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三年(1133年),张杭出生于父亲张浚在战争前线的官衙。绍兴五年,宋高宗向金投降乞和,一大批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纷纷被贬官,因抗金有功被升为宰相的父亲张浚也被罢相,贬居永州(今湖南永州),年仅五岁的张栻随父迁往谪地。
仕途上的滑坡让张浚有了更多时间花在对张杖的教育上。让人欣慰的是,张栻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善悟,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张浚亲授他《易经》,十四五岁的他竟能有所领悟。
宋孝宗即位第二年,便顶住太上皇的压力,为岳飞平反昭雪,并重新起用张浚为枢密使,积极筹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同年,30岁的张杖以父荫被朝廷授官,出任父亲的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佐父治军。
张栻由于长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就树立了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随父出入幕府后,他筹措军事事务,应付自如,深得张浚手下文武将官们的钦佩。他虽一介末吏,但敢说敢言,利用向宋孝宗汇报军务的间隙,直言朝政缺失,提醒宋孝宗唯有励精图治、勤政务实,才能重振大宋雄风。他也因此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
隆兴元年(1163年),北伐以失败告终。隆兴二年,在太上皇的横加干预下,朝廷又一次向金乞和,宋孝宗通过努力在社会各阶层激起的那股抗金勇气和激情毁于一旦。张浚看到抗金无望,灰心丧气,随即请求退休,并在当年八月抑郁而终。
不久,新任宰相割四个州给金国,以取得议和资格。张拭痛恨这种耻辱外交,把丧事办完,便上书道:“希望皇上坚定北伐之志,专务自强,百折不挠,誓不言和。只要做到这些,再假以时日,则何事不成、何功不济啊!”然而,此时的宋孝宗早已被太上皇的责骂吓坏了,进退无据,张械的奏折送到宋孝宗手上后,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虽然多次碰壁,但张栻反对议和、力主抗金的主张从未改变,他多次向宋孝宗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北伐,当有北伐的基础,关键要得民心,而得民心就必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直捣黄龙,恢复中原。”宋孝宗听到这些建议后,认为这是以前闻所未闻之论,连连感叹,还表示要任张杖为讲官,好当面讨论这些问题。
二
乾道六年(1170年),38岁的张械被宋孝宗提拔为吏部侍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在京任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前后被宋孝宗召见多达七次。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这短短一年间,多次不避斧钺,犯颜直谏。
宋孝宗重用史正志为发运使,调节物资供需关系等,史正志却疯狂掠夺州县财赋,以致民不聊生。朝中一些有正义感的士大夫争相论说其害处,张械也加入论战的队伍,而且声音最大。宋孝宗说:“史正志说这些财赋都取之于州郡,并非取之于民。”张栻辩驳道:“现在州郡财赋连自给都捉襟见肘,取之不止,手就自然伸向了百姓,所以,那不过是巧立名目、掠夺百姓罢了。”宋孝宗听了一惊,连忙说:“倘若真如你所说,这兢是我借发运使之手来盘剥百姓了。”他随即安排人核查实情,果然如张械所言。于是,宋孝宗立即罢免了史正志。
张栻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敢言的性格给宋孝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即让张栻兼侍讲一职,掌读经史、释疑义、备皇帝顾问。
恰在此时,宋孝宗和宰相拟提拔知阁门事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掌全国兵权。张说是太上皇的连襟,也是他曾经的宠臣,品行不好,以致在朝中口碑很差。因此,拟用张说的方案一提出,朝野为之喧哗,但鉴于他是外戚,都不敢当面反对,唯有张械连夜起草奏章,极言不可。第二天,张栻在朝堂之上当面指责宰相,又上奏宋孝宗道:“皇上任用这样一位品行和口碑都不好的人,非但不能使文臣心服,说不定还会激起武臣的反对和愤怒啊!”宰相被说得面露惭愧之色。
然而,与其说重用张说是宰相的提议,不如说是宋孝宗的主张,所以第二年,张说仍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
