至高新农业展示馆由一条宽6m的大道连接,道路两侧进行亮化处理,行道树栽植高大美观的乔木,树下采用时令花卉装点形成花径,增强入口整体景观效果,提高园区环境档次。入口右侧设置生态停车场,充分利用外围植被,对停车场进行视线上遮盖以保证与园区整体氛围和谐的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形成庇荫,地面铺植草砖,增强绿化效果,又能避免光污染。高新农业展示馆内设有多功能展览馆、实验室、办公室。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游人展示农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传递最新最快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标本或照片结合文字资料向游人介绍、宣传新的农业品种,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水果,新研发的观赏型的蔬菜、瓜果;实验室主要是对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及对现有品种的改良,具有研究和科教功能;办公室的功能是综合管理、接待和组织参观的游人,并提供讲解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温室内种植有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主要是将一些新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投入生产,既可科研、生产,又可观赏,同时还可销售以及供给园内餐饮需求,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新品种园区主要是最新农业新品种、优质花卉的培育。
4.2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东北部,占地面积约5.6hm2,地形总体上呈東高西低。设置有标准化试验田、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风貌和多种体验性的场景空间。“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是全园最具体验乐趣的一个区域。标准化试验田主要是将科研开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投入标准化生产,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体验、观光目的,又满足了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和产业试验、推广的多重功效,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经济林果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在园区中央坡体的东面和园区东南面的坡体上,采用规则式和混栽相结合,既能满足经济林果采光和排水的要求,又能丰富坡体立面的景观效果,坡体的至高点设置景观亭和廊架等设施,以满足游人在此摘鲜品鲜、游憩;新农村建设风貌是将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建设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新的尝试,在加入一些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展示农村建设的成果,起到促进、带动、发展的目的;农业体验区包括蔬菜瓜果粗加工和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粗加工主要是对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简单的包装以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体验、消费和示范的作用。在该区内还有其他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和场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心理和教育的目的。
4.3远古农业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2.3hm2,地形除北端地势较为平坦外,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设置假日农耕乐园、田园牧歌和自助烧烤区等。远古农业是蛮荒落后的、原始生态的,故在该区域,利用原始农耕符号,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营造远古农业生产、生活状况,供游人参观、学习、体验。假日农耕乐园是将一部分农地分割成若干个“家庭农地”,作为城市居民假日参加农耕活动的园地,设置精小的耕作单元以供家庭租用,古朴的农家小院,使游客融入到居民的生活,感受农村的乡土自然淳朴的风情;田园牧歌设置于该区的北面平缓地带,种植一些牧草,放养牛、马、羊等家畜,营造出自然开阔的牧笛悠扬的意境;自助烧烤采用现代的器具较为原始的制作方式,追忆远古人们的生活场景,人们可在此购买原料,自助烧烤,既富有情趣,又能充分体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4.4园林景观休闲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2.83hm2,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该区中部矗立一小山坡,旁边有一水塘。设置观光园接待中心、森林氧吧和戏水、湿地及垂钓等亲水游憩空间,采用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该区打造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为都市人提供一个可游、可赏、可参与的生态休闲的游憩场所。接待中心主要功能是会议、培训等接待和游人就餐。利用位于园区中部的山体,打造成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森林氧吧,在山坡上设置3处俯瞰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平台,使游人既可以观览整个园区的风貌,又可以摘鲜品新、驻足游憩。利用地形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水系,设置浅水区、湿地景观及垂钓区。在上部浅水区域放养一些鱼类、螃蟹等小动物,让人们能下水捕捉,使人们与大自然更加的接近,体会戏水的乐趣;在中部水域建设成湿地景观,由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使湿地植物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水面上设置水榭、木质石质曲桥、亲水平台等,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自然
溪流下游的深水水域建设成垂钓区,放养野生的鱼类,为喜欢垂钓的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5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乡、城村结合部都相继并入了城市发展布局体系中,而大城市可用的绿地愈来愈少,城市景观被水泥柱体元素所代替,都市人只有向外寻找景观趣味点。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就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设计的,通过景观艺术处理手法,把现代科技、农业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成一个集科技、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游憩环境,让人们在游赏的同时,追忆历史,感怀历史。
6参考文献
[1]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学院学报,2006(1):16-23.
[2] 金艳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3):51-53.
[3] 卓志远.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J].学理论,2009(11):17-18.
[4] 杨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14-15.
关键词城郊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总体布局;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S7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48-02
农业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起初农场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旅馆,用于接待都市游人观光度假。随着城市向乡村的扩张,现代乡村农业观光日趋盛行,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形式,总体上看,国外农业观光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科技型公园;二是以农村田园、牧场等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型;三是农家农作体验型[1,2]。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3,4]。不仅拓展了都市人节假日游览的选择范围,而且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农村景观风貌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表现为零散、不具规模、没有较强的吸引力等特征。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金风镇九凤村,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 088.8mm,年平均气温18.3℃,区域内土层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地貌为浅丘平坝,地势起伏较小,坡度多在2~15°之间,相对高差在20~70m。九凤村的东侧有绕城高速公路南北向通过,东西走向有一条镇级公路——金梅路,从李家沟向东接金龙公路。总之,项目所在地气候温和、降雨充沛、交通便捷、水源丰富,是建设城郊农业观光园的理想之地,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打造成一个生态型的农业观光园。
1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
1.1设计原则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科技展示、品种试验、设施农业、传统农耕、标准化示范、农科培训、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为主要内容,建设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耕操作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业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科技型试验园区。二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关系。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是都市闲情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上要体现与乡村之间有效衔接与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建设。在大配套上要实现系统资源共享。三是充分尊重九龙坡区城市总体设计。园区设计建设要服务于九龙坡区城市发展的需求,符合九龙坡区科技发展总体方向。合理安排近期建设和城市远期设计管制的关系,使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
1.2指导思想
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设计的基本框架是以都市农业产业培育为目标、以农业技术创新为基础,体现科技农业、产业化农业、休闲型农业、环保型农业、农耕操作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的综合特征,适应都市发展需求,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根据目标定位,主要从如下三方面体现总体设计框架:一是将建筑物的单体与群体结构形态、空间布置同所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强化空间环境设计,形成具有现代气息、景观协调、充满自然生机的环境格局。二是把农业设施的高效运作和方便观光、游憩、体验、认知有机结合,将科技农业、科普教育、生产设施、农业展示空间、休闲绿地有效组合,合理布局,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现代园林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突出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将园区设计为功能各异又相互联系的4个分区,即:以农业科技展览、温室新品种展示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标准化试验田、体验农业和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为主的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以梯田、原生态农业和家庭农场为主的远古农业风貌展示区;以游憩观赏、戏水垂钓和摘鲜品新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
2设计理念
以农业文明发展为主线,生态景观为依托,农业体验为特色,农业产业培育为目的,将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近代农业技术、远古农业风貌和现代园林景观进行串联,满足都市人群在心理上和物质上追求自然的需求,利用地形和自然资源将园区打造成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
3总体布局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将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以“一线、两带、四区、六点”为设计构架(见图1)。“一线”即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主要线索,也是景观游览路线。“两带”即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和水系生态景观带。外围的生态背景林带为多层混交林带,既是景观的背景又是园区的生态屏障;水系生态景观带是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形,将园外的水从北面引入,再从南面流出园外,构建一条集戏水、垂钓、湿地景观为一体的水系生态带,亦能满足园区灌溉的需要。“四区”即以展示农业文明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及远古农业展示区3个特色区和以游憩休闲为主的园林景观休闲区。“六点”即利用地形优势,规划5个景观平台和1个新农村风貌建设样板,使园区景观得以串联和相互借景。
4主要设计内容