而一贯敢于向皇帝说不的张栻终因口无遮拦、目无尊长而被宋孝宗逐出了京城,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不久,宋孝宗干脆让他解职,赋闲于家。张栻随后受聘于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
三
张栻的学问最初来自于父亲张浚的悉心教导。年近而立之时,他又拜了隐居衡山的名师,学业大进,并由此为起点,提出了“学贵力行”“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等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通过自己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的契机,在普天下学子问广为传播,形成了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湖湘学派。
由于张栻在学问和教育上的巨大影响,宋孝宗又想起了这位曾经让他用之有点儿烫手、弃之又觉可惜的“顾问”。淳熙元年(1174年),离开体制近四年的张栻被起用为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
广西地处边陲,民族众多,民风彪悍,异常难治。张栻到达广西后,立刻精兵简政。他精选州兵,强化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融合,规劝各溪峒首领消除积怨、和睦相处;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修、阳、朔等三县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大力发展教育,重新修建静江府学,重修后的府学“隆隆翼翼,不侈不陋”。
当时,朝廷在横山寨设横山博易场,这是广西古代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是朝廷征集战马的重要场所,但天长日久,积弊丛生,许多地方官吏借机敛财,与民争利。百姓无利可图,还遭受盘剥,许多养马边民不再卖马,致使朝廷买马有钱无市。张栻详细了解情况后,把这些积弊整理成六十多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革除后,老百姓养马重新有了收益,便争相以好马出售。张栻经略广西三年余,革除了很多弊政,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使当地形成了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局面。
淳熙五年,宋孝宗见张栻治理静江有方,特升迁他进直宝文阁,后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荆湖北路安抚使。湖北也是有名的难治之地,贪官多、盗贼多,贪官鱼肉百姓,盗贼横行乡里。张栻到任伊始,就从治贪人手抓政风,以政风的转变促治安的转变。他首先弹劾了江陵府一个无所作为、放纵盗贼的大官吏,使其罢官去职。他甚至创造过一天内革职查办贪官污吏14人的纪录。他还严惩那些窝藏盗贼的平民,使盗贼无处安身,纷纷逃亡。于是,江陵治安不断好转,政风焕然一新。 湖北离当时的边境不远,当地虽有驻军,但兵不服将、将不服帅,严重缺乏战斗力,一旦边关有事,这样的军队简直不堪一击。为此,张栻作为湖北各军主帅,对诸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段时间后,终于使他们服服帖帖。他又提高士兵待遇,以忠义精神鼓励他们,有功者旋即加官晋爵,使他们感奋不已,战斗力大大加强。
张栻不仅是一位有担当的地方官,正义感和责任感都极强,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哪怕是与自己职责无关的事。当时,信阳太守刘大辩广招流民,虚报数字,套取朝廷补贴;同时又仗势欺人,夺人田产。张栻明知他是宋孝宗的宠臣、后台硬,依然上书弹劾。弹劾书石沉大海,张栻继续弹劾,前后上书多次。宋孝宗依旧不为所动,只是把刘大辩调至他郡,还任太守之职。张栻见皇帝对贪官竟然姑息纵容,不禁义愤填膺,上书请求辞职。不承想,曾经正义感极强的孝宗竟然在君子与小人的较量中,把砝码加在了小人的一边,毫无挽留地同意了张栻的负气之求,让刚刚47岁、正年富力强的张栻去职赋闲了。张栻忧愤难当,于第二年抑郁而终,年仅48岁。
纵观张械一生,无论学术、才华、实干、品行、操守,均是偏安一隅南宋小朝廷难得的大才槃槃。《宋史》评价他有“公辅之望”,他也的确曾以帝王师自期。他广西任满调京任职的时候,曾把自己的著作以及奏议讲解百余册整理后进献给宋孝宗。当他把这些书籍铺陈在宫殿上时,一个小黄门忽然问道:“什么文字这么多?”张栻骄傲地回答说:“这些书籍都是用来教皇上治国平天下的。”小黄门不屑道:“孔夫子曾说过‘一言可以兴邦’啊。”宋孝宗正好在旁,听后不禁哈哈一笑。这一笑充分体现了他内心对张械的真实态度。
所以,张栻虽有以帝王师自期的雄心壮志,但他遇到的不是唐宗、宋祖这样的明君圣主,而是宋孝宗这样一位被宋高宗压制二十多年不能做主、而在性格上又苍黄反复的“傀儡”皇帝,致使他的政治抱负最终无法尽情施展。尽管如此,他从不曾灰心放弃,因为他知道,他当官并不为高官俸禄、锦绣前程,而是为了百姓。正是因为这样,虽时隔千年,张械的拳拳爱民之心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编辑/梓童
图说
1940年12月,在北非利比亚的沙漠中,英国军队发动了针对意大利军队的利比亚战役。图为英军士兵迎着朝阳做圣诞祈祷。
1943年1月,趁德国人刚过完圣诞节,苏军向列宁格勒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最终苏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图为苏军战士在庆祝胜利。
仕途上的滑坡让张浚有了更多时间花在对张杖的教育上。让人欣慰的是,张栻从小聪明伶俐,好学善悟,是一棵值得培养的好苗子。张浚亲授他《易经》,十四五岁的他竟能有所领悟。
宋孝宗即位第二年,便顶住太上皇的压力,为岳飞平反昭雪,并重新起用张浚为枢密使,积极筹措北伐事宜,慨然有恢复中原之志。同年,30岁的张杖以父荫被朝廷授官,出任父亲的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直秘阁,佐父治军。
张栻由于长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从小就树立了杀敌报国的远大志向;随父出入幕府后,他筹措军事事务,应付自如,深得张浚手下文武将官们的钦佩。他虽一介末吏,但敢说敢言,利用向宋孝宗汇报军务的间隙,直言朝政缺失,提醒宋孝宗唯有励精图治、勤政务实,才能重振大宋雄风。他也因此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
隆兴元年(1163年),北伐以失败告终。隆兴二年,在太上皇的横加干预下,朝廷又一次向金乞和,宋孝宗通过努力在社会各阶层激起的那股抗金勇气和激情毁于一旦。张浚看到抗金无望,灰心丧气,随即请求退休,并在当年八月抑郁而终。
不久,新任宰相割四个州给金国,以取得议和资格。张拭痛恨这种耻辱外交,把丧事办完,便上书道:“希望皇上坚定北伐之志,专务自强,百折不挠,誓不言和。只要做到这些,再假以时日,则何事不成、何功不济啊!”然而,此时的宋孝宗早已被太上皇的责骂吓坏了,进退无据,张械的奏折送到宋孝宗手上后,便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虽然多次碰壁,但张栻反对议和、力主抗金的主张从未改变,他多次向宋孝宗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北伐,当有北伐的基础,关键要得民心,而得民心就必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直捣黄龙,恢复中原。”宋孝宗听到这些建议后,认为这是以前闻所未闻之论,连连感叹,还表示要任张杖为讲官,好当面讨论这些问题。
二
乾道六年(1170年),38岁的张械被宋孝宗提拔为吏部侍郎、兼权起居郎侍立官。在京任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前后被宋孝宗召见多达七次。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这短短一年间,多次不避斧钺,犯颜直谏。
宋孝宗重用史正志为发运使,调节物资供需关系等,史正志却疯狂掠夺州县财赋,以致民不聊生。朝中一些有正义感的士大夫争相论说其害处,张械也加入论战的队伍,而且声音最大。宋孝宗说:“史正志说这些财赋都取之于州郡,并非取之于民。”张栻辩驳道:“现在州郡财赋连自给都捉襟见肘,取之不止,手就自然伸向了百姓,所以,那不过是巧立名目、掠夺百姓罢了。”宋孝宗听了一惊,连忙说:“倘若真如你所说,这兢是我借发运使之手来盘剥百姓了。”他随即安排人核查实情,果然如张械所言。于是,宋孝宗立即罢免了史正志。
张栻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敢言的性格给宋孝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即让张栻兼侍讲一职,掌读经史、释疑义、备皇帝顾问。
恰在此时,宋孝宗和宰相拟提拔知阁门事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掌全国兵权。张说是太上皇的连襟,也是他曾经的宠臣,品行不好,以致在朝中口碑很差。因此,拟用张说的方案一提出,朝野为之喧哗,但鉴于他是外戚,都不敢当面反对,唯有张械连夜起草奏章,极言不可。第二天,张栻在朝堂之上当面指责宰相,又上奏宋孝宗道:“皇上任用这样一位品行和口碑都不好的人,非但不能使文臣心服,说不定还会激起武臣的反对和愤怒啊!”宰相被说得面露惭愧之色。
然而,与其说重用张说是宰相的提议,不如说是宋孝宗的主张,所以第二年,张说仍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
而一贯敢于向皇帝说不的张栻终因口无遮拦、目无尊长而被宋孝宗逐出了京城,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不久,宋孝宗干脆让他解职,赋闲于家。张栻随后受聘于长沙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
三