4.1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南部,占地面积约2.2hm2,地势平坦,有1条乡村道从外围经过。将园区的主入口设置于整个园区的中轴线上。入口道路轴线上设置高新农业展示馆,向游人展示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品种试验、设施农业及农科培训。并设置现代农业温室、新品种培育区和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主入口至高新农业展示馆由一条宽6m的大道连接,道路两侧进行亮化处理,行道树栽植高大美观的乔木,树下采用时令花卉装点形成花径,增强入口整体景观效果,提高园区环境档次。入口右侧设置生态停车场,充分利用外围植被,对停车场进行视线上遮盖以保证与园区整体氛围和谐的景观效果同时又可形成庇荫,地面铺植草砖,增强绿化效果,又能避免光污染。高新农业展示馆内设有多功能展览馆、实验室、办公室。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方式向游人展示农业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传递最新最快的农业科技发展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实物标本或照片结合文字资料向游人介绍、宣传新的农业品种,包括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水果,新研发的观赏型的蔬菜、瓜果;实验室主要是对一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及对现有品种的改良,具有研究和科教功能;办公室的功能是综合管理、接待和组织参观的游人,并提供讲解服务。现代农业生产温室内种植有无公害绿色蔬菜、瓜果、花卉等,主要是将一些新开发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投入生产,既可科研、生产,又可观赏,同时还可销售以及供给园内餐饮需求,从而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新品种园区主要是最新农业新品种、优质花卉的培育。
4.2近代农业生产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东北部,占地面积约5.6hm2,地形总体上呈東高西低。设置有标准化试验田、经济林果、新农村建设风貌和多种体验性的场景空间。“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是全园最具体验乐趣的一个区域。标准化试验田主要是将科研开发的无公害蔬菜、水果投入标准化生产,满足游客餐饮和购买。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体验、观光目的,又满足了园区实现产业经济和产业试验、推广的多重功效,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经济林果区充分利用地形布置在园区中央坡体的东面和园区东南面的坡体上,采用规则式和混栽相结合,既能满足经济林果采光和排水的要求,又能丰富坡体立面的景观效果,坡体的至高点设置景观亭和廊架等设施,以满足游人在此摘鲜品鲜、游憩;新农村建设风貌是将党和国家关于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建设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新的尝试,在加入一些新的管理及运作方式,展示农村建设的成果,起到促进、带动、发展的目的;农业体验区包括蔬菜瓜果粗加工和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粗加工主要是对采摘的蔬菜、瓜果进行简单的包装以提高产品市场价值。具有体验、消费和示范的作用。在该区内还有其他大量的农耕体验设施和场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体验心理和教育的目的。
4.3远古农业展示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2.3hm2,地形除北端地势较为平坦外,总体上呈西高东低。设置假日农耕乐园、田园牧歌和自助烧烤区等。远古农业是蛮荒落后的、原始生态的,故在该区域,利用原始农耕符号,通过现代的造景手法营造远古农业生产、生活状况,供游人参观、学习、体验。假日农耕乐园是将一部分农地分割成若干个“家庭农地”,作为城市居民假日参加农耕活动的园地,设置精小的耕作单元以供家庭租用,古朴的农家小院,使游客融入到居民的生活,感受农村的乡土自然淳朴的风情;田园牧歌设置于该区的北面平缓地带,种植一些牧草,放养牛、马、羊等家畜,营造出自然开阔的牧笛悠扬的意境;自助烧烤采用现代的器具较为原始的制作方式,追忆远古人们的生活场景,人们可在此购买原料,自助烧烤,既富有情趣,又能充分体验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4.4园林景观休闲区
该区位于整个园区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2.83hm2,地形总体上呈北高南低,该区中部矗立一小山坡,旁边有一水塘。设置观光园接待中心、森林氧吧和戏水、湿地及垂钓等亲水游憩空间,采用中国山水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该区打造成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为都市人提供一个可游、可赏、可参与的生态休闲的游憩场所。接待中心主要功能是会议、培训等接待和游人就餐。利用位于园区中部的山体,打造成以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的森林氧吧,在山坡上设置3处俯瞰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平台,使游人既可以观览整个园区的风貌,又可以摘鲜品新、驻足游憩。利用地形建设一条从上到下的水系,设置浅水区、湿地景观及垂钓区。在上部浅水区域放养一些鱼类、螃蟹等小动物,让人们能下水捕捉,使人们与大自然更加的接近,体会戏水的乐趣;在中部水域建设成湿地景观,由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人工湿地景观,通过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使湿地植物巧妙地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水面上设置水榭、木质石质曲桥、亲水平台等,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自然
溪流下游的深水水域建设成垂钓区,放养野生的鱼类,为喜欢垂钓的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放松的环境。
5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乡、城村结合部都相继并入了城市发展布局体系中,而大城市可用的绿地愈来愈少,城市景观被水泥柱体元素所代替,都市人只有向外寻找景观趣味点。九龙坡城郊农业观光园就基于这样的现状进行设计的,通过景观艺术处理手法,把现代科技、农业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打造成一个集科技、教育、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景观游憩环境,让人们在游赏的同时,追忆历史,感怀历史。
6参考文献
[1]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等.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学院学报,2006(1):16-23.
[2] 金艳春.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3):51-53.
[3] 卓志远.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趋势[J].学理论,2009(11):17-18.
[4] 杨艳.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08(3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