张栻的学问最初来自于父亲张浚的悉心教导。年近而立之时,他又拜了隐居衡山的名师,学业大进,并由此为起点,提出了“学贵力行”“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等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并通过自己创办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的契机,在普天下学子问广为传播,形成了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湖湘学派。
由于张栻在学问和教育上的巨大影响,宋孝宗又想起了这位曾经让他用之有点儿烫手、弃之又觉可惜的“顾问”。淳熙元年(1174年),离开体制近四年的张栻被起用为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
广西地处边陲,民族众多,民风彪悍,异常难治。张栻到达广西后,立刻精兵简政。他精选州兵,强化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融合,规劝各溪峒首领消除积怨、和睦相处;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修、阳、朔等三县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他大力发展教育,重新修建静江府学,重修后的府学“隆隆翼翼,不侈不陋”。
当时,朝廷在横山寨设横山博易场,这是广西古代最大的贸易市场,也是朝廷征集战马的重要场所,但天长日久,积弊丛生,许多地方官吏借机敛财,与民争利。百姓无利可图,还遭受盘剥,许多养马边民不再卖马,致使朝廷买马有钱无市。张栻详细了解情况后,把这些积弊整理成六十多条,上书请求革除。弊政革除后,老百姓养马重新有了收益,便争相以好马出售。张栻经略广西三年余,革除了很多弊政,为百姓办了很多实事,使当地形成了社会繁荣、民心稳定的局面。
淳熙五年,宋孝宗见张栻治理静江有方,特升迁他进直宝文阁,后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荆湖北路安抚使。湖北也是有名的难治之地,贪官多、盗贼多,贪官鱼肉百姓,盗贼横行乡里。张栻到任伊始,就从治贪人手抓政风,以政风的转变促治安的转变。他首先弹劾了江陵府一个无所作为、放纵盗贼的大官吏,使其罢官去职。他甚至创造过一天内革职查办贪官污吏14人的纪录。他还严惩那些窝藏盗贼的平民,使盗贼无处安身,纷纷逃亡。于是,江陵治安不断好转,政风焕然一新。 湖北离当时的边境不远,当地虽有驻军,但兵不服将、将不服帅,严重缺乏战斗力,一旦边关有事,这样的军队简直不堪一击。为此,张栻作为湖北各军主帅,对诸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段时间后,终于使他们服服帖帖。他又提高士兵待遇,以忠义精神鼓励他们,有功者旋即加官晋爵,使他们感奋不已,战斗力大大加强。
张栻不仅是一位有担当的地方官,正义感和责任感都极强,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哪怕是与自己职责无关的事。当时,信阳太守刘大辩广招流民,虚报数字,套取朝廷补贴;同时又仗势欺人,夺人田产。张栻明知他是宋孝宗的宠臣、后台硬,依然上书弹劾。弹劾书石沉大海,张栻继续弹劾,前后上书多次。宋孝宗依旧不为所动,只是把刘大辩调至他郡,还任太守之职。张栻见皇帝对贪官竟然姑息纵容,不禁义愤填膺,上书请求辞职。不承想,曾经正义感极强的孝宗竟然在君子与小人的较量中,把砝码加在了小人的一边,毫无挽留地同意了张栻的负气之求,让刚刚47岁、正年富力强的张栻去职赋闲了。张栻忧愤难当,于第二年抑郁而终,年仅48岁。
纵观张械一生,无论学术、才华、实干、品行、操守,均是偏安一隅南宋小朝廷难得的大才槃槃。《宋史》评价他有“公辅之望”,他也的确曾以帝王师自期。他广西任满调京任职的时候,曾把自己的著作以及奏议讲解百余册整理后进献给宋孝宗。当他把这些书籍铺陈在宫殿上时,一个小黄门忽然问道:“什么文字这么多?”张栻骄傲地回答说:“这些书籍都是用来教皇上治国平天下的。”小黄门不屑道:“孔夫子曾说过‘一言可以兴邦’啊。”宋孝宗正好在旁,听后不禁哈哈一笑。这一笑充分体现了他内心对张械的真实态度。
所以,张栻虽有以帝王师自期的雄心壮志,但他遇到的不是唐宗、宋祖这样的明君圣主,而是宋孝宗这样一位被宋高宗压制二十多年不能做主、而在性格上又苍黄反复的“傀儡”皇帝,致使他的政治抱负最终无法尽情施展。尽管如此,他从不曾灰心放弃,因为他知道,他当官并不为高官俸禄、锦绣前程,而是为了百姓。正是因为这样,虽时隔千年,张械的拳拳爱民之心依然闪耀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编辑/梓童
图说
1940年12月,在北非利比亚的沙漠中,英国军队发动了针对意大利军队的利比亚战役。图为英军士兵迎着朝阳做圣诞祈祷。
1943年1月,趁德国人刚过完圣诞节,苏军向列宁格勒的德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最终苏军突破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17个月的围困。图为苏军战士在庆祝胜利